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t:富士中国积极整合在华业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3日 16:58 eNet硅谷动力 | |||||||||
中港照相“反水”卖柯达富士挤走总代理独揽中国市场? 最近,有关“富士总代理要卖柯达”的消息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具有“纯正富士血统”的富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却保持着贯有的缄默姿态。 不过,有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两者间关系“冷漠”并不足怪,并称这在业内已
其实,不论是不久前发生的“富士胶卷走私风波”,还是现在的“富士总代理倒戈事件”,其主角都是中港照相,而不是富士(中国),值得注意的是,后者还常常主动与前者“划清界线”,声称上述风波均与自己无关。 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富士(中国)的地位很尴尬。富士(中国)目前开展的业务范围仅限于数码相机和一次成像相机,而传统的也是更具影响力的胶卷和冲印业务却一直由中港照相负责。因此,尽管富士(中国)的全称为“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但事实上却与真正的胶片业务没什么关系,这显然是一大“遗憾”,也是富士(中国)日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港照相寻求脱身之道 种种迹象表明,麻烦不断的中港照相在国内代表富士的日子看来已屈指可数。一方面其“走私形象”对富士的全盘业务十分不利,从大局出发,富士必然会逐渐疏远与其的关系。另一方面,富士胶卷业务在柯达挤压下已成为中港口中的“鸡肋”,而新兴的数码影像业务则大多掌握在富士(中国)手中,因此中港照相必定会寻找“脱身”之道。 2001年7月,中港照相收购快图美,正式进军冲印行业。而最近,中港在北京、广州、成都的办事处均已撤消,并入其在内地的合资公司中商中港,并引发大规模裁员。而正是离职职工向媒体散发的一份名为《香港富士国内办事处员工集体辞职内幕揭秘》的长篇文章,使“富士总代理倒戈柯达”一事曝光。富士布局中国市场 另外,富士(中国)已具备了全面发展业务的能力。其总经理森泰造日前曾表示,目前在中国销售的数码产品只是富士庞大数码概念中的一部分,而富士公司在日本的产品线中包括了胶卷、数码相机、冲印设备、打印机等非常多的层面。2003年,数码相机、一次成像相机和小型数码冲印设备将成为富士主攻中国市场的重点。此外,在北京、广州和成都成立分公司也已列入富士(中国)今年的计划,目的就是全面铺设富士(中国)自己的网络。 森泰造告诉记者,富士(中国)到2008年将争取跻身中国企业100强,并与富士日本公司和富士美国公司平起平坐。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整合胶卷和冲印业务已成必然之举,中港照相的退出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同时,富士(中国)已经在积极布局。商报记者刘世辉J077 相关资料 日本富士与中港集团合作历程 1968年,中港集团成为富士产品在香港及澳门的惟一经销商; 1980年,中港集团成为富士在中国内地的经销商; 1994年9月,中港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孙氏家族拥有61.2%的股份; 1996年,中港集团在广州设立富士办事处,之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办事处已成立; 2001年4月,富士胶片株式会社为进一步扩展在中国的市场,专门成立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富士中国”。富士中国于2001年4月12日取得营业执照,并立即展开了业务; 2001年7月,中港集团收购快图美,正式进军冲印行业; 2002年9月,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被上海市政府批准认定为中国地区总部; 2003年4月,除成都外,中港集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办事处仅保留框架,全部人员并入中港集团在这些地方成立的内地企业中商中港,造成原办事处员工大批辞职; 2003年4月,业界传出“中港”可能经销柯达耗材的传言,柯达民用摄影产品部南区市场经理陈可卿对此表示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