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喻国明 教授 专栏专题 > 正文

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下)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7日 08:42 新浪传媒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

  上接文章: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上)

  二、从影响力的发生机制看传媒产业的竞争与发展之道

  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

  1、接触环节:以规模和特色凝聚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毫无疑问,传媒产品如果不与自己的受众接触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影响力的。没有或缺少受众的传媒至多只是“沙漠中的布道者”。因此,如何吸引受众的视听,凝聚起足够的社会注意力资源便成为媒介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而衡量传媒的社会接触状况的指标则是人们已经十分熟悉的传媒的受众数量和规模性指标,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报纸的发行量等指标。

  不同传媒在接触环节上吸引注意、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靠规模竞争;二靠特色竞争。

  所谓规模竞争主要有赖于特定传媒所具有的经济支撑实力。毫无疑问,在同一个市场上,那些具有规模优势的传媒,在定位相同、内容同质的情况下,总是要比没有规模优势的传媒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等质等效的同类竞争中,传媒比拼的是各自的规模(以报纸为例就是其在有效发行地区的发行密度以及其报纸篇幅的厚度)。这种规模竞争的结果构筑了特定传媒市场的市场准入的规模“门槛”,任何想要进入这一市场的传媒,如无独特的价值表现,则一定要在资源的支持力度上要足以跨越这一市场的规模门槛,否则便无法参与有效的市场竞争。

  事实上,传媒竞争从内容面上说,媒介产业的赢利模式非常简单:1、你有,别人没有;2、别人有,你的更好;3、别人的也好,你的成本更低。

  在上述三种赢利模式中,只有第三种与传媒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相关:一个传媒产业价值链完善的传媒集团,会比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规模效益,更有效率的市场销售链条,最终赢得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成本。

  问题在于,首先,传媒产业毕竟的内容产业,如果没有一个紧贴社会需要的内容产出机制,传媒产业其他环节的建设就失去了“灵魂”——犹如

高速公路修好了,但是没有合适的汽车在上面奔驰。

  其次,传媒产业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带来规模效益的巨大好处;但同时也有它的极大风险。道理很简单: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后的传媒集团内各个媒体之间互相依赖的程度提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经营风险随之增大。事实上,媒介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灾难性的病变,整个媒介集团就会出现危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02年基尔希集团和威旺迪公司的经营挫败的案例中得到映证。

  传媒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应该视为是一个趋势,但正确的路线应该是:先做强,后做大;或者为了做强而做大。而“做强”的第一要义在于内容的打造。经过2002年的盘整,人们似乎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开始明确了。

  另一方面,在等质等效的同类竞争的传媒市场上,由于规模化将传媒的资本门槛不断筑高,传媒为获得竞争优势的代价就越来越大。因此,任何参与其中的传媒,其“市赢率”的发展趋势将是越来越走向“微利化”。换言之,单纯的规模化竞争所带来的市场后果是市场利润的一步步“摊薄”。

  规模竞争仅仅是传媒竞争的手段之一。“万绿丛中一点红”之所以能够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它的与众不同。而如果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中心性需要,则这种特色就能够产生很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以特色取胜则是传媒在吸引社会关注的竞争中经常采取的另外一种手法。

  特色竞争主要依赖于资源的独特、定位的精准和内容的不可替代性。而特色的形成更多地源自于传媒独特的生产方式和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链条的有机支持。所有这一切都与操作团队的智能、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这种特色型的竞争也被称之为“技术竞争”。

  在形成特色的操作中,以下三点至为重要:

  一是聚焦法。在资源动员能力与竞争对手相近的情况下,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减法”思维来构筑自己的市场定位,以便形成自己在局部市场上的聚焦效应和规模优势,表现为资讯整合的专业精深或资讯呈现的完整充分。

  二是重视团队的结构优化。现代传媒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人才结构的优化组合常常比单一人才的能力高下更为重要。正如写富贵,人们一般总离不开“金、玉”之类,但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虽然其中的任何一个字眼似乎都与富贵不沾边,但组合在一起却渲染出了大富大贵之极致。事实上,传媒竞争之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是再学习的能力。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因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传媒团队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实质不过是一种学习能力。即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工具和手段发现机遇、规避风险、“创造”需求(即以适用的传播产品“唤起”人们潜在需求)的能力。

