《媒介》本期目录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 17:50 《媒介》 |
回望2003 2003年的很多人与事让我们不舍,所以我们回望,即为盘点一年的收成,也为反思一年的过失。回望是前行时的打点行装,这样当2004年的纷繁人事注定要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会少些无措,多些从容。 盘点 当2003年台历的最后一页轻轻翻过后,我们发现,国内传媒一种孕育希望的变化已然发生。 ■报刊癸未新法16 该来的总归要来,该去的迟早会去。2003年,在很多新锐报刊不时跃入眼帘的同时,处于治理整顿漩涡中的县级党报和省市行业报刊绝大多数退出了历史舞台;SARS疫情在考验每个人身心的同时,也考验着我国的公共信息发布制度,代替以前重大突发事件统一发布制度的是现代社会的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依次展开,意味着新旧观念开始碰撞,不同利益关系的格局将发生细微改变。 ■广电年开启大场面23 相对于其他媒体,广电在2003年迈出的改革发展步伐无疑更令人瞩目,把2003年说成广电年并不为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文广等传媒机构在2003年的表现足以表明,它们是广电年的主角。 ■红红火火看电视剧29 电视剧毫无疑问已成为最红火的电视节目类型。2003年的电视剧,红火依旧。 ■图书市场变阵35 中国书业在2003年发生的一切是国有、民营、外资三方竞争主体在多年市场热身后的第一次正式交锋。公平市场竞争的春天已经来临,火热市场竞争的夏天还会远吗? ■2003中国电影,奔向希望的田野40 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走低,“缩水”、“不景气”、“萎靡不振”这样的字眼频频见诸报章。与此同时,2003年又可谓是中国电影改革之年,民营公司可以发行电影了,港产片不再受配额限制了,进口分账影片发行一家垄断的局面结束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在“非典”冲击下票房收入大受创伤,但有了如此众多的利好措施,中国电影市场正奔向希望的田野。 ■海外媒介走出战火46 海外媒介在2003年鲜有令传媒股的投资者欢欣鼓舞的利好信息,倒是频繁的人事地震和丑闻报道在不断考验着他们的信心和耐心。一个更加明朗的前景或许不久就会出现,但战火中的2003只能以动荡、浮躁的姿态走出人们的眼帘。美国传媒为之奔走呼吁多年的媒介所有权问题终于出现了裂口,联邦通信委员会放松了电视广播机构对全国市场覆盖率的限制,但这项决定随即遭到了来自各种社会团体的批评。争论还在继续,形势不甚明了,那么更加宽松的媒体购并环境是否真的意味着一个更有效率的未来呢?2003年显然不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时机。 ■在狂热与沉寂之间轮回——2003年媒介财经回眸49 综观2003年海内外传媒上市公司的赢家和输家,并把他们放到几年来的大背景之中考察,不难发现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狂热——沉寂——部分复苏这样一个轮回,从公司基本面到市场表现都是如此。 焦点 2003年,还有什么比数字电视的发展更令人难以忘怀呢?数字电视以有线形式为开端,席卷全国广电,掀起阵阵巨浪…… ■聚焦2003数字电视宏观政策环境53 纵观2003年数字电视发展的宏观大环境,形势非常乐观。发展思路已经明确,技术框架已经确立,时间规划也已出台,运营进入实质阶段,在国家和广电系统的大力推动下,数字电视在2004年必将有更多精彩。 ■解读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58 2003年11月14日印发的《广播电视有线数字电视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对基于有线网络的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的开办、经营、节目、服务以及监管等相关问题做出了规范,这必将使起步中的中国付费频道业务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2003年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运营经验盘点62 2003年走到尾声,回顾一年来全国46个数字电视试点地区的数字电视运营情况,虽然还是小成绩,但是前景相当令人鼓舞。 ■用户时代的来临——2003年数字电视用户发展概况68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多次强调,数字电视需要从“内容为王”、“网络为王”转变到“服务为王”。数字电视的服务对象当然是数字电视用户。考察和分析数字电视用户市场,可能对解答数字电视何去何从的问题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新锐 何谓“新锐”?《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媒介》认为,新锐首先是新近出现的事物,陈年旧事显然不在新锐之列;其次是新生事物,它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预示着一种未来,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不能称为新锐;最后它让人耳目一新,全身挟着一股锐气而来,有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胆量。 ■另一种光彩——东方卫视的智者生存之道75 正如东方卫视宣传册中所言的“日出东方,光耀九州”,它的出现给国内电视传媒的天空平添了一分异彩。在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角力中,东方卫视会采取怎样的经营策略呢? ■为有源头活水来——《南京零距离》收视率飙升的背后80 市民化新闻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中国电视改革探索过程中的一个亮点。