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张翼轸:双模双卡的报道谬误可以休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4:52 ChinaByte

  这几日,联通的“双模手机”和移动的“一卡双号”乃至“一卡多号”的竞争又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向来关心,而且前段时间还在Cb上写过关于媒体对于之前“一卡双号SIM”报道的谬误,所以这次对于相关的报道也看得格外仔细。

  一篇篇报道读下来,还是要无奈摇摇头,依旧是谬误满天飞,不得不再来一篇报道,为我们记者捉捉虫。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联通+移动才叫双模?

  先来看Pconline署名黄慧英一篇新闻中的一段报道“联通方面称,双模业务成功解决了网间自由切换、号码携带等难题。目前的双模手机具有双卡槽,可以放入多个手机卡。通过双模手机上的热键,不管是开机状态还是关机状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当前使用哪一个网络,电话号码本和短信信箱也是共用的。 联通还称,在双模手机上还可以用中国移动的GSM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模,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至少目前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这段文字别的不说,开首就是一个低级错误,“目前的双模手机具有双卡槽,可以放入多个手机卡”,双卡槽,也就是放入两张卡而已,我倒不知道这个放入超过两张的多张手机卡是怎么个放法。当然这种低级错误搁下不说,真正会误导读者的还是这段描述“联通还称,在双模手机上还可以用中国移动的GSM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模”。我不知道是联通的发言人原话就是如此,还是记者对于联通言论的理解是如此,但是这句话的表述简直是可笑,可笑就可笑在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双模”。如果用了中国移动的GSM卡就叫真正意义的双模,那么是不是用了联通的GSM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模”了呢?至少从报道的原话上我只能这么理解。

  可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所谓的双模手机不过就是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制式的通话设备,比如GSM+CDMA,GSM+小灵通都可以,“双模”关键就在于具体的通行模式,而与这个通行模式是由哪家运营商提供的根本无关。原文还煞有其事的说“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至少目前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我倒不知道这个美好的愿望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指双模手机,那么现在按照报道“联通已经和摩托罗拉、三星、LG三家CDMA手机厂商达成供货协议”显然产品已经没有问题;如果是指使用了“中国移动的GSM卡”的双模手机,那么前面已经说过了,这压根就是一个可笑的说法。使用联通还是移动的GSM在技术上没有区别。

  双模和双卡技术难度一致?还是同样那篇新闻,再看下面的报道“市面上出现了民营企业推出的‘双卡通’、‘双卡王’。在北京,公然进入了苏宁电器店,价格在200元左右;而在广州其价格更为便宜,25元就能买一个。这些卡都可将移动卡与联通卡集成在一张卡曹里,手机就可实现双网并用了。但这种卡只能使用在GSM手机上,且只能通过重新开机更换卡号,每开一次机切换一个号码。既然民营企业都可实现在一部手机上使用两个网络的问题,就实现功能而言,相信联通的技术人员也不会有太大的难题。”看到这段文字,笔者简直想破口大骂了,如果连双模和双卡的技术区别都没有搞清楚,那写出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能够有多少可读性。

  所谓的“双卡”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差不多从还没有进入大陆的时候,笔者已经撰文介绍了,说到底其实这个东西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在不开机的情况下完成你手工更换SIM卡的工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双网并用”,也不是什么“一部手机上使用两个网络”。这里我们要严格区分的就是“两个网络”和“两个制式的网络”的区别。所谓两个网络,按照我们的习惯,一般,联通是一个网络,移动是一个网络,这是按照运营商划分的,联通的网络下既有CDMA制式的,也有GSM制式的;而两个制式的网络,是GSM一个网络,CDMA一个网络,GSM网络移动、联通都在做,而CDMA只有联通运营。事实上,那个所谓的“双号”或者“多号”SIM卡不过能够支持的都是GSM网络下的号码,至于这个GSM的号码是移动还是联通的,的确无关紧要,但是这种卡不能支持GSM和CDMA的号码。

  更重要的就是,使用这个双号卡,任何时候处于接入网络状态的只能是一个号码,另外一个是处于关机状态的。

  而双模则完全不同,首先双模可以做到支持CDMA和GSM(当然也可以式其他的双模搭配),更重要的就是双模手机可以让CDMA和GSM同时保持接入网络的状态,那种感觉就像你随时携带一个GSM手机和一个CDMA手机差不多,只不过科技可以让两个手机合二为一。

  如果各位看完我上面的解释,还和我们上面的那位记者一样认为双卡和双模的技术难度差不多,并且推断“既然民营企业都可实现在一部手机上使用两个网络的问题,就实现功能而言,相信联通的技术人员也不会有太大的难题”,那么我也就真得无话可说了。

  一卡多号等于取消漫游费?