  显然,在传播市场上,竞争的胜负和优势的获得并不是仅仅由实力与规模单一地决定的。处理得当的话,有时是可以“以弱胜强”的。因此,弱势经济规模支撑的传媒产业在与拥有强势经济支撑的传媒产业所展开的竞争中并非只有“死路一条”,而是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自觉有效地形成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特色。

  2、保持环节: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

  影响力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接触(即保持)才能使传媒的影响力真正发生。而维系这一稳定、持续联系的凭借物就是传媒产品内含的“必读性”(资讯的有用与重要)、“可读性”(资讯的情感按摩与价值认同)与“选读性”(与个性化发展相关的资讯)的刻意打造。

  衡量传媒影响力保持的指标分为两类:一是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接触的频率和接触的稳定性等),二是受众之于传媒的情感忠诚度(人们对于传媒的心理依赖程度、满意与满足程度、传媒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分量等)。

  按照斯拉姆的说法,能够维系受众之于特定传媒忠诚度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传媒对于其受众的价值报偿程度成正相关——这主要取决于传媒产品的内容特质;一是人们接受传媒服务的代价程度成负相关——这主要取决于传媒产品的形式处理、流通渠道及售卖方式等。

  从传媒产品内容特质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可以把传媒全部可报道的内容划分成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必读性层面,所谓“必读”的资讯,就是跟人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有明显而直接联系的资讯,传媒提供这些资讯,其受众便可以据此廓清其视野,优化其决策。所谓“资讯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显然,如果你能够通过你的传播产品为你的受众创造价值,你的受众自然会依赖于你、忠诚于你。所谓可读性层面之“可读”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好看、漂亮或精彩,而是一种传播者通过传播产品所发生的与其受众的价值观上的认同,思想情感的共振,一种资讯传达过程中类似老朋友式的互动倾诉和痛快淋漓的感觉,这种被称之为媒介风格的东西其实就是媒介的立足点。在现代传播市场的竞争中,传媒的一个突出的角色转化,就是从过去单纯的休息发布者的角色演进到成为其特定服务受众的“信息管家”的角色。什么叫“信息管家”?就是要以核心受众的社会立场和价值站位来决定传媒的资讯采集、资讯处理和话语表达,实现定制式的服务。与自己的受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把可读的内容做好的关键。第三个层面则是所谓选读性,这部分资讯或内容主要的满足特定受众的个性化成长的专门化、窄众化的资讯需要。有选择地提供这类资讯服务是“粘合”目标受众,形成高度传媒“忠诚度”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的观点看,必读性层面关注的是人们安全、生存的资讯需要;可读性层面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和赢得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的资讯需要;选读性是满足人们个人价值实现的资讯需要。实际上,在这三个层面里,都有各自专长的媒介类型,但是每一种个媒介又不能把这三个东西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有所渗透。对特定传媒来说,明确自己的主打“战场”,在延伸战场上自觉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必然会赢得目标受众的青睐合忠诚。

  3、影响力的提升环节: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的优先顺序定制自己的产品

  这一环节的中心问题是改变我国传媒过去那种单纯靠“跑马圈地”式的数量规模扩张来形成自己影响力的价值模式,而将形成影响力的重心转移到在资源有限、规模有限、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上来。

  在这一环节上操作的技术关键在于将自己的资源运用“聚焦”于下列三个方面,以形成价值的倍增效应:1、选择传媒覆盖地区或领域中那些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作为自己主打的目标受众,以便通过他们形成以一当十的社会影响力;2、选择一个社会或一个领域最为关键的地区或方面集中覆盖,以取得占据领域制高点的市场效应;3、要根据时代发展或领域发展的“基本问题单”自觉地定制传播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为那些“处在应对社会和自然挑战而应战状态当中的社会弄潮儿提供他们最为需要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否则,如果“言不及义”、“鸡零狗碎“式的内容服务的话,即使做得很精巧,但其社会价值也将是大打折扣的。在这一环节上,是否有一个明确的“问题单”意识,以及是否有能力去寻找和把握这样一个“问题单”是提升传媒社会影响力的至关重要之点。

  新浪传媒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