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刘耀明:小灵通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1:36 通信信息报

  刘耀明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小灵通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实现通信需求的新途径,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努力去帮助实现他们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并且,小灵通为固网运营商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也为移动运营商培育了市场。

  本报特约撰稿 蔺玉红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在福建,你问普通老百姓的手机号,第一个告诉你的往往是小灵通。因为这里无论是在闹市,乡村,还是高速路上,小灵通都畅通无阻。

  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耀明向记者讲起小灵通时,难以掩饰那股发自内心的兴奋。

  记者: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福建省在发展小灵通上有何独特之处?

  刘耀明:小灵通在福建的发展,一直比较健康,最关键的一点是上下思想一致。2000年,我们经过市场调研,认准了小灵通的市场前景,统一部署,从沿海再到山区,在全省铺开建网,从一开始,网络就上了规模,并很快实现了有效覆盖。

  记者:宣传策划在小灵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刘耀明:至关重要。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宣传到位了。我们把它的优势概括为“打久了头不疼、打长了心不疼”。

  记者:福建省各级政府对小灵通是否很支持?

  刘耀明:是的,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把小灵通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在福州,市长亲自指示各部门对小灵通基站建设开绿灯。

  记者:地方政府为什么这么支持小灵通?

  刘耀明:因为它适合了工薪阶层、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你如果生活在福建,你会发现,城市里许多外来工、退休老人、乡村里的农民都用上了小灵通。如果没有小灵通,这部分群众的通信需求很难得以实现。

  记者:目前全省有多少用户?

  刘耀明:到7月底,全省电信共有1200多万电话用户,其中小灵通用户数近400万。在闽南石狮市,小灵通已经超过了固定电话。切入早、规模大、质量好、宣传准、政府推,这是福建省小灵通顺利发展的几大重要因素。

  记者:假设当初不搞小灵通会怎么样?

  刘耀明:福建电信如果没有这个增长点,现在的发展要艰难许多。可以说,小灵通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实现通信需求的新途径,为固网运营商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也为移动运营商培育了市场。

  记者:小灵通在福建电信总体业务增长上是否占据重要位置?

  刘耀明:今年上半年,我们增长了119万电话用户,其中小灵通占了82万,约占新增用户数6成多。

  记者:当初上小灵通,您作为一把手,有没有压力?

  刘耀明:压力肯定是有。但是我们看到,小灵通对国家、对百姓、对企业、对市场都有益,实践证明,上小灵通的选择是正确的。

  记者:但直到现在,仍有人认为,小灵通是落后的技术。

  刘耀明:技术的落后与先进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小灵通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终端也实现了多厂家供货的局面,老百姓有了很多选择。我想小灵通至少不比固话落后,而且建设成本比固话还低、利用率比固话还高。

  记者:要想保证小灵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哪些工作?

  刘耀明:第一要保证网络质量,这是让老百姓继续认可小灵通的关键,也是小灵通有无生命力的关键。第二,传统语音服务要开发多种功能,提供短信、无线上网、游戏、异地服务等,不能仅停留在语音服务上。第三要政策的支持,不要人为去伤害它。

  记者: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是大势所趋,如果3G上马,小灵通会不会被3G取代?

  刘耀明:任何产品的发展都有周期性。小灵通作为固定电话的延伸和补充,我认为它将与固话并存。通信技术发展到现在,不可能有一种产品包打天下。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用户是细分的,人们的消费是多层次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努力去帮助实现他们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即使上了3G,小灵通仍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