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中电信北京研究院加强技术研发 NGN试商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1:11 通信世界

  本刊记者 阴志华

  记者近日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采访时,真切感受到北京研究院对于以技术引领业务的技术研究策略,作为中国电信集团的技术研究支撑机构,北京研究院正在积极开展NGN、IPv6、IPQoS、CDN以及宽带数据业务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这其中有的已经发挥效用,有的将在中国电信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NGN:正在进行试商用,正式商用为期不远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介绍,北京研究院支撑中国电信的NGN软交换试验工作。从2000年7月起,中国电信就启动了NGN试验工程,到2003年完成了现场技术试验,之后又用5个厂商的设备在4个城市进行了2600多项技术实验。2003年4月到12月,进行了NGN软交换业务试验,其内容包括多种业务试验、互操作和操作维护管理运行等。从2004年开始,中国电信开始在广东省试商用,而目前,中国电信在山西和河南两省都已经放号,用户已经真正地使用了NGN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据了解,IP话吧业务在河南电信和山西电信已经占了收入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中国电信的NGN还在不停地试验,也有不同厂商的设备在不同的省份参与试验,比如中兴、华为、北电网络和爱立信的设备在广东,华为的设备在山西,中兴的设备在河南。

  应该说,中国电信的这种商用试验都有相当的规模,在有的试验省仅话吧就有几百个,但从中国电信的角度看,这种商用试验仍然是前期的技术实验和业务实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电信正在为真正的业务正式商用做着所有的技术准备。赵慧玲说,中国电信之所以做如此缜密的测试和试商用,是因为在真正的业务得到大规模推出的时候,整个技术方案、技术体制、组网的架构和支撑系统等都需要非常完善。“开放什么样的业务,业务能不能正常运行,设备的操作维护、运营支持、接入手段以及长途、汇接、本地等各种业务,同时还要面对商业用户、散户等各种用户,为此对将提供的业务的任何可能性都要进行试验”,赵慧玲说。    

  “对于NGN软交换,我们应脚踏实地地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因为软交换属于下一代网络内容之一,它将承载在IP网上,而且未来很多新业务都会承载在IP网上,所以软交换业务能否开展得好,质量的好坏,还要看IP承载网做得好不好。”应该说,IP网络的继续完善,也是中国电信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做的。

  赵慧玲介绍说,软交换仅是NGN的内容之一,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分组化的IP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多样化业务。国际各标准组织开始NGN标准化的研究,随着这种趋势的日益明显,市场对于全球性的NGN标准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ITU 决定整合各方面资源,扬旗NGN,及时成立新的专题NGN(Focus Group)组,以应对这种需求。

  此前,ITU有关NGN的标准研究工作在SG13的领导下,已经完成了15个建议草案,新成立的FGNGN的突出研究成果体现在网络融合IMS和IPQOS的系列标准草案的重新划分。 FGNGN目前需要在服务质量、安全和演进等方面要有较大的突破。在网络演进方面,下一步工作是研究软交换(呼叫服务器)、各种接入和中继网关的网络技术及功能描述,“向NGN网络演进”以及“PSTN向NGN网络演进方案”等;在安全方面,主要是分析网络中面临的威胁,提出解决威胁的方法要求,评估在其它标准化组织内的相关工作,为末端用户和接口准备技术规范:UNI、NNI和其它标准接口等;在承载网方面,提出对于基于分组的承载网的功能需求以及定义等。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将积极关注国际NGN标准化的发展。

  IPv6:制定中国电信的总体技术方案

  IPv6是一个新版“网络层协议”,设计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传统互联网的核心协议—IPv4协议的不足之处。传统互联网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如IP地址不足、服务质量差、安全隐患多、移动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IETF设计了新版的IP协议—IPv6协议,与IPv4协议相比,它有如下主要优点,即地址空间非常巨大;更好地支持移动数据业务;支持地址自动配置;在安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更好地支持端到端多媒体型业务。

  自从1991年IPv6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包括地址结构、路由、IPv4/IPv6过渡、移动IPv6在内的各项IPv6基本协议标准目前已经完成,IPv6技术也从研究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一些运营商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规模不等的IPv6网络,并实现了全球互联,也向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接入服务。在我国,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教育部、信产部和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启动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项目,本项目通过建设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平台,促进我国电信运营业的新业务和应用的开发,带动我国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IPv6协议是CNGI核心网的重要网络层协议。

  对于IPv6及下一代互联网来说,业务是成功的关键。IPv6的优势在于能更好地支持各种端到端及多媒体业务,如视频会议、VoIP、文件共享、信