该节目收视率飙升后带来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江苏电视荧屏《直播60’》、《江苏新时空》等同类型节目的诞生。 ■贝塔斯曼成21世纪图书股东,书友会欲全面落地中国87 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公司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增资扩股,贝塔斯曼直接集团作为新股东拥有21世纪图书40%股份。这是我国加入WTO后第一起外资收购中国图书分销企业部分股份的案例,21世纪图书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全国性图书连锁机构。简单回顾贝塔斯曼在中国业务扩张的过程,我们不得不为其有条不紊、韬光养晦的扩张策略所折服。 ■《新京报》试水京城,跨地域办报直面突破91 《新京报》是全国首家得到中宣部同意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跨区域合作经营管理的报纸。它的创办有望引发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的首都报业市场的新一轮洗牌,更意味着长期以来媒体“占山为王”的局面将有所打破,为报业集团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经营提供样本,对探索中国报业经营改革之路意义重大。 ■《mangazine|名牌》开启男性杂志新格局96 《mangazine|名牌》既呈现出与已有的男性杂志完全不同的气质面貌,而且从市场定位、办刊理念和运营思路等多个向度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男性杂志市场带来了全新的运营模式。 榜单 《媒介》制作的榜单没有给传媒机构或知名人士排个一二三四的意思,它只是年终岁末整理信息、归纳信息的一种方式。 ■意外榜101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史都是一部透过事物发生的偶然性、发现其规律性的历史,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2003年的国内传媒发展进程中不乏令人吃惊的偶然性事件,透过它们,业内人士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数字榜105 传媒人对数字有种近乎偏执的爱好,各类媒体对数字新闻的开发与利用近年有些泛滥的趋势。数字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它是抽象的代名词,与数字有关的事实才值得传媒人去研究运用。在没有搞清楚数字本身的含义之前,对待数字,还是慢下手为好。 ■声音榜108 谁的声音最高、影响力最大?在特定时代的环境里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在此无意为2003年中国传媒界各色人等发出的不同声音按分贝数排序。与其说以下所做的是个声音榜,还不如说是个脱口秀的大杂烩。它好比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让读者一乐的同时或有所思,这个声音榜的目的就达到了。 ■综合榜111 2003年,总有些报道让您感动不已,总有些传媒让您记忆犹新。综合榜截取的是2003年传媒圈内六大最具人气的话题,它们或因为争议而引人关注,或因为成功而让人议论。 数据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从数据看2003年的传媒又会有哪些新发现呢? ■2003年全国电视节目收视市场回顾115 相对于2002年较为平淡的电视市场(世界杯除外)来说,2003年的电视荧屏可谓热点频频,好戏连台。伊拉克战争、“非典”战役、“神五”上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精彩纷呈的电视剧、晚会、大赛将观众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前。总体来看,2003年是电视节目市场的改革之年,节目改革带来的收视变化有些在2003年已有所体现,有些则要到2004年才会显露端倪。 ■2003年中国电视广告市场回顾120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晴雨表的广告投放,尤其是电视广告的投放随着2003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而大幅增长。专家预计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不变,中国电视广告市场的前景依然看好。 ■2003年报刊广告市场形势分析124 媒体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时代。作为媒体生命线的广告也越来越成为媒体发展的灵魂。本文结合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和多年对报刊媒体的研究经验,根据以往的广告数据和2003年1~11月份的监测数据预测出2003年全年的数据,从报刊广告规模、区域投放、城市分布、行业和品牌排名等方面结合宏观经济背景分析了中国报刊广告市场形势。 2003年传媒人物记忆 2003年,三位德高望重的传媒老人相继离世而去令人怀念,在SARS疫情、伊拉克战争、渭河洪水、衡阳“11·3”特大火灾中采访的记者们令人敬佩;新进的传媒大亨让人眼前一亮,昔日弄潮儿、今成阶下囚的传媒大腕则叫人惋惜。总之,2003年有太多的人提醒你去记忆,不管他是为你做出正面的楷模亦或是反面的教材。 2003年媒介大事记 2003年海内外传媒重大事件的简明日记。 《媒介》总目录 查阅《媒介》创刊以来各期刊发文章的工具书。■媒介互动1 ■媒介概览·国内2 ■媒介概览·国外3 ■媒介焦点·国内8 ■媒介焦点·国外9 ■技术资讯10 ■媒介数字11 ■传媒人·声音12 ■升民视点13 ■媒介月讯·国内150 ■媒介月讯·国外155 ■媒介数据160 ■媒介财经180 ■媒介书目184 ■展会报道188 ■媒介书店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