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存储鱼龙混杂 联想魔盘重拳出击打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4日 16:23 新浪科技 | ||
2001年初,小巧时尚、便携方便、兼容性好的USB移动存储产品在我国个人消费性IT产品市场首次亮相,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取代软盘软驱"成了响亮的市场声音,一年12亿的市场容量引来上百家厂商争相杀入。市场迅速繁荣的同时,假冒伪劣产品也泥沙俱下,混入了渠道和卖场。 数字说话:移动存储市场放量增长 从2001年初到现在,移动存储市场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势头,生产厂商、经销商全速增加,销售规模全面上扬;一时间,用移动存储取代软盘软驱已经成为IT市场的潮流;与此同时,移动存储产品价格全速下降,主流产品的存储容量不断上升。2001年上半年,市场上还仅有2到3家移动存储厂商,总销量基本为每月1万片,8MB容量的移动存储器价格在420元左右;而到了2002年下半年,市场中厂商的数量已经剧增至180多家,整个市场销量已经达到每月60万片,而价格方面,64MB的产品价格竟然已经下降到了260元左右。看到如此急剧增长的市场情况,除却移动存储市场成熟的因素之外,非良性竞争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导火索"。 2001年上半年,在朗科、鲁文等几家深圳厂商将移动存储产品导入市场之后,这个市场开始了群雄竞逐的品牌战、渠道战、产品战乃至价格战;随后,联想、华旗、亚迅等实力厂商迅速进入,推动移动存储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中,联想借助强大的PC渠道优势,通过在所有笔记本产品和部分PC产品中"废软换移"的市场引导行为,再加上"F4"的全力配合,兵不血刃地开始了在闪盘市场的"圈地运动",悄悄地向市场三甲的地位逼进;华旗则利用其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倾尽全力拓展自己的领地,很快成为与朗科抗衡的力量;鲁文和亚迅也通过OEM的方式,保持了销售量的高速增长。 市场的勃兴卷入了更多的跟进者,近百家厂商进入了移动存储市场。同时,近万家经销商迅速降低了从每片移动存储产品上赚取的利润,导致了价格的混战。2月26日,一家知名厂商掀起了市场第一轮降价风暴,32MB的产品从349元降至259元,16MB的降至189元,降幅接近50%!另一厂商在6月24日将32M移动存储降至189元,8月5日又将64M降至289元。 价格战迅速拉低购买门槛,强力地增加市场销量,加速了市场普及的势头。但是,价格战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忽略了品质、品牌甚至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正是看准了市场这一特点,假冒知名品牌的假货以及一些缺乏品质保证的劣质产品突然现身市场,为移动存储市场凭添了的一种新痛。 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混迹市场 从市场表现看,移动存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目前以"三无产品"和"冒牌产品"为主要特征。前者走的是小品牌路线,销售商向消费者坚称所有产品的性能和品质都差不多,在功能和技术上没有什么差别,坏了你就来换一个,关键是便宜;后者则以假冒知名品牌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 从危害性来看,"三无产品"对于成熟的消费者而言,得手率不太高,因为成熟的消费者在面对诸多产品时,还是更愿意选择价格贵出三五十元的品牌产品,因为品牌产品保障度高,在市场上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但是,"冒牌产品"则对消费者、被"冒"的品牌乃至整个闪盘市场都构成了强烈的损害。 重拳出击:联想魔盘打"鬼" 假冒产品既是社会顽疾,更是品牌产品的恶敌。联想的移动存储产品--魔盘,以卓越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赢得了广大销售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这使假冒者觉得有利可图。11月初,联想魔盘与假冒品进行了一次遭遇战。 假冒魔盘突然出现在中关村地区,其外观、包装几可乱真--真假产品放在一起比较,假货包装盒比真品印刷略微模糊、关闭不严;只有鉴定、比较里面的芯片,才会发现质量是天壤之别,一般消费者在初次购买时难以察觉真伪。假魔盘在海龙、太平洋等市场现身,海龙某分销商的周出货量减少了80%;因为信赖联想品牌而购买了假魔盘的用户,其利益也受到了假货的损害。
工商人员在硅谷电脑城现场登记并查抄假冒的"魔盘" 11月19日、20日连续两天,海淀区工商部门共出动十余名执法人员在海龙、太平洋两市场针对假冒联想魔盘进行了专项打击,对经营闪盘的摊位进行了巡查,当场查获4家摊位销售的数十个假冒联想魔盘。执法人员表示,将对这4个摊位进行不低于万元的严厉处罚。据经销商反映,此次打假行动对市场震动很大,假冒联想魔盘已从市场上绝迹。据悉,寒假、双节马上来临,联想已经在秘密策划打假新的举措,相信那时假冒的联想魔盘必将销声匿迹,消费者可以拭目以待,放心购买正品的联想魔盘。 市场规范:期待大家一起努力 联想魔盘不过是受到假冒品伤害的几个品牌之一,加上其他品牌的假冒品以及为数较多的"三无产品",反映出我国IT市场还不是十分规范,尤其是偏重IT消费类产品时,这一特征更加突出。消费者期望IT厂商不仅要对其产品实行"三包",更要在防伪和识别上多下功夫,帮助消费者少受假冒伪劣产品的损害。同时,厂商也希望消费者自觉把好"消费监督"第一关,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防范意识,更不要知假用假,或贪图便宜,迁就劣质产品,而要与厂商及市场监管部门一起净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