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通讯与电讯 > 财经杂志e周刊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电信业:转型中的迷茫

http://www.sina.com.cn 2000/12/01 17:48 财经杂志e周刊

  ----终于,市场对新经济神话进行全面清算了。

  ----“稻糠”(dotcom)公司哀鸿遍野的现实只不过是预演,高技术公司和电信公司股价的全面下跌才是故事的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美国股市上似乎已经销声匿迹的那头“熊”终于要来了。

  ----数字是一目了然的:纳斯达克(NASDAQ)指数今年以来已下跌了30%,目前在3000点左右苦苦挣扎,早已没有了3月份突破5000点时那种雄心万丈。高技术蓝筹公司如英特尔、微软、惠普等都已风光不再。最让人费解的是电信行业。从设备生产商到服务提供商,从百年老店到行业新军,从传统声讯业务到宽带数据通讯,几乎都陷入了连续下跌的怪圈。巨无霸级别的AT&T、朗讯(Lucent)、世界通讯(WorldCom)等公司更是首当其冲,今年以来的跌幅都已超过六成。今年夏天以来,三个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朗讯、北电(Nortel)和思科(Cisco)的市值损失已超过了2750亿美元。

  ----计算机行业的下跌也许还有迹可寻。毕竟,这个行业前些年增长太快,现在已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而美国电信业的发展轨迹却是在稳步上升,电信服务年收入已达2700亿美元,而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对于一个百年历史的古老行业来说,这个扩张速度已经令人相当满意了。即使是在几个月前,许多电信公司的股票还是市场追捧的热点,形势却急转直下。为什么?

  ----最明显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市场预期发生了变化,投资者心理趋向悲观。事实上,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者的心态总在贪与惧间摇摆,很难达到真正的理性。“稻糠”神话破灭以后,市场投机心态有所修正,但很快又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利润至上的P2P模式(Path to Profitability)成为压倒一切的衡量标准。而几家指标性的高技术公司均未能交出满意的成绩,引起了市场的恐慌。电信业难免不被这种市场情绪所牵连。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来自于电信业的转型。

  ----长期以来,电信作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一直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是被排除在市场竞争之外的特殊行业。然而,这一切在1996年发生了巨变。这一年,美国通过了《1996电信法》,开始对这个游离于市场经济外的垄断行业开刀。这部法律的要旨就是打破AT&T旗下各贝尔子公司对地区电话业务的垄断,同时刺激各公司在长途电话业务之间的竞争。此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也逐渐成为全球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1996电信法》的确使美国电信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从1996年到1999年,美国共有144家电信服务公司上市,募集资金250亿美元,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新创公司。Teligent和XO Communications从贝尔公司手中争到了地区电话业务的经营权,Level 3和Qwest凭借其在光纤通讯和互联网方面的优势而在长途电话市场占据一席之地,Global Crossing的海底电缆则使其在国际长途电话市场中取得优势。与此同时,原本拥有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被蚕食侵吞,光通过发行垃圾债券(Junk Bond)就获得820亿美元的融资,用于铺设新电信网络,拓展电信业务。这期间,电信基础设施在迅速延伸,数十条地区电话系统、城市光纤网、高速长途电话网、无线通讯网和数据传输网得以建成。电信服务内容也在从有线转向无线,窄带转向宽带,声讯传输转向数据传输。

  ----这些变化的确令人振奋,但对其中的参与者来说就并非如看上去那么美。每家电信公司都面临如何能从新电信业务中获利的问题。传统电信公司的业务重点在声讯传输,要将数据传输业务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连拥有全美最大的互联网主干线和其它数据传输资源的世界通讯公司,声讯传输业务仍占公司总收入的60%以上。而对那些直接进入数据传输业务的新锐们来说,问题的关键是服务收入能否弥补建设网络的费用支出。乐观地看,如果大多数电信公司都能达到它们的收入目标,那么电信业发展就可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服务商大量投资于设备建设,推动设备制造商提供更好的网络传输能力,网络传输能力提高又可以刺激服务商和消费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如果新电信市场的蛋糕并非想象那么大,大部分电信公司无法实现利润目标,电信业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服务商不愿为设备建设投资,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服务能力无法提高,消费者需求更少。事实上,AT&T、世界通讯、西南贝尔(SBC Communications)等大电信公司已经流露出设备投资意愿不强的情绪,更加剧了市场的担心。当然,无论是哪种结局都不会很快见分晓。而正因为如此,电信业的前景才显得扑朔迷离,投资者的观望心态也就更重。第一波士顿公司(CS First Boston)的分析结论是,“年底之前,电信业股票的波动将非常明显。”

  ----另一个让人迷惑的现象是:电信公司一方面花费巨资进行业务整合,另一方面又在为拆分业务伤脑筋。AT&T的例子最为典型。自从1996年朗讯和NCR公司从AT&T分离出去之后,AT&T接连购并了MediaOne、Excite At Home、TCI等公司,并同美国在线(AOL)探讨确立伙伴关系的问题。但是,AT&T的行动并未得到市场的青睐,股票价格一路下跌。10月下旬,AT&T再次宣布了庞大的业务重组计划。在今后两年中,公司将按业务特征一分为四,个人电话业务、企业服务、有线和无线业务分别组建独立运行的公司。而与此同时,又传出来AT&T将可能与英国电信(BT)合并的消息,其旗下的无线业务也在酝酿同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的合并。

  ----朗讯的情况也很相似。独立的喜悦还没有充分享受,公司就已陷入了发展的低潮,不仅损失了同AT&T的大笔业务,又面临北电(Nortel)这样强劲对手的夹击。在解雇了总裁Rich McGinn和分拆了公司设备业务之后,朗讯的下一步计划是继续将微电子业务分拆出去,希望通过此举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合并的例子在美国乃至全球电信业也不鲜见。1999年,MCI先是并购了Sprint,然后自己又被世界通讯吞并。而今年也先后出现了英国的沃达丰(Vodafone)对德国的曼内斯曼(Manesmann)、大西洋贝尔对通用电话公司、Qwest对US West的并购行动。

  ----电信公司之间的分分合合,已无法让人简单得出“大就是美”还是“小就是美”的结论。一般来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规模根本上是受技术发展决定的。在一定时期,合并或许能带来成本的降低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但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可避免地附生出庞大的管理体系,削弱了企业对技术开发方向的把握和成本控制的能力。其结果就是核心竞争力减弱,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被迫分拆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电信服务的转型时期,这种企业间的分合显然还有更多的考虑。AT&T的总裁阿姆斯特朗(Michel Armstrong)是这样解释其重组计划的:“电信业的未来是属于那些最具创新精神、发展最快的公司,而不是那些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公司。”

  ----的确,在电信市场旧有的垄断格局被打破以后,电信领域进一步细分,即使再庞大的企业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占据优势,扬长避短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无论是分拆还是合并,电信公司的着眼点都是突出在某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而混乱和不确定,似乎也会继续伴随着美国电信业的转型。(郑宇)



 相关链接
国际电信业重组风潮加剧 (2000/11/28 15:19)
评论:技术创新重塑电信业未来 (2000/10/17 12:02)
分析师表示电信业存在三大不利因素 (2000/10/16 14:37)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2000年世界小姐大选决赛
美国总统大选
新浪招聘网站
健康专题:禁用PPA感冒药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网上学园提供学习电脑网络技术文章
全国男篮甲A联赛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