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传媒观察 > 正文

人应该有所敬畏--《读者》主编彭长城访谈录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0日 17:23 新浪传媒

  记者/孙际铁

  彭长城观点:

  每个主发编辑都相当于当期杂志的主编,这是《读者》成功因素之一;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

  当人的内心出现矛盾的时候,只有道德感才能使他平衡;缺乏道德感,最终伤害的也还是我们自身;

  时代在进步,编辑思想也要不断地“升级”,广告信息也是杂志的有机组成部分;

  “鲶鱼”效应让《读者》发行迈上了新台阶;

  主编是期刊的灵魂,目前懂期刊经营的人才最抢手;

  中国期刊会进入品牌时代,集团化,强者愈强,而弱者很难生存。

  在中国西部黄河岸边的甘肃省省会兰州,绽放着当今中国期刊界的一朵奇葩——《读者》。这本散发着墨香与书香,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的期刊之花,横贯时空,遍布华夏,静静绽放,迄今已逾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足足可以让一代人从无到有长大成人;二十年,神州大地变局图新改革开放风雷激荡。二十年很长,二十年又很短,处于中国大变革背景之下的这二十年,《读者》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与你相遇。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从不过激地抨击什么,没有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也没有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读者》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挖掘着那些蕴藏在许多普通人心底的点滴美好,然后打装成册,然后翻山越岭,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广洒九州,问候着、滋润着、感动着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的中国人,陪伴我们走过了许多孤单、空闲、快乐、寂寞、求知、痛苦或者怀旧的日子。《读者》在我们的内心最深处,一页一页翻过的,都是我们不断努力向上,不断成长的时光。

  时间永远向前,在由师永刚执笔的《读者时代》一书为《读者》二十年写下传记之后不久,中国已经正式站到了WTO的门槛边上。在中国正式入世的半月前,记者在深圳南山区滨海大道旁边的山东大厦宾馆一间临海的房间里,采访了前来深圳出差的《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

  《读者》解放每一个编辑的生产能力

  记者:你是在《读者》杂志社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到现在已经超过了十九年,听说当时你到《读者》报到时是第三个人,是吧?请你简单谈谈《读者》的历史和当时的情景。

  彭长城:《读者》正式创刊是1981年4月,那时不叫《读者》而叫《读者文摘》,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办的。

  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出版业、报刊业经过“文革”十年的沉寂,开始复苏,被停办的报刊纷纷恢复,出版业迎来了罕见的黄金时期,当时似乎全国人民都在找书读,好像印什么书都可以卖出去,并且供不应求。

  在这种情况下,办杂志成为了出版界发展的一条新思路。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原总编辑曹克己(曹老已于1988年8月31日去世)也想办杂志,胡亚权和郑元绪两个人受命商量办一份文摘类的杂志,就取名叫《读者文摘》。

  我1982年初从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来到了《读者文摘》杂志社。准确地说,我只能算是第四个前来报到的人,因为在这之前,另一位编辑刚从这里离开去进修,后离开了杂志。

  记者:人这么少,工作的强度应该是很大的,工作流程想必也很紧张、枯燥?

  彭长城:《读者》倡导的编辑流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要求一个主发编辑所编发的不仅是杂志的某一部分,也不只是完整的一期,而是一段时间的连续数期,相当于每一个主发编辑就是杂志的主编。

  自己独立办一期杂志,其实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我编这本杂志的时候,刚开始遇到的难题是一方面的稿子多了,而到最后却发现,另外的栏目的稿子却不太够,这时你不得不考虑这本杂志所要求的综合的东西,这对一个编辑的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每个主发编辑相当于当期杂志的主编,这是我们确立的一种新的编辑流程,并且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这种跟别的杂志不一样的流程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要解放每一个编辑的生产能力,让大家能够发挥得更彻底一些,把每个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当然,当上主发编辑的前题是他能领悟《读者》的宗旨,并且经过数年辅发编辑的磨炼。

  流程往往是枯燥的,甚至是艰难的,但我想这可能是《读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真、善、美”主义是其内在灵魂

  记者:《读者文摘》创刊五周年之后,初期的扩张已经完成,发行量也达到创纪录的180多万。但同时,国内的杂志经过短暂的高速发展后,市场开始进入饱和期,个别杂志的内容开始自我调整,有的杂志发行量急剧下跌,在这种情况之下,《读者文摘》是怎样考虑的?