  这个谬误是来自于《京华时报》署名刘奇的一篇报道。在谈这个谬误之前,先来看此文记者一句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话。“移动将首先在北京推出“一卡双号”,其中包括“同城双号”和“异地双号”。但实际上,“一卡双号”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真正有杀伤力的在于“一卡双号”掩盖下的“一卡多号”。”

  如果说“同城双号”没有什么吸引力,我可以理解,毕竟不会有多少人没事储备着两个同一城市的移动号码玩——别人要的也是储备两个同一城市的移动和联通号码——这个显然移动不干。但是“异城双号”呢,那个不就是前段时间“一卡双号”卡最吸引用户的优势之一吗?对于很多频繁往返的客户,这个不就是最需要的吗?我更不懂得就是为什么双号没有竞争优势,但是到了“一卡多号”特别是“12号”就有杀伤力呢?这个2与12的本质差别究竟在哪里啊?不知道是笔者太愚笨还是记者的表述太高深,反正我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下面言归正传,且看下面的报道“在离开北京漫游的时候,北京移动将把用户号码在后台自动改为当地号码,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漫游费。”

  天呢?中国移动什么时候变得那么豪爽了,连漫游这种最好赚的钱都要免费了啊?而且就我的判断,似乎移动在技术上也不可能依靠所谓的“一卡多号”卡来实现这种功能吧?于是便查证同城其他媒体对此的报道,终于《北京青年报》署名张念庆的文章证明了我的疑惑是正确的,《京华时报》的报道最大可能就是对于移动“一卡多号”的误解。且看《北京青年报》对这个问题的报道,“移动有关人士表示,这种用户通过选择相应的选项便可通过菜单在不关机、不换机的条件下进行软切换,能够将不同的资费优惠进行叠加,创造出较高的性价组合。”

  那么所谓的一卡多号在异地使用中的优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像笔者在前面介绍一卡双号的时候谈到的那样,不过就是换了张当地卡而已。你有一个北京的移动卡,号码是139AAAAAAAA,同时有一张上海的移动卡,号码是139BBBBBBBB。如果你到了上海,取下北京的移动卡,换上那张卡号为139BBBBBBBB的上海卡,那么打出所有电话就都只是按照普通的市话来计算了,而别人打给139BBBBBBBB的电话你也是按照普通的市话来计算。当然此时139AAAAAAAA的北京号码处于关机状态,有诸多不便,所以你需要把139AAAAAAAA的来电转移到139BBBBBBBB上,这个转移因为是异地的,所以也需要支付长途费用。但是因为可以节省在当地的拨出费用,所以总体上的确可以节省话费的——但是这种花费的节省不是什么移动的“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漫游费”,而是移动收不到漫游费用——我顶多使用了异地转移功能,连漫游都没有,你怎么能收我漫游费用。此文的报道恐怕是有些给中国移动贴金的感觉了。

  双模等于“带号转网”?

  还是同样《京华时报》的那篇新闻,后面又有这样的报道:一位移动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联通说双模手机可以让移动的用户带号转网,但移动也有办法让他转不成,至于是不是可以实现(带号转网),光炒概念没有用。”我不知道联通的发言人是否有蠢到把“双模”手机和“带号转网”估计混淆在一起,我也不知道移动的那位内部人士竟然还会接茬说“移动也有办法让他转不成”,这些我无从考证,但是作为一位对于通信领域进行专业报道的记者,即使当事人真得这么说了,你也应该拿出你的专业知识,告诉读者“双模”和“带号转网”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什么是“带号转网”,内地的读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被那些所谓的专业报道误导在所难免,可其实就在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带号转网”已经实行了不短的时间了。其实“带号转网”的真正含义很粗浅,就像它字面所表达的那样,假如哪天你的手机号码是139开头的,但是却是中国联通为你提供的服务,或者哪天你的手机号码是133开头的,但却是中国移动为你提供的服务,那么就是中国也实现带号转网了。

  说到底,带号转网就是“号码不变,服务商可以随便变”。而双模手机的呢?虽然你可以在使用联通的CDMA的同时使用原来移动的GSM,但是这不过是同时使用,根本没有一个转换的过程,你的GSM服务还是由移动提供,并没有转由联通提供,何来“转网”一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浅显的技术问题,我不知道为何《京华时报》的专业线记者竟然没有看出来,还继续这么报道——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借用鲁迅老先生的话“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记者”,我只能理解为报道者本身对此也根本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所知。

  双模双卡的报道谬误可以休矣!这样的谬误出现在我们一些非常优秀的媒体的专业记者身上,实在是让我感到痛心——上述谈到的谬误对于条线记者应该都是常识性的基本知识啊,如果连这点基本知识都不明白,怎么对得起我们的读者啊。也许用不了多久,笔者就不得不再来一篇《三谈双模双卡报道中的谬误》——但愿此文永远无需再写!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