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传媒 > 正文

超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18:27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超媒体,故名思义,首先超越的是媒体

  在两个阵营的对峙中,超媒体和传统媒体谁将胜出?

  撰文=许凤婷

  “你写日记吗”?

  这样的问题在今天听起来有点奇怪,而且恐怕很少有人会点头。但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字—“你写日志吗”,得到的响应恐怕会变得很热烈。

  网络日志,也称博客,从1998年亮相后,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现在,写博客已成为大多数网民打开电脑之后必做的事情之一。

  在中国,博客每天生产30万~50万篇文章,在美国,这个数字是130万,两年后可能达到1000万篇。

  超媒体人PK记者

  “在一个有如此多的痛苦渴望得到倾听的社会里,一篇署名报道比金钱更珍贵。”这句话出自《纽约时报》的一位名记约翰·科里(John Corry)之手。博客的繁荣可能也正源于此,渴望被倾听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欢乐、激昂、失落、感动、无奈……人类全部的情感和每个人的所有生活细节都可以诉之博客,并且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

  博客其实只是被称为Web2.0的网络新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与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热潮不同,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用户得以参与网络内容的制作,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发布的内容。

  曾几何时,记者被人们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是因为这群人代表了“传声筒”或“喉舌”。很多人在童年时可能都会有过当记者的梦想,但往往难以如愿。

  42岁的高泰镇是韩国庆尚道的一名小业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OhmyNews新闻网站的知名记者。他每周会在这个网站上发表一至两篇专栏文章,每篇的平均点击率过万。在韩国,像高泰镇这样的市民记者有3.7万个,他们每天为OhmyNews网站提供来自各地的新闻。在成立后的短短5年间,OhmyNews不但跃居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还开辟了网络媒体的盈利新模式,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OhmyNews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达7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高达2500万,占据了韩国网络新闻市场份额的33.62%。

  可见在今天,地域和职业不再是藩篱。要让自己的声音得到放大,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伸手可及的事情,你需要的只是成为一名博客,或播客(或别的什么客)。普通老百姓一夜之间成为英雄的故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

  1998年1月17日深夜,美国的一名博客麦特·德拉吉在他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星期六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德拉吉成为世界上报道美国总统“拉链门事件”的第一人,他后来也成为诸多媒体签约的对象,德拉吉成为向这些媒体提供新闻的“业余记者”。德拉吉由博客成为一个不同于传统记者的“业余记者”,他的这个转变预示了博客走向网络记者的前景。

  美国新闻业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新闻业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新闻业。媒体未来学家已经预言,到2021年,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

  媒体巨鳄在干什么

  网络媒体的繁荣,严重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业大王默多克日前发表悲观言论,预计报纸前景不妙,他的日本同行,《朝日新闻》总编中马清福也表达了同一种声音。但是传统媒体中的巨鳄并不会就此坐以待毙,而是纷纷花大手笔拥抱Web2.0。

  美国新闻集团算是动手最快的一个,它在去年7月就以5.8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社会网络门户(SNS)MySpace.com的母公司。9个多月以来,MySpace的用户已经由原来的2500万人增加了几乎两倍,达到7000万人。

  《华盛顿邮报》的网站从今年2月份开始和美国最流行的标签网站Del.icio.us合作,在其网页中提供指向Del.icio.us中心数据库的标签链接。《纽约时报》最近更是收购了一家名为BlogRunner的公司及其网站,准备开展自己的博客业务。

  美联社近日也宣布将提供新闻博客服务,它将和著名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以及另外一个搜索引擎Topix.net展开合作,此举是为了帮助报纸和广播商在新环境下传播新闻。

  和美国公司惯用的“拿来主义”不同,以BBC为首的英国传统媒体希望通过“由内而外”的革新来调整自己的步伐,跟上新时代的节奏。BBC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按需世界”的战略重组计划。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传统媒体如果不能把握此次网络新浪潮和上一次的本质区别,而是仅仅把传统的内容搬到网上,或者财大气粗地把Web2.0的先锋据为己有,恐怕将无法如愿。要征服Web2.0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采纳超媒体的思维。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先锋的有英国最大的通讯社—路透社,它的CEO Tom Glocer不止一次公开表达他对传统媒体未来的定位:

  第一,传统媒体将成为“人气播种机”,即不仅要创造好的内容,还要吸引人气;

  第二,提供工具的平台,方便人们创造不同的媒体内容;

  第三,成为内容的过滤器和编辑者,让好的内容能够上升到显赫的位置。

  拥有这样的超媒体思维的机构,不管它是传统媒体,还是来自Web1.0的阵营,或是Web2.0中的新兴势力,都注定将在全球化3.0的时代大行其道。

  但是,超媒体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记者(媒体人)的消亡,因为,后者有可能在新浪潮到来的时候迅速拥抱新变化而脱胎成为最早的一批、或是最优秀的超媒体人。同样地,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拥抱新的规则,对来势汹汹的超媒体进行有力的反扑。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一个博客就是一个媒体。实际上,它就等于是一本公开出版的图书,一本面向社会发行的杂志,一个面向公众开播的个人电台。它具有这些传播渠道的共性,其实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

  毕竟,这是一场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与出处或阵营无关,在扁平的世界,适者生存的法则将更鲜明与残酷。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4,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