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传媒观察 > 唐润华专栏专题 > 正文

新华社新闻所研究员唐润华先生在论坛上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7日 18:13 新浪传媒

新华社新闻所研究员唐润华先生在论坛上发言

  龙奔:有人说国外传媒发展的今天就是我们国内传媒发展的明天。下面请新华社中外媒体研究中心的主任唐润华根据国外媒体的发展规律,判断一下国内传媒的发展趋势。

  唐润华:各位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出的题目比较大,要讲国外传媒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下面十几分钟能够讲完的。我今天主要讲报业,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跟国内的报业发展趋势相应的,国外报业有比较新的现象,现在国内的都市报有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发展趋势,
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都市报纸的硬化,原来是比较软的,现在出现了硬化,出现这种情况它的动因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这几年来都市类报纸发展非常迅猛,在市场上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有了比较雄厚和稳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报纸开始把市场的影响力转化为社会影响力。开始致力于公信力的提高,开始谋求在政治、生活社会的话语权。因为都市类报纸虽然市场影响力很大,但是相对而言它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相对比较弱,根据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调查结果,在许多城市新型的都市类报纸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但是最有公信力的报纸往往是那些老牌的报纸或者是党报下面办的晚报,或者是具有党报性质的晚报。举几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出,在北京这项调查显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北京青年报》,最有公信力的报纸是《北京晚报》。在杭州最有影响力报纸是《都市快报》,最有公信力的报纸是《涪江晚报》,在福州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海峡都市报》,最有公信力的是《福州晚报》、西安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华商报》,最有公信力的报纸是《华安晚报》,从九十年代一些都市报提出面向主流媒体的口号,他提出要通过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发动媒体在推动政治改革的建设作用,他们的口号是使强大的报纸向伟大的报纸转变。现在报纸硬化的措施是很多,第一是增加时政新闻的比重,比如《华西都市报》以前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比例是一比四,现在的比例是一比二,硬新闻的比例已经增加了。还有增加对重大政治新闻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广东省委宣传部一个副部长讲了这样一句话说,《南方都市报》尽管过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对孙志刚案件的报道是立功的,通过这件事儿就改变他在领导者或者主管部门眼中的形象。另外一个措施是增加言论,这方面也是南方报业集团带领了,《南方日报》今年年初的时候成立了评论委员会,它下面的《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和言论的比重也很大,其他都市报也跟进了,《京华时报》、《新京报》现在的评论都很多。即便是娱乐版也减少了过去只登花边新闻、诽闻的比重,增加对娱乐产品的评介,这方面最典型是新京报,它的娱乐版里面很多是对娱乐产品的评介,也不仅仅是明星的新闻。第三个措施是加强和改进了财经报道。从过去只是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比如股市信息、股市点评,开始向宏观层面转变,有了更深的的深度报道。第四个措施是改进版式,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带领下,很多都市报纸开始向简洁、明快的风格转化,最典型的《新京报》,它所有的标题都是宋体,而且都是横标题,这是国内的都市类报纸出现的一些情况。

  从国外的情况看,有一个现象是跟我们国内的情况基本上相反的,出现了另外一个趋势,国外现在严肃的大报,开始软化,我们国内是通俗性报纸开始硬化。美国和英国的例子是比较典型的,特别是美国,我们都知道虽然黄色新闻的理念最早是在美国诞生的,但是后来美国的报纸一直是非常严肃的,我们现在国内的观点来看美国的报纸是非常严肃的报纸,特别是著名的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近几年都向小报转化,它是在风格上。比如说《纽约时报》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黑白印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完成了全彩色印刷。《华尔街日报》更是如此,它原来一直是风格是不变的,在美国有三样东西是五十年不变,一个是美元钞票上的的图案是不变的,还有一种食盐的包装是不变的,第三是《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是五十年不变的。但是在上世纪末华尔街日报也进行了很多改版,最近一次改版是1999年开始筹备,整个过程耗资两亿多美元,从去年4月9日开始改版,这次改版有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增加了彩色印刷的版面,每天大概80个版左右,以前只有一个副刊是彩印,包括头版是创刊以来第一次实行彩印,另外增加了彩色照片,而且它的头版也是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图片,《华尔街日报》以前头版是不登图片的,最多登一些漫画,特别是人物的素描是没有图片的,从去年四月开始开始刊登图片,而且它取消了栏与栏之间的分割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标题的字号也增加了,在内容上最重要的一个改革,是增加了一个个人专刊,每周四推出一个专刊,全部刊登对个人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包括旅游、饮食、购物各方面的信息,这里面增加了很多分类广告。《华尔街日报》主要的广告是形象广告和零售广告,分类广告很少,增加了这个增刊以后也增加了分类广告。

