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原本应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属于秋天的2001年9月份对中国年轻的IT产业来说,却看不到多少秋天应有的气息:网络冬天的结束依然遥遥无期,9.11事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更使本已经动荡不安的中国高科技产业雪上加霜,提早感觉到了几许冬天的气息。
然而,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高校系高科技上市公司又添新丁——浙江大学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浙大网新逆风出炉,并且一开始就打出了“打造中国网络与软件业航母”的 旗号,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网新的气魄无疑是大的,而置身惨淡经营的中国软件业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网新能不能够独善其身,顺利打造中国软件业的航母特混舰队?这些问题萦绕在业界人士的心头。
技术:打造航母“发动机”
目前,一提到中国的软件产业,许多人往往会把它和缺乏核心技术、缺乏人才、规模小、管理状况不良以及盗版猖獗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客观地说,年轻的中国软件产业确实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技术、人才的匮乏。而浙大网新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在这方面就有其他中国软件企业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说,浙大计算机学科的巨大优势正是网新软件航母动力强大的发动机。
“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建设在国内处于第一流的水平,现任校长潘云鹤就是浙大这一学科的代表人。”
陈纯,浙大网新现任CEO,对自己企业雄厚的技术后盾和巨大的潜在人才库浙大的计算机学科水平充满信心。
其实,身为现任浙江大学软件与网络学院院长、计算机系主任、软件研究所所长的陈纯教授,本身也是一个软件方面的专家。1993年,在首批入选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42名中青年专家中,陈纯教授和东北大学的刘积仁、武汉大学的李卫华是当时计算机学科方面仅有的三位中青年专家。
直到现在,作为浙大计算机学科的带头人之一,陈纯教授仍然认为他现在的身份还是一个学者:“我本人并不适合当总裁,被选上来的原因就是因为网新正在重组。”
当然,身为学者的陈纯教授也曾有过短暂的下海经历:早在10多年前,陈纯教授就曾带着博士论文的成果,创立了一家从事轻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MD)应用的软件公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来因为他中途出国等原因,公司没能继续做下去。
正是因为这段短暂而成功的下海经历,使陈纯教授在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困惑:“(在计算机学科)我们的排名靠前,但是在成果产业化方面,浙大却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北大计算机学科有两个上市公司——方正和青鸟;清华有同方和紫光;浙大甚至也落后于东大,缺乏东大阿尔派这样的明星企业。
而此次浙大网新的全新出炉,则无疑给了陈纯教授一方实现自己多年夙愿的广阔空间。谈到软件航母的前途,陈纯教授充满信心:“就计算机领域而言,国内的计算机应用前景是最好的,自有的系统软件除了在像军工、政府等特殊领域外,很难有大的建树和广泛应用。浙大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发能力在国内高校中数一数二,而在国家和地方正在推动的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计算机应用,网新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
近几年来,地处南亚次大陆,区位优势并不太好,经济也不太发达的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异军突起,究其原因,就在于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供应。而对于浙大网新来说,这方面的优势同样存在,并且是它得天独厚的无形财富: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引人注目的第一梯队。整个学科每年的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培育了大批优质资源;由陈纯教授亲自引领的软件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系等在内的技术机构和科研单位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高校人才库是浙大网新这艘未来中国软件业的航母强劲的发动机,也是网新最鲜活的生命细胞。
资金:必要的“润滑剂”
经过近二十年的超常规发展,目前,中国的软件业已经告别了早期的程序员时代,仅靠七八个人、两三条枪的小作坊就可以闯出一片天地的时代已经成为了遥远过去。要想打造强大的软件航母,强大的资本运营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规模效应必不可少,可以说,资本运营能力已经成为了大型软件航母顺利前进的高效润滑剂。在这方面,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浙大网新自有自己的一套。
2001年6月6日,注册资金2.4亿元,由潘云鹤亲自领军并担任董事长的浙江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启动,并按计划逐步开展对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和重组。自此,网新拉开了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序幕。
到8月底,浙大网新控股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营,以直接控股、间接控股方式将近20家IT企业招至麾下。在这20多家企业中,就有网新软件航母编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核攻击潜艇”——预计今明两年软件出口额将达到8000万至1亿元左右的对日软件开发出口企业网新喜思。
通过高超的资本运营,网新不仅将一大批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软件企业占招至麾下,使自己的软件航母有了顺利的最初航程,而且还是收到了“串糖葫芦”的效果。
