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员工散发《内幕揭秘》富士总代理要卖柯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9日 06:46 信息时报 | |||||||||
“……进了机器(FR350)就什么也不管。难道我们选择错了,事实上开业至今,我们感觉到远离XX办事处的FDI店,的确像没娘的孩子,成长得极为艰难。……我们认为应该得到总部的指导和帮助,柯达对于XX一家设备只有60多万的数码冲印店,即给予如此之多的的战略支持,而我们已投入200多万的FDI店,却感到是那么的无助无援……”——摘自《香港富士国内办事处员工集体辞职内幕揭秘》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黄汉英 日前,有富士店店主向本报记者投下一条重磅消息:中港照相器材负责国内市场的高层向客户透露,中港集团有可能将在四川、上海以中商中港的名义销售柯达胶卷、相纸、药水等耗材。记者随即展开调查,经中港集团国内企业中商中港广州公司员工证实,这个传闻目前在业界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同时,记者收到一份名为《香港富士国内办事处员工集体辞职内幕揭秘》的长达四页的文章,文中指出,随着中港集团在广州、上海、北京设立的富士办事处保留框架,全部员工并入中港集团旗下的国内企业中商中港,大批员工辞职。种种对中港集团的疑问显示,作为富士在港澳以及内地惟一的代理商中港集团,随着整个影像行业大环境的改变,在国内颓势渐现,一路滑坡,而造成这种状况更加深层的原因,富士胶卷等耗材没有实现国内生产是导致中港走上“困境”的重要原因。 疑问一:大量员工离职严重失血? 情况:据了解,香港中港集团作为富士在内地以及港澳唯一的代理商,在国内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四个城市分别设置了富士办事处(外企)。其办事处某员工透露,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富士广州办事处的员工,包括原来的市场总监和产品经理相继离开,直到今年四月份办事处人员全部并入中商中港后,一些亲身参与了富士广州办事处开拓的员工逐渐离开。 调查:记者查实,从本月初开始,其在广州、北京、上海的富士办事处已经名存实亡,仅仅留下了一个框架,所有办事人员都并入中商中港。由于并入中商中港以后,员工待遇大幅降低,在有关人士给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原来办事处有的交通补贴、手机补贴、以及出差补贴被取消或者被削减,造成了原来办事处员工极度不满,加上受到最近媒体揭露的富士胶卷涉嫌走私、珠海真科被查封等等消息的影响,员工积极性大幅降低,因此原广州办事处办事人员走得所剩无几,同样的事情在北京办事处也上演着。 疑问二:会否经销柯达耗材? 情况:每年的香港财政年度结束,即三月底或四月初,中港集团的主席孙大伦就会亲赴日本,和日本富士签订新一年的代理协议。在今年代理协议尚未签订之时,有富士FDI店老板就已经收到消息,富士将可能经销柯达相纸、药水等耗材。 调查:实际上,最近的消息显示,今年中港集团和富士的代理协议依旧成功签署了,有业内人士分析,起码年内,中港不会经销柯达的耗材,但是接下来的财政年度却极有可能和柯达合作。该人士分析认为,首先,中港作为一个经销商,是一家中性的企业,不隶属于谁,商家唯利是图,经销柯达耗材能带来更多利润何乐而不为?其次,这样消息的透露,无疑也增加在和日本富士谈判以前的筹码,因为中港集团旗下的快图美冲印连锁,在香港已经多达60多家的分店,如果这些店全部“倒戈”柯达,对富士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疑问三:业务在逐渐收缩? 情况:中港内部员工透露,尽管中港集团与日本富士今年的协议已经签订,其中也包括了魔术手冲印设备、相纸、药水等等耗材,但富士在国内直接投资的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就已经不是由中港集团独家代理,中港仅是富士数码相机的代理商之一。调查:记者走访了原富士广州办事处部分人员,据他们透露,除了魔术手冲印设备能给中港集团带来较高利润以外,其它类似于胶卷等照相耗材的盈利能力已经越来越差,甚至供货也在大幅缩减。依靠富士产品盈利的中港集团,在国内的道路也越来越难走。有人士认为,富士各地的办事处的名存实亡,实际上就是中港在国内市场收缩的一个端倪。 疑问四:耗材供应跟不上? 情况:有离职人员告诉记者,向柯达这些国内设厂的企业,销售就顺畅很多,办事处甚至连地级城市都涉及,网络完善。而富士内地没有设厂,销售经常收到进口商行为的影响,有时候办事处甚至无货可卖的情况。 调查:采访过程中,大部分影像界人士充分肯定了富士魔术手冲印设备以及其它耗材技术的优越性,但对于耗材的供应却认为非常的不稳定。由于富士魔术手冲印设备使用的是专用药水,一旦供应紧张,就造成这些店非常被动。有关人士用了“吊点滴”来形容中港集团在耗材方面的供应,尽管未到断货的境地,但是并不充足。 