  彭长城:《读者文摘》创刊之初就确定下来“真、善、美”主义,获得了成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杂志市场的竞争,《读者文摘》在“打开世界窗口方面”已无多少优势可言,必须做“内功”,在深度上下功夫,把杂志做深。

  人性是人类的一种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在所有的观点与想法当中,我们推崇的唯一主题还是“真、善、美”。“真、善、美”不是说教,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为未知的东西,为自身。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人最敬畏的还是天上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当一个人的内心出现矛盾的时候,什么可以让他平静?我想还是道德感,以教育和文化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文章,依然是这些看起来保守的东西,在拯救,在平衡着我们的内心,缺乏道德感,最终伤害的也还是我们自己。

  当时胡亚权已调到甘肃少儿出版社担任总编辑,郑元绪和我坚持《读者文摘》应该往这条路上走,使“真、善、美”这个主题不断更新,杂志也开始由以前各种介绍性的东西,过渡到了有意识的进入对于“真、善、美”的全力挖掘,在一些可读性极强的文章中,寻找到这种体现着人性光芒的东西来。

  记者:对了,我记起来在那时的《读者文摘》上刊载过一篇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讲母子三人还债的故事,我当时是含着泪读完的。《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许戈辉在采访你时也提到过这篇文章,她说她也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感动过许多人。

  彭长城:我是在编稿时发现这篇翻译文章的,这篇由一个叫铃木立夫的作家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来了母子三人,她们要攒钱还清丈夫撞人而欠下的赔偿金。老板娘热情地施舍给他们一碗清汤荞麦面。店主夫妻对他们非常热情、尊重,每年的除夕都会为他们留下一碗清汤荞麦面,连续14年。14年后,这家人再次来到北海道,每人要了一碗清汤荞麦面。那位母亲告诉老板,是这碗面支持他们一直生活了下来,现在他们已还清了债务,并且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我当时是几乎流着眼泪编完这篇稿子,郑元绪批语让所有的编辑传看这篇稿子,编辑部的人都有些泪眼朦胧。这篇文章发表后,所引发的反响几乎是静悄悄的“革命”,青海的一位读者来信说,他从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与勇气,并且他也开了一家面馆,就叫“清汤荞麦面馆”。

  这篇很平淡的文章所蕴藏的朴素的力量让人震惊,也让人十分感动,至今还有人来信谈起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这期间,我还编发过《一个人一生只能干一件事》、《妈妈与房客》等一批稿件,这些脍炙人口的稿件被各种书刊转载,成为《读者》杂志的经典作品。

  记者:师永刚在《读者时代》一书中对你的描述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变革的人,在编辑思想上你也提出应当不断地“升级”,对吧?

  彭长城: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话放在杂志与读者的关系上有点相似。杂志是一期期要办下去的,但读者是流动的,要想吸引住读者,杂志就必须办得像磁石一样,得有新意。我担任《读者》副主编后,在研究读者阅读心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认为时代在进步,编辑思想也要不断地“升级”,与社会的变革同步前进,要稳中有变,加强本土化,加大对于国内优秀文化的传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读者文摘》发表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的传奇与爱国主义事件的文章,我们的选择有其独特的视角,倾向于介绍一些人格精神方面的东西,如爱国文人闻一多、倡导洋务派的辜鸿铭的古怪人生与刚正性格等,这些文章几乎都浸透着一个重大的主题,那就是在最艰苦的状态中,仍能体现出一种人类的尊严。《读者文摘》也集中发表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文章,那些更深层次上的人的光芒让人们剥开政治的光环,去重新认识许多伟人的一生,校正自己的认识与直觉。

  《读者文摘》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看待现代社会,看待改革开放,从而在价值观上与现代社会保持合拍。

  更名风波启示录

  记者:《读者文摘》由于美国《读者文摘》的压力而更名《读者》,这当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过程?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何借鉴作用?

