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5年内完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21:5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曲志红)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先后启动9个典总计3亿多字的编纂工作,陆续成书并出版的有23册,约5200万字。 记者在30日举行的《中华大典》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起大典的编纂将加快步伐,力争2009年基本完成编纂工作;2010年全面完成大典出版的各项任务。预计,国家将为此 《中华大典》是以古文献汇编的形式,参照现代科学的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以来我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的一部中国历代汉文字古籍的新型类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了悠久而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文献典籍,被认为是世界上珍贵的文化宝库。据《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任继愈先生介绍,编纂类书是我国古代文献学上的一大创造。自《皇览》成书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类书的编纂,由此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更达到了类书编纂之高峰,至今仍为人们研究、传承中华古代文献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这些类书的编修年代距今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之久,很多方面已无法满足现代学术研究和检索的需求。同时,由于自然的减损、流失等因素,很多珍贵文献濒临消失的危险。因此,编纂出版一部详尽、全面、高水平的大典,全面整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抢救、保存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新时期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 在海内外300余位学者、专家的倡议下,《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于1992年正式启动。任继愈说,大典内容包罗百科,涵纳诸子百家、佛道诸教,以及志书的优秀文献资料。全书类分为22个典,100多个分典,预计节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约8亿字。是《永乐大典》的两倍多,是《古今图书集成》的4倍多,超过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 14年来,众多学者、专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认真查阅、筛选、摘录、点校,呕心沥血地进行编纂工作。先后启动了《文学典》《医药卫生典》《历史地理典》《历史典》《法律典》《语言文字典》《教育体育典》《哲学典》《林业典》等9个典的编纂工作,并从1999年开始陆续成书出版。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于永湛表示,2006年将是大典的丰收年,预计今年将再出书20多册,计5000多万字。其中,设有6个分典的《文学典》,已经出版了3个分典,争取明年上半年全部出齐;4年完成编纂3000万字的《哲学典》,将于今年底出书;收罗了国内外各种版本《本草纲目》的《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今年将出版汇编中草药图片的“图谱”,这是历来各种类书中绝无仅有的首创。 根据本次《中华大典》工作会议的最新安排,大典的编纂工作将在提高水平,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进度,力争年底前全面启动其余各典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宗教典》《文献目录典》《艺术典》和《民俗典》将先行一步,争取年底前拿出论证样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