疑问五:FDI店店主孤立无援? 情况:“……进了机器(FR350)就什么也不管。难道我们选择错了,事实上开业至今,我们感觉到远离××办事处的FDI店,的确像没娘的孩子,成长得极为艰难。……我们认为应该得到总部的指导和帮助,柯达对于××一家设备只有60多万的数码冲印店,即给予如此之多的的战略支持,而我们已投入200多万元的FDI店,却感到是那么的无助无援……我们在挣扎,我们在求生存,我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自己找关系,找媒体,撑着富士公司的面子……如果真的如同柯达所言:富士没有数码冲印店的营销概念,虽然它的技术已经升级,但营销模式上依然是一家冲扩店。富士只管买(应该是卖)机器,不会管你死活,那么我们也就只好认命了……”在原富士员工提供的《揭秘》中,引述的湖南省首家FDI店老板去年三月份的工作报告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调查:记者了解,尽管由于设备的先进,不少这些FDI店确实在盈利,但是由于近期富士推广活动减少,而竞争对手柯达、柯尼卡的促销如火如荼,不免使得富士FDI店老板感到孤独,而现在耗材供应的紧张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种种原因叠加,使得他们觉得格外孤立。这份报告似乎更能说明曾经的富士办事处和现在的中商中港的一些做法,在这份报告中,该老板发出了作为加盟富士的投资者面对对手整套的市场攻略中,自己单兵作战显得孤立无援的感觉。 对话回放 辗转多途的采访历程 本报记者自从4月下旬收到广州富士原办事处员工发过来的《香港富士国内办事处员工集体辞职内幕揭密》以后,多方联系了中港集团以及富士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 时间:4月底 对话人士: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陈捷 信息时报:最近听说中港集团撤销了其在国内的各地办事处吗? 陈(语气略显紧张):这是中港的事情,你问他们去。我们曾经上过记者的当,所以对你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回答。 信息时报:我并不是想了解中港集团内部的东西,我更多的想了解你们公司的情况,以及你们在国内市场扩张计划。 陈:那你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吗? 信息时报:数码相机以及一次性成像胶卷,我想没有记错。 陈:嗯……,那你把你想要了解的问题给我们E-MAIL一份。 (随后,记者给对方E-MAIL了一份采访提纲,第二天,本报记者收到答复,均是关于富士胶片一些企业资料,但对富士会否增资以及国内的扩张计划,没有作答) 时间:5月7日 对话人士:广州中商中港总经理徐剑平 信息时报:听说中港集团要经销柯达的耗材,有听说这个消息吗? 徐:不会,不会,肯定是谣传。 信息时报:但你们旗下一些FDI店老板当中传得特别厉害? 徐:谣传来的。你要找中港集团?那你可能找错人了,你另打电话…… 信息时报:我要找中商中港广州分公司?我想没有找错人吧。 徐:那你给我们传真一份书面文件。 记者当天给原来富士广州办事处负责媒体有关人士(目前为广州中商中港员工)传真了一份问卷,并要求其转交香港中港集团有关人士,但直到八号上午,对方仍表示没有传达,而截稿前,记者没有收到答复。 时间:5月8日 对话人士:富士摄像器材有限公司公关公司——典范公关苏先生(注:5月7日,本报记者给该公关公司发了一份E-MAIL) 苏:是信息时报黄汉英小姐吗? 信息时报:是的,你是? 苏:我是富士摄像器材有限公司公关公司典范公关的苏××,我们收到了一份你的采访提纲,非常感谢你对中港集团的关心。 信息时报:那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你们怎么看? 苏:一些离职员工的说法我们也干预不了。 信息时报:那对于其他关于经销柯达产品以及FDI店店主的投诉呢? 苏:我们和富士摄像器材有限公司沟通过,你提的问题都是涉及中港集团内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方便接受采访。 信息时报:这是富士摄像器材的意见吗? 苏:是的。 信息时报:那麻烦你们转告他们,如果他们说不方便接受采访,我在报纸上也把这个意见表达出来,行吗? 苏:行,我会转告的,谢谢你的关心和采访提纲。 时间:5月8日。 对话人士:香港富士摄像器材有限公司市场资讯部(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dept。)经理蔡思洁(其手机以及座机均转到了留言信箱,记者留下口讯。) 信息时报:maria,你好,我是信息时报记者黄汉英,最近有一些关于富士总代理即中港集团的一些传言想向你们证实一下,麻烦你在听到留言以后给我电话,我的座机是020-3432××××,手机是…… 直到截稿,记者仍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