  彭长城:我们与美读者文摘协会就商标纠纷有过三段正式交道。

  第一次是1981年创刊后,当年就收到美国读者文摘远东公司经理韦克菲尔德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许力以的函。函中提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使用了《读者文摘》这一中文名,这不符合国际版权规定,要求甘肃人民出版社停止使用《读者文摘》一名。当时,编辑部按有关方面的意见回覆:美国亦有同中国著名期刊同名的刊物,中国并未参加任何国际版权公约,不存在遵守国际版权公约的问题,要求难以接受。

  其后,198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出台,并决定在1983年3月施行,美《读者文摘》协会在1982年底为其中文版在中国注册。

  第二次是我刊于1989年9月在中国商标局以《读者文摘月刊》注册,用增加“月刊”两字以区别美《读者文摘》后,美方委托麦坚拿律师事务所发来文传,要求我方停止使用《读者文摘月刊》商标。我方回函拒绝后,美方致函中国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月刊”两字不具备商标的显著性,依据注册在先的原则,商标局批准我刊注册是不正确的。国家商标评市委员会受理此案,并于1991年3月把《商标争议裁申请书》转给我刊。我刊同年4月1日将书面答辩交国家评审委员会。

  第三次是我刊为打破僵局,走向主动,作出放弃现有名称,向读者征集新刊名的决定,并于1993年3月发出征名启事。此后,美国《读者文摘》协会委托一专利代理公司于3月30日致函我刊,苛刻提出:新刊名应事先征得美国方面同意。我刊于4月下旬回覆该专利公司:我刊一俟确定新刊名,既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无需征得海内外其他报刊或团体组织同意,并决定1993年7月启用新刊名——《读者》。

  《读者》更名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了几点思考:

  其一、我们在创刊伊始接到美方信函后没有引起重视与警觉,在我国商标法颁后,又没有抓住“注册在先”,导致被动,不得不在几年后忍痛更名,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失误。我刊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封闭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商标法律意识淡漠的现象,存在于整个出版界,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潜在危害。

  其二、我国改革开放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推进,继中美两国签署保护知识产权的备忘录后,1992年我国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的艺术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入世。这种形势,给我国出版界跻身国际社会,进行国际间交流合作提供了最好机遇。但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保护其知识产权提出更严格要求。

  其三、这次更名事件,在我刊读者间与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很多读者在感情上接受不了改名之事,有人甚至以自杀阻止改名。我刊更名之事,也给了大家一个教训。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向现代社会迈进,办刊人各种意识也要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稍不注意,就会给读者和自己造成“切肤之痛”。

  改革发行思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记者:《读者》现在每月发行量多大?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怎样?

  彭长城:《读者》现在出的是半月刊,上半月刊是前一个月的22日出品,下半月刊是当月8日,每月两期加起来共有500万份。

  《读者》在全国有14个分印点,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重庆、成都、贵阳、武汉、沈阳、兰州、深圳、福州、南宁、济南,明年准备加上长沙,完成15个点的布局。经济发展越好的地方,《读者》的发行就越多,像广东,两期加起来,每月有60万份,华东是160万,西南50万,东北30万,中南60万,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也很多,西北量少一点。

  记者:发行给邮局的折扣是多少?每本杂志的印刷成本是多少?

  彭长城:《读者》的订阅、零售价是每本3元,36.5折,也就是邮局拿这3元的36.5%,即1.095元,我们拿63.5%,即1.905元。全国的邮局都没有.5折扣,我们是独此一家。零售价3元,0 .5折扣不过1.5分钱,但对一年发行达6000万份的《读者》来说,就是90万元。这个折扣是我谈下来的,广东的期刊批零折扣有40的、有38的、37的,国家保护的一报一刊折扣低,《求是》给邮局是25折,即邮局拿25%,《求是》拿75%。

  印刷成本各地不一样,深圳是双色版,正文64P,彩页16P,广告多的话还加4个彩页。《读者》的特版新闻纸柔和、有点发青,有的人认为纸张越白越好,其实柔和好,不刺激眼睛,这个细节更多地也是为读者考虑。其他纸张采用国产最好的,专门为《读者》制造的胶印书刊纸,平均印刷成本每本1.60元左右。

