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息是今年通信领域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通信设备制造厂商、ICP、电信运营商或者一些专注电信增值领域的应用服务提供商,都会积极的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鱼得水般投入其中。
短信息的火爆同WAP的不争气有很大关系。本来开始时候都在盼望WAP有所作为,但无奈现有GSM铺就的道路太窄(9.6K),能提供的无线应用太少,WAP仅璀璨地闪亮了一下后就悄 无声息了。但无线市场应用的需求已经被打开,作为无线数据通讯的一个基本业务,短信息的及时登场弥补了满足无线数据需求在应用方面的一个真空。
短信息服务正在从单纯数据增值服务演化成一个赢利的核心,网络及电讯运营商希望把自己的业务同短信息发生联系,以期带来滚滚商机。
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联通,作为短信息服务的最终承运商,他们的既得利益是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如果按照可收发短信息手机有5000万部(国内大概7000万部的手机用户)、每个用户每天发送的短消息数量平均两条、每条短消息大概0.1元人民币来计算,这一年下来的几百亿人民币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来自北美及欧洲的数据更证实了这一观点,在那里,短信息业务正成为很多运营商的一项重要的收入。丹麦哥本哈根的Strand咨询机构声称,一些北欧运营商总收入中的7%—10%是由短信息业务创造,移动数据协会也预计今年英国运营商将从短信息业务中获益14.5亿美元,而IDC公司的最新调查表明:在青睐短信息的欧洲,每天发送的短信息为2000万条,GSM运营商8%—20%的收入来源于短信息。全球运营商每月通过短信息得到的利润更是高达2.5亿欧元。
以提供内容见长的ICP们也发现了一块沉睡的处女地,国内众多的手机用户如同几年前大家争抢的PC用户一样,是下一个“拉拢”的目标,所不同的是,现在可以明显闻出“钱”的味道。以前对于PC用户的争抢到最后是独独便宜了中国电信,而现在则真的可以看到金钱的影子。在中国移动和众多的ICP签订的“移动梦网”计划中明确表示,所有收入的15%归中国移动所有并承担坏账风险,其余85%归合作伙伴所有。暂先不谈移动此举的真正目的是在竞争取胜还是其它,这种已经具体到数字合作赢利模式,就已让众多在赢利上“找不到北”的ICP们看见了天边的一丝亮色。据说,在奥运期间同移动合作展开手机送奥运快讯的4家ICP们,都对最后的收获表示“满意”。
ICP们仍然不满足,他们发现这种短信息服务是如此的迷人,可以继续利用其达到增值。比如说众多的ICP已经推出了天气、股票等定制收费短信息以及其它的功能,如263首都在线除了给用户提供定制信息,还根据短信息提出了“移动邮件”的服务,把邮件通过短信息的形式发送到手机上,方便用户的需求。值得一提的还有腾讯,这家很有特色的网络公司也抓住了短信息来使自己的特色服务达到完善。除可利用OICQ向手机发送短信息以外,还可以实现手机用户和OICQ用户的互通联系,增强了交互性。虽然短信息的服务都是收费的,但它满足了用户在方便快捷性、移动性以及交互性方面的需求,因此很受欢迎。可以这么说,短信息是一个让用户不必皱着眉头交费的服务。
通讯设备制作厂商和关注电信领域的应用服务商是绝对的“卖水者”。移动和联通的短信息平台肯定要继续完善,而且估计是今后的一个重点。截止到2000年年底,在中国移动通信公司GSM网上的短信息中心约90套,而在中国联通GSM网上的短信息中心有30套左右。这些短信息中心设备的升级和更新对于相关设备制造厂商同样是一个刺激,据说,不仅仅国内的华为、中兴以及大唐等厂家都着重于相关产品的研发,而且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通信设备巨擘和诸如CMG这样的独立短信息设备供应商也纷纷赶来,希望在大陆的短消息市场分得些利益。
此外,短消息也带动了一些边缘产品制作厂商的热情,比如说会带动一些SIM卡制造厂商的研发和销售(短信息是存储在手机的SIM卡里面的,可以存储多少短消息完全取决于SIM卡本身的容量)。而手机周边设备的制造厂商也从短信息里面得到了灵感。短信息正在成为一个赢利的核心。
短信息服务看起来真地掩盖了WAP的光芒,并且成为了众商家关心的焦点。国内的电信运营商更应该关注短信息背后的潜在价值。目前,国内的短信息是基于移动自己制定的CMPP协议标准,而联通据说还没有确切的短信息协议标准。随着以后WTO的进入,全球统一的局面将逐步清晰,那种跨全球业务的“超级电信运营商”将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短信息协议全球统一或者大部分统一标准的制定,将是每个欲成霸业运营商们的追求目标。《市场报》(2001年04月23日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