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企业连线 > 正文

慧聪网较劲阿里巴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 17:27 新浪科技

  阿里巴巴开辟并推动了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然而阿里巴巴模式并非等同于B2B模式,因为有了慧聪的加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B2B电子商务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电子商务存在的根本是助人们在网上促成交易,而对于电子商务平台供应商而言,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慧聪网都是在提供服务,而除了交易平台及交易延伸服务之外,信息服务、线下服务、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指导服务都呈现了未来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方向。作为自
阿里巴巴之后最成功的慧聪网,趁阿里巴巴将战线烧往C2C领域与ebay缠斗之际,不断在B2B服务上对阿里巴巴发起攻击,试图吸引阿里巴巴的客户。

  在慧聪网CEO郭凡生的眼里,他或许认为中小企业不应该只需要一个B2B交易平台,就像大部分企业会在多个搜索引擎上做排名,也会在多种媒体上做广告。服务,是吸引成熟的电子商务客户最有效捷径。

  信息服务

  慧聪网CEO郭凡生在中国行业门户宣言中提到:“慧聪网做B2B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信息的披露度和完全性比一般的商业网站要高两至三倍。”即便是阿里巴巴,信息来源也都是以转载为主,由于没有良好的线下资源,并不能做到对信息有效性和完全性的把控。

  在慧聪成功迈进互联网领域之后,人们对慧聪的理解已经不只是一个刊物。以前有100万个企业看慧聪刊物的黄页来做买卖,这些买卖占了中国一半的商务交易。当慧聪网把刊上的内容嫁接到网上,每天有300万用户在慧聪网上查询信息,无疑,这些用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阿里巴巴的用户。

  网站搜索信息的精确性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原因所在,慧聪网正在将资讯内容细分为企业搜索、资讯搜索、产品搜索、商机资讯搜索、行业的科技新闻搜索等。将数据库分类是提高精确搜索的关键所在,比如汽车搜索引擎去找齿轮的时候,只找到汽车行业相关的齿轮,这对于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十分重要。

  可见,未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完全性以及精确性都是各电子商务提供商需要努力的方向。

  线下服务

  阿里巴巴曾经认为,要做专业的B2B服务提供商,就要将服务尽量都转向网上,应用internet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设想是失败的,阿里巴巴最终没能缩小其线下队伍,反而不得不增加线下队伍来提高服务。

  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 “慧聪服务”是耳熟能详的一种感受。因为慧聪网拥有着一支2500名业务人员的庞大队伍,在整个的中国IT服务行业,慧聪这种用庞大的人员扎根与客户之中的服务模式确实少见。正是这么多的业务员确保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及时性,同时2500名业务员在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收集到了更多的信息,了解到了更多的客户服务。另外,慧聪每年还参加600多个展会,在展会上收集到的种种信息也让慧聪更了解客户信息及需求。

  电子商务服务线上与线下走向融合是一种趋势,当慧聪网的办事处遍布全国中小企业集中之地的时候,阿里巴巴却至今没有在北京设立长驻办事处。服务的缺失让阿里巴巴痛失北方市场,这是给所有B2B电子商务提供商敲响的一起警钟。

  中小企业指导服务

  中国大陆目前有大约2600万家中小企业,但仅有30%左右的企业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64%的公司注册了网址,并通过在线服务拓展了现有的业务范围,这些公司都是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实在的产品。

  而那些没有注册网址的公司,有39%是因为没有足够数据支持能帮助业务发展的或缺乏投资的回报,有32%是因为缺乏技术,29%是因为接入网络的成本太高而放弃。打造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并非难事。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最便捷途径就是依托B2B商务平台。

  仅仅就没有网址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固然可以应用B2B商务平台获得订单,但是“32%缺乏技术,39%缺乏数据支持”的现实并不能得以改变。这些企业尽管应用了B2B商务平台,但由于技术人才或者其它原因缺乏对商务平台的应用却可能并不充分,所以,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以及数据支持的指导才能有效提高中国中小应用B2B电子商务的比例。对此,慧聪网远远超过阿里巴巴的几十人的买家服务队伍,为买家们提供平台使用、资讯获取等方面的帮助与指导。

  有分析人士认为,“服务”带发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契机。那么,如何抓信这次契机呢?慧聪网从信息服务、线下服务、中小企业指导服务三个方向入手,并成长为继阿里巴巴之后最为成功的中国B2B模式,这是一种启示!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