  记者:《读者》崛起于西部的兰州,从兰州走向全国,分印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

  彭长城:1981年至1984年,《读者》发行量由10余万上升到最高180万,1985—1988年《读者》发行量一直徘徊在150万册上下。

  经过对市场经过认真调研后,我们发现发行方式是制约《读者》发行量上升的瓶颈,原因有四点:其一是《读者》杂志一直在兰州印刷、发行,受印刷能力、分发及铁路运输能力的影响,每月1日出版的杂志分发出去得半个来月,边远省份要到月底,甚至过月才能收到,杂志内容失去新鲜感,读者意见很大;其二是由兰州邮局一家总发行,没有竞争对手,没有考核指标;其三是各省邮局拿到的是二级发行折扣,积极性不大;其四是长途运输,杂志破损严重,直接影响到销售。1987年,我提出设武汉分印点,享受总发行待遇的主张,得到出版社党委批准。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武汉邮局零售公司经理王思旺,此人很有干劲,把两湖两广等五个省的发行都拿下来了。但当初他在邮局内部是很招人反感的,比如在广州设立武汉邮局零售公司的网点,等于去抢占广东邮局的地盘。王思旺自己押车从武汉长途奔袭广州,有一次翻车出了事,自己受轻伤,公司损失惨重。但他拼命开拓市场,发行量就上去了。邮局像一个平静的大池,养着各种鱼,王思旺象鲶鱼一样,上窜下游,促使其他各种鱼都动起来。武汉邮局接手《读者》只有28万,最多发行量达到150多万份,并且也往兰州发,兰州邮局本来是120万,但为了对抗武汉邮局的攻势,经过这么一折腾,自己也升到170万。在特殊的情况下,对一潭死水要加活水进去,放鲶鱼进去,这一招,对《读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总结武汉分印点的成功经验后,我们又设立了天津、南京等14个分印点,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形成《读者》完备的发行网。分印消除了发行死角,保证了《读者》在同一天上市,促进零售市场开发,方便了读者购买,《读者》印数随之大幅度上升,1991年突破300万,1995年突破400万。

  记者:《读者》在中国期刊里面的发行量是最大的吧?

  彭长城:1986年我们的发行量在中国期刊里面排第16位,后来便急速增长。从1989年开始进入前10名,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三次第一,五次进入二、三名,有一次第四,有一次第五。2000年双期发行505万,以月发行量计排第一,第二是《知音》、第三是《半月谈》、第四是《故事会》、第五是《第二课堂》,以前《故事会》、《半月谈》都曾拿过第一,但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拿第一更不容易。以单期计,《故事会》发行量最高。

  2000年英国出版的国际期刊年鉴里面,《读者》发行量排在世界综合类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是美国的《读者文摘》,第二名是美国的《国家地理》,第三名是《时代》周刊,前三名都是美国,只有第四名是我们中国的。《读者》在1999年在这个排名榜上是第七名。

  未来期刊竞争加剧,懂经营的人才最抢手

  记者:《读者》杂志的广告收入多少?广告运作的思路是被动地等待广告上门还是主动进行营销工作?

  彭长城:说起来也还挺有意思的,1994年以前,《读者》杂志是不登广告的。1993年底,我提出在《读者》杂志上开展广告业务方案,原因有三点:其一广告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资讯也可以成为期刊的组成部分,这样杂志的内容会更加充实;其二《读者》的定价本就偏低,通过广告收入可以增加杂志抗风险的能力,以保证《读者》杂志的低定价策略能一以贯之;其三通过广告同国际上广告养刊的惯例接轨,以面对中国将更加开放的现实。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结果该方案得到了出版社党委的批准,于是《读者》杂志从1994年起正式经营广告。

  《读者》杂志刊登的第一个广告是杜邦的广告,做的比较好,广告语是:“杜邦,开创美好生活”,广告中的人物选用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如王码输入法的创始人王选以及当时的几位科学家等,做完以后,感觉广告风格跟《读者》杂志一脉相承,效果非常好。