  另外《华盛顿邮报》是今年11月份开始出一种增刊,另外出一份小报样式的增刊,把报纸的主要内容缩写,用简洁明快的文字改成比较适合年轻人读的内容。实际上《华盛顿邮报》增出小报的现象是美国报业,特别是是严肃性报纸软化的缩影,在此以前有很多报纸都出了增刊以吸引年轻的读者。在英国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英国是小报的发源地,大家都知道英国的小报是非常发达的,第一份小报就是《每日镜报》从那儿以后一直发展比较稳定,尤其1969年《太阳报》创刊以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71年曾经有一份大报是《每日邮报》当时处境非常困难,后来改为小报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直维持到现在而且发展很好。今年英国的《独立报》发行了两个版本,除了传统的大报,把报纸原封不动的再出一种小版本的报纸,这种版本同时上报摊,可以选任意一种,它的零售量一下就增加了30%,《泰晤士报》在今年11月也增加了小报,英国发行量最大的严肃报纸《每日电信报》现在也说不排除出小报的可能。从美国、英国的情况来看,严肃性大报都有软化的倾向,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发达国家读者的变化和整个媒体发展环境的变化是有关的,大家都知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媒的渠道越来越多,看报的人是逐渐的减少,有一个调查表明在美国18-44岁的人当中,有大约40%的人是从来不看报纸的,尤其是年轻人现在把上网当成他们主要的信息来源,年纪大一点的人把电视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现在也慢慢把网络作为主要信息来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报纸,都要想方设法吸引年轻的读者,特别是18-35岁的读者他们是最有购买力,而且对主流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群体,这是广告客户最钟情的一个读者群,如果让这样一个读者群流失,会对报纸未来的发展构成很大的不利,所以这些报纸都想方设法的吸引读者。

  我们从国内和外国的情况来看出现了两种情况,一个是通俗报纸的硬化,国内是严肃报纸的软化,就是大报的小报化,这两种变化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寻找这两者的结合。小报化到什么程度是最好。大报化到什么程度最好,要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严肃报纸的软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呢?内容上要更加贴近读者,要三贴近,形式上要更方便读者,方便阅读,小报实际上是方便阅读的形式,很多年轻人都是在交通工具上看这样一份报纸。通俗报纸的硬化到什么程度呢?应该是这样一个标准,具有能够被主流社会接受和欣赏的品味,现在要提高的是报格,树立自己在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同时要具有能够获得读者信任的个性和风格。一些成功的报纸,比如《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他们也是从开始比较通俗向比较主流的报纸转化,现在他们具有独立的个性和风格,所以他们才能够取得读者的信任,或者有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一个趋势。

  龙奔:您认为为什么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华尔街日报》呢?

  唐润华:刚才刘峻先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需求问题,《华尔街日报》创刊的时候是美国或者西方的资本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机,我们国家在金融市场这方面还非常不规范,一个是不够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读者来承担起这样一份报纸,另外也没有足够的广告来源来支撑,这两个方面可能是导致这样一份财经类日报,大财经日报的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

  彭波:其实中国最有希望成为《华尔街日报》的报纸是《中华工商时报》,在93年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的负责人访华访问过我们,他讲了三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的意思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全世界一个国家最后只会有一张成功的商报。第二句话我们这几年对中国的观察认为中国最有希望成为商报的报纸是《中华工商时报》。第三句话是华尔街日报集团准备为《中华工商时报》达到这么一个目的竭尽全力向你们提供帮助,比如给我们培训人,当然后来由于非正常人事变动使这个进程打断了,没有实现了。但是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华尔街日报》,这个事情我存在疑问,我是做财经报纸的,我一直关注财经报纸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财经专业报纸做的太专,太专了,中国的财经人士也是社会人士,再回过头看看《华尔街日报》,看看《金融时报》,应该是以财经为特征的综合性的报纸,不能离开时政,不能离开社会办一张报纸,这一点要提出,财经时报纯到只到周报,如果给财经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也要有一些政经的、文体的综合报纸可能会容易做成日报,早期的《中华工商时报》并不完全是纯粹的财经时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