“大家穿起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资源共享,从遍布全国的分销体系、浙大的技术、人才、品牌到客户,都可以实现共享,而且由于各大业务板块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不仅仅是局限于解决方案的一种全面服务,同时也可以拓展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把一个地方品牌变成全国品牌乃至国际品牌”,陈纯教授对自己的得意之作充满信心。
环境:“时势造英雄”
当然,作为一个软件企业,自身在技术、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核心能力自然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但同时还必须有它得以发展的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对浙大网新软件航母来说,一个可以披波斩浪、纵横捭阖的广阔“太平洋”已经展现在眼前。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软件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企业用户和一般家庭用户。对于前者来说,需求主要是管理、财务等于企业经营有关的软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这方面的需求空前加强,这对中国软件业来说,意味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并且这块市场的规模十分巨大,发展前景看好。而对后者来说,他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等方面。以前,盗版猖獗是困扰这一市场的主要问题。目前,随着诸多国内著名软件企业红色低价风暴的荡涤而带来的价格的降低,人们的购买正版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块市场也渐趋好转。可以说,目前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环境比任何时候都好。另外,中国拥有的巨大的国内保底市场和广阔的对外出口市场,这也使中国的软件企业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建造于这一难得机会的浙大网新软件航母,从一开始起就占了天时的优势,网新软件航母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拥有了可以大展身手的广阔“太平洋”,加上它自身雄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能力,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研发模式:拨开迷雾见太阳
对一个航母编队来说,航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今后的去向,而对于浙大网新软件业航母来说,它的正确航向已经确定:实践中国软件业的“中日模式”。
近几年来,近几年来,印度软件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最具活力的软件业大国。总结印度的经验,主要是大量做一些国际知名软件企业的外包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培养了自己一大批的软件技术人才和软件工人,从而为创立自己的自有软件品牌积累了人才、技术基础和运作经验。
当然,印度与中国相比,有自己的优势,至少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由于印度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这与美国等软件大国具有天生的亲和力,而对中国来说,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因此,中国不能照搬印度模式,而“中日模式”不失为一种较为可行的选择:中日在文化、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便于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另外,日本的软件产业虽不及美国,但也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所以,实行中日模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利可图的。
在这方面,浙大网新无疑具有自己的优势:网新旗下的主力软件企业、与中科喜思和日研聚星合作成立网新喜思,可以达成将对日软件出口业务产业化的战略目标,快速扩大与原有固定客户的业务往来,实现对日业务的成倍增长,实践中国软件产业“中日模式”的发展道路,在入世后的国际软件产业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今后创立自己的软件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公司在对日软件开发过程当中从国外学习的、自身不断完善的管理方法和体制,是既可适应中国国情又适合大规模软件工程管理的宝贵财富,这也为中国软件业整体探索和实践“中日模式”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目前看来,中日模式可能是中国软件业今后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条捷径,”陈纯教授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目前,无论从技术、资本运营、发展环境以及发展道路等诸方面来说,浙大网新软件航母启航的条件都已经成熟,其发展前景毋庸置疑。正如陈纯教授所说:“网新有浙大的技术、人才、资源和品牌,在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方面也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对于网新而言,要不要浙大这个牌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高校这个背景,可以把学校的一些闲置资源,以企业化的运营方式重组并发挥其效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到那时,网新再与其他企业比,优势就不是三维的,而且是四维的,最终会形成别人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网新软件航母作为国内软件企业第一编队中的重量级角色,其眼光不应该仅限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打造一个大的软件企业,而是应该着眼于引领业界的发展,解决业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的中国制造软件、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软件等等。我们期待着浙大网新能在这方面有大的动作。若此,对中国软件业来说,则可谓一件幸事。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