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继红
在人才竞争无比激烈的软件业,总是会传来跨国公司重金招聘人才的消息。日前,土生土长的国内企业——托普集团宣布了其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性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计划,面对跨国公司的人才掠夺,国内企业拉开了对抗的阵式。
印度:软件大国好烦心
近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印度人才掠夺式的争夺使得整个印度,尤其是班加罗尔和马德拉斯等高技术中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据统计,大约10万名以上的印度电脑科技人员将取得美国的工作签证,前往美国公司就职;另有数以万计的印度电脑专家前往欧洲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估计印度今年在这方面的损失将超过20多亿美元。
而且,就在过去数周时间里,微软、Sun、英特尔都不约而同在印度软件业中心班加罗尔,为印度软件商举办了各种名目的研讨会,其中固然有“研究,讨论”的成分,然而更多的则是巨头们的形象推介(微软甚至为大赛获奖者提供免费到微软总部参观与学习的机会),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印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争夺软件人才的主战场。
中国:跨国猎头兵临城下
其实,感受到来自跨国软件巨头“人才圈地”压力的不只是印度,中国软件业也同样感受到了跨国巨头“黑云压城”的逼人态势。换句话讲,中国的软件人才同样也面临着跨国巨头的各种“诱惑”。
IBM打出“构建健康的软件人才培养动态环境”的口号,计划三年内为中国培养10万软件精英、1000家软件合作伙伴,同时还将其全球性的IBM天才孵化计划——“Extreme Blue”高校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引入中国。
微软宣布在中国启动“长城计划”,承诺在未来三年内,以投资、赞助和捐赠的方式投入至少价值2亿元来支持国内的软件教育和基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软件捐赠、教材编写、培训组织等等;同时,微软CEO史蒂夫·巴尔默也表示:“微软十分看中中国的人才资源!”
此外,Oracle甲骨文推出专门为北京设计的甲骨文大学网上学习中心;Sybase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Sybase软件学院,培养软件人才;更有甚者,在中国软件人才市场上“攻城略地”的还不仅仅是跨国巨头,印度软件巨头萨蒂扬也将目光瞄上了——“我们需要大量的中国本地化软件人才”,萨蒂扬发言人如是说……
跨国企业:垄断人才垄断市场
IBM、微软、Sybase等顶级公司不约而同出资、出技术支持中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就在人们为跨国公司研发跑步进中国而窃喜时,似乎忽略了跨国公司不是联合国机构,他们当然不仅仅是培养中国的软件人才、推进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快速增长、国务院也下发文件对软件发展的支持等等,使软件在中国具有越来越好地发展环境;未来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现在中国政府采购的实施也将给软件带来无限商机,据IDC最新统计显示:到2006年,中国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8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6.9%。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正是吸引越来越多国外软件厂商驻足与争夺的原因,而政府采购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人才”大战的发生。
原来,人才香饽饽的背后是中国市场这个更大、更诱人的香饽饽。的确,对人才的率先抢夺不仅是这些跨国公司做好"本地化"工作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使他们各自的软件思想深入“民心”,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埋下“人缘”的伏笔。
托普:扛起反人才垄断大旗
毫无疑问,人才培养在前,随之而来的就是加大研发、技术支持力度,实施投资、采购计划,加强与政府沟通等一系列紧张有序的“本地化”步伐;再往后呢,就是瞄准政府采购、争夺订单与利润空间等等等等……
恰恰就在此时,托普集团宣布了其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性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计划。其中包括:行业专家100人、技术管理人员400人、系统设计人员1500人、开发人员3000人。据介绍,这些技术人才将在托普遍布全国各地的27个软件园区开展工作;另外,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研发中心也将从这5000人中获得一定的份额。
在我国,合格的软件工程师不超过五万人(刚刚毕业的学生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作软件工程师),国内员工总数能够超过5000人的软件企业还属于凤毛麟角,至于能够拥有千人以上技术开发队伍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换句话讲,如果托普此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无疑将截断“国外强龙”的后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先机。
跨国企业:人才战打“组合拳”
“直面跨国软件企业的人才争夺大战”,是这次托普招聘过程中所反映的最直观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队伍,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将永远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的软件产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国际化背景下人才资源的争夺。
国外软件企业早已看上了中国这个“人才富矿”——一方面是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软件人才的“价格低廉”(据IDC报告,美国软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国的9倍,印度软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国的两倍),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对国外软件企业的诱惑力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国内软件产业准备了一手看似慷慨的“组合拳”——一边利用相对于国内平均水平的高薪诱惑,来吸引价格更为低廉的中国高素质软件人才来充实自己的人才队伍,包抄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后路;一方面又利用这样一支熟悉国内客户需求和办事流程的人才队伍,大做自己核心软件产品的本地化工作,从而在产品上彻底击败羽翼未丰的国内软件企业,直至最后取得垄断地位。
托普: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互动
国外巨头虎视眈眈,而我们国内的软件企业又是如何做的呢?一味抱怨软件人才的平均工资太高、软件人才“崇洋”;更可怕的是没有自己的人才战略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往往是有了项目就招几个人做一做,没有了就散伙。
从这个角度看,托普此次大规模招聘活动使我们至少看到希望——无论如何,我们的软件企业已经开始走出了直面人才竞争的第一步。托普为什么能够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诚然,托普的待遇并不算低,但这不是其人才战略的核心——托普的待遇在国内确实是有竞争力的,但国外公司完全可以给更高的工资,仅凭对民族产业热情的话是留不住人才的。托普靠什么吸引人才?靠什么建成深厚的人才储备?托普有关人士认为,托普的人才战略依靠的是规范管理和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给人才以真正的依托平台和发展空间;靠的是前瞻性的企业发展战略与人才战略的互动。
国内的软件企业如何与国外软件企业进行人才资源的争夺?并不是一味地高薪,而是使得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一致起来,让他们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给他们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人性化”环境才是留住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托普典章》中就有这样的话:“托普应该造就这样的环境:任何曾经在托普工作过的员工,都对托普怀着一种敬意和感激之情,使他们在托普的工作经历成为其人生中最激动不已的历程”——将竞争从单纯的薪水水平扩大到整个工作环境的竞争,这样才有可能打赢人才的争夺战。
实际上,选择托普的软件人都清楚眼前的机会,那就是——“大规模定制+本地化服务”的软件增值服务之路。托普此次大举招贤,也正是为了增强软件增值服务的能力。因为,在托普眼中,选择增值服务模式有两大好处:一是便于发挥国内软件企业熟悉国情、贴近用户需求的优势;二是实现了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的充分聚焦和资源的充分聚集,避开了国外巨头的优势压迫,为中国软件的发展之路找到了突破口,使得中国的软件产业有机会做大做强。
也许招聘人才是容易的,但恐怕与跨国公司真正的人才争夺更多的会是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