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传媒 > 正文

不必太敏感新闻联播换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08:47 新京报

  6月5日晚,新闻联播突然“换脸”,康辉、李梓萌出现在主持人的位置上。第二天网络上已经是“满城风雨”。这条“新闻联播”的新闻引发众多报道和评论,有的属于揭秘型,试图挖掘“换脸”背后的秘密,有的属于解密型,试图阐释其中的微言大义,甚至还有网友称之为“历史性时刻”。

  我对这个事件的感觉可以用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来形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今年两会期间已有政协委员提案表示新闻联播播音员应该更换,4月份也曾有邢质斌女士将因年龄原因而退休的媒体报道。尽管目前没有证据说明此次“换脸”与此前诸多事件有因果关系,相关部门更是对此表示否认,但任何机构都无法违背人类基本的生理规律,人事交替必然要出现,只是早晚问题。从新闻联播的内容来看,它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更倾向于这是一次人事交接,没有必要过度揣测它的象征性含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主持人的交替主要是因为年龄原因而做的被动选择。按照电视生产规律,不管是从节目制作还是从主持人的角度来看,主持人的频繁更替都是应有之意。一般的电视节目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根据节目需要更替主持人,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更是把主持人的更替制作成一档类似于选秀活动的综艺节目。相比之下,
新闻联播
的主持人更替由于缺乏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以至于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大相径庭。

  在我看来,媒体以及部分网友对新闻联播“换脸”的意义关注过度。在今天———传播方式已经多样化的信息时代———“新闻联播”已经不再是公众了解国家和国际事件的惟一渠道,网络、手机以及其他电视新闻分流了大量公众。

  有趣的是,各家媒体报道的时候,都这样描述观众对两位新主持的评价:“康辉声音偏嫩,高音偏强,而李梓萌经常吃字,声音缺乏稳重、权威。”让我不解的是,此前观众对新闻联播的批评不正是集中在声音老化、过于庄严、缺乏亲和力等方面吗?当主持人的声音发生变化时,年轻化却又被称作“声音偏嫩”,声音相对温和被称作“缺乏稳重、权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人们在批评“审美疲劳”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有“审美惯性”。即使新闻联播打算进行规模较大的“换脸”,观众的“审美惯性”也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烟消云散。

  其实,“换脸”只是改革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方面,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更何况目前看来这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更替。笔者相信忠实的观众不会因为更换主持人而拒绝新闻联播,而仅靠“换脸”也未必能吸引来更多的观众。

  (王晓渔 上海学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