  我们的广告思路得从《读者》的读者群出发,分析消费者。我们的读者是大众化的读者,青年人多,只有大众化的产品,他们消费得起的产品,才会产生好的广告效果。因此治青春痘的产品、收音机、复读机等产品较适宜投放,而且效果也最好。有些读者买了广告上的产品,又发现《读者》不错,于是也订阅了杂志。登广告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商品信息,与社会联系紧密,不脱节。

  《读者》广告连年翻番,1994年收入110万,1995年200万,2001年收入近2000万。

  《读者》一年码洋1.8亿,加上广告收入近两个亿。他们说美国通用汽车为中国提供了4500个就业机会,有人算过,《读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会有这样多。

  《读者》的广告以前是我们自己做,但发现收款非常麻烦,牵扯的精力太多。2000年搞了三家广告公司代理,但互相撞车,互相压价,反而感觉很乱。2001年起实行招标制,先给合作过的几十家广告公司发去广告招标书,对广告客户代理的产品有一定的要求,规定竞标的价格底线为1800万元,从底线往上走。结果北京、广州、南京、当地的多家有实力的广告公司在兰州进行了竞标,由兰州市公证处当场公证,中标公司必须在一个星期内打来100万信誉保证金,才算确定。最后北京天汇广告公司中了标。

  现在《读者》的广告由北京天汇广告公司代理,他们开发得不错,2001年广告有了大幅增长,2002年广告收入相信又会提高。

  记者:你编发过一篇文章《一个人一生只能干一件事》,你自己这么多年又一直在《读者》,请问一本杂志能伴人的一生吗?

  彭长城:一本杂志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比较好的时间长一点,中国很多杂志早就走不下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读者》的口号是“走进每一个家庭”,现在已经不喊这个口号了,显然是对自己要求过高。

  现在我们说《读者》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是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一个很好的结合体。精英文化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平民文化是老百姓的通俗的文化,社会是由精英和平民组成的,精英和平民都是社会的公民。古代希腊就已经提出公民的概念,公民参政、议政,最后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精英的思想最终要通过平民的实践来实现。其实所有的社会生活只有一个实践,那就是对生活的实践,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读者》既有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又有对社会底层的关怀。只有芸芸众生的觉醒,才使德先生和赛先生具备实现的条件,“五四”的口号到如今并没有过时,科学和民主仍然是社会前进的方向。

  记者:你在《读者》这么多年,可以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读者》,使她拥有了全国性的广泛影响,请问你现在对《读者》怀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些年的艰辛付出?还有,你认为什么样的期刊是最有价值的期刊?

  彭长城:也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期刊,我是这样回答的,第一,能真正反映时代变迁,记录时代发展历程,深深印上时代烙印的期刊,肯定是好期刊;第二,是能对社会产生一种影响的期刊,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更拥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的东西;第三,是那些对时代、对人类的发展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期刊。著名女作家三毛说她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这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可以沟通了。我希望《读者》也能成为这样的期刊,在脉脉的人性关怀下,烛照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内心。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蜿蜒前伸,是那朝霞般的希望唤起了我们生活的热情,那些在生命中相伴的日子,却是那么永恒的美丽。我对《读者》的期望之深,希望她能在中国的期刊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阶段,有她特定的一个位置,对于我来说,此生足矣。

  当年毛主席在解放军攻克南京之后写下那首著名的七律,最后一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正道就是和胡亚权、郑元绪等同人一起办了《读者》这样一份刊物。有一位朋友移民加拿大,拥有靓车、美庐,一家三口在如茵的草坪前,在别墅前嬉戏,意思是说成功了,实际上人的成功有多种含义,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中去,投入到一份有意义的事业当中去,就足矣。人的一生可能只做一件事,但你把它做好,做到臻于完美,这就是正道。

  记者:中国期刊的发展从“文革”后期的供求短缺开始,二十年走过了供需关系的几种不同阶段,现在摆上报刊亭的期刊林林总总,鱼目混珠,你怎样看待中国期刊的发展趋势?

