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娱乐喧嚣中的媒体责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5:29 解放日报 | ||||||||||
一篇好的、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应该力争做到有智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回答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减低人们对事件认识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全面更真实地理解把握新闻本身。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波 ●嘉宾: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副院长)
新闻背景:“这些天在出门、回家的路上连续观看并被迫出演了一出《自娱自乐》的真人秀。导演是娱乐媒体,主演是手持相机的媒体从业人员,‘特邀演员’就是我们夫妇以及我们尚未出生的孩子……”演员李亚鹏日前在其博客上发表如是感慨。面对媒体的不依不饶持续跟进,5月23日,“亚鹏博客”再度发文称:他“会愤怒,但不是在抱怨”,他的本意并非“倒苦水”,而是发表其对今天甚嚣尘上的娱乐八卦的观感。 同样在最近,歌手窦唯因某报连篇累牍报道其私生活,在“不能坦诚沟通”的情况下,他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不满,结果引来各方的关注和反思。 主持人:不论是窦唯情绪失控的“发飚”,还是李亚鹏冷静克制的“愤怒”,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娱乐传媒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对相关当事方造成压力的同时,也使其利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受到了损害。且不去评论双方的是非曲直,仅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样一种现状正常吗?是否如一些人担忧的那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喻国明:具体到你刚才说的这些事情上,我认为双方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明星们不要因为媒介方给了他们一点压力、骚扰,就觉得不能忍受。对于一些媒体的过度报道乃至失实的夸誉,怎么就心安理得全盘接受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从这里拿到多少,理论上也应该付出多少。明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个偶像,他(她)的任何一举一动已不是个人行为,也许会影响到一批人,因此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权利与义务应该是对称的关系。 当然,媒体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尽管在商业化运作背景下,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报什么不报什么以及用怎样的篇幅报、从什么角度报等等,都有一个是为社会公共利益考虑,还是仅仅为了制造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等问题需要思考。而从传播效果来看,是对应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足够的强调,还是进行了弱化等等,这些,都是有责任感的媒介在进行新闻报道的组织和安排时必须注意到的。 就窦唯事件来看,很多人之所以对违法闹事的窦唯表示同情,因为他在整件事情上受到了不必要的伤害。但反过来说,身为艺人,更多地了解媒介规则,学会沟通,把所要传达的信息准确告诉对方,这也是应该具备的起码的媒介素养。 主持人:歌手崔健日前发表声明,呼吁立法保护艺术家隐私,认为媒体发布虚假新闻也应承担法律责任。您怎样看对承担舆论监督之责的媒体进行监督这一问题? 喻国明:失实报道要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当事方承担相应责任,有严重诽谤行为的甚至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些都有明文规定。问题是客观报道,如果没有明显的业务错误,这就是道德裁量的问题。这事值不值得报、用多大篇幅报、从何种角度报,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是出于对公众利益的关心,还是出于商业炒作之目的……这些都是媒体品位的问题,但这种雅俗之别、高下之分,主要可以通过软性的规则来约束,而很难靠法律的硬性规定来实现。因为法律只能规定一个做人的底线,至于底线之上的东西还是应该归于道德约束范畴。就像一个人可以选择做高尚的人也可以选择做平庸的人,法律不能对此做出规定一样,也应该给媒体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否则如果所有媒体都被规定为同一种类型,也会出现问题。 在对媒体进行监督问题上,我认为除了严格管理,还需要建立并完善一种由内部的评议机制、规范的告诉机制、专业的协调机制等构成的更加系统的约束体系,既有某种程度的刚性管理,也有来自舆论评议的软压力约束,有时单纯使用硬约束对于解决问题未必能起到良性的作用,处理不当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压力。 事实上,并不是硬约束才能解决问题。一些软约束———比如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的力量,其实也能解决这方面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那些热衷于八卦的媒介,未必是获得最大社会承认和经济回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那些严肃媒介,才可能成为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市场约束的结果。 当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总有沉渣泛起、泥沙俱下的情况,但这本身正表明了中国媒介正在向前发展,中国社会正在向前发展。如果泥就是泥水就是水的,那不啻于一潭死水,如此之沉静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没有活力。今天我们总体来估计,是否有如此之多的媒介都在津津乐道于那些八卦新闻,而对于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缺少关注呢?我想做出这种判断还需要更多的事实来证明。简单地由一些艺人受到伤害,就得出“现在的媒体已经过度庸俗化了”这样一个结论,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至少是不严谨的。 主持人:尽管如此,在市场竞争背景下,还是有一些媒体为了达到吸引眼球之目的而不择手段,比如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在标题上做文章等,有论者将这些称为“媒体暴力”之一。您怎么看? 喻国明:实践证明,道听途说、搞噱头的市场手法,只会让人反感,会受到市场的限制。一篇好的、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应该力争做到有智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回答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减低人们对事件认识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全面更真实地理解把握新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