  彭长城:中国期刊这几年群雄逐鹿,随着外资背景的期刊的加入,变数会更大一些,可能会出现这么几个情况:

  其一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经济、生活类期刊在未来几年内会唱主角,像“财经”、“汽车”、“时尚”类的期刊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其二是有更多的人关注期刊产业的发展,有的可能形成自己的媒体集团,已经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期刊会发生重组,会出现期刊类型的专门化,集团占领高地,胜者通吃;

  其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期刊集团会出现,不是依赖于政府行为,而是真正市场化的,这有待于资金的进一步进入;

  其四是媒体间的合纵连横,像卫视,报业办期刊,形成多种媒体的格局;其五是期刊界加强对人才的挖掘,主编是期刊的灵魂,懂经营的人才最抢手,国内一批法律、财务、策划人员将转向期刊经营。总之,中国期刊进入品牌时代,强者愈强,而弱者很难生存。

  记者手记:一位勤奋的智者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彭长城勤奋、敏感、聪明,长期以来,一直战斗在《读者》杂志的第一线,从编辑、发行到广告经营,都不断提出自己独到而富有创意的见解,并努力予以贯彻落实,从而使《读者》杂志一步步登上了中国期刊发行量第一的顶峰。

  彭长城在期刊方面的才能是很全面的,他的长处不在于某一项的能力很突出,而在于对整个期刊发展的思路和整合能力很强。除了上面采访中说到的一系列业绩之外,这里特别值得指出,也是我认为应该算是彭长城人生中的一个神来之笔的是,为树立《读者》杂志形象,扩大杂志知名度,他成功策划和实施了“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活动。这项活动由《读者》杂志和中国青基会共同发起,经过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参加人数达100万人次,捐款达300万元,一次性造林5000亩。

  “读者林”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营造“读者林”活动使《读者》杂志既宣传了自身品牌,又在落实中央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中做了一件实事。

  彭长城过人的经营能力还表现在他在《读者》出刊200期之际,成功策划了《读者》200期光盘的营销工作,使该光盘连续5月登上了中国畅销光盘榜等。

  如果说《读者》在中国的出现是一个奇迹的话,彭长城及他的前任胡亚权、郑元绪等人及几十位同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现实地缔造了这一奇迹。

  彭长城简介:

  彭长城,1953年12月生,1982年元月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工作。1986年7月任《读者》杂志副主编。2001年4月任《读者》杂志常务副主编,全面主持《读者》杂志社工作,现任《读者》杂志主编。

  1994年至今担任中国期刊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

  从2001年8月被选为中国文化综合类期刊协会第一届副会长;

  1993年9月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播放;

  2001年8月被香港凤凰卫视台《名人面对面》栏目采访、播放。

  《读者》简介:

  《读者》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创刊至今,共发行6亿多册,销售码洋12亿,创利税1亿多元,多年来长盛不衰,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从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发行量排在中国8000种杂志前5名(3次第1),2000年度在全球综合性杂志排名中位列第4名,被称为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

  《读者》杂志过去20年中,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国家新闻出版署以及中央电视台、各种群众团体颁发的奖项近百个。

  《读者》杂志近期获得的政府奖项有:

  199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1999年7月获甘肃省新闻出版先进单位;

  1999年再获“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称号”;

  1999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1999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

  本文选自《中国传媒——当代最具影响的传媒人访谈录》(孙际铁著,珠海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如有需要,可直接找《南风窗》杂志社发行部邮购,电话:020-83884712,83806224。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Palm 瘦身 移动存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男子喜欢女性展示她对性的爱好,他们对女人的………
非常笑话
列车员:您买普快车票,却乘特快车?补票!乘客:…
图片
铃声
·[李克勤] 旧欢如梦
·[郭 峰] 移情别恋
·[王力宏] 这就是爱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佳能数码相机
  • A60A70新品上市
  • s45 送128兆
  • igo5美味购物体验
  • 特价原装手机配件
  • 十大禁书1.7折
  • 上网体验潮流科技
  • 99元彩屏手机拿回家
  • 买卖二手数码产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情趣无限爆笑连连 令你笑口常开的非常笑话

    每日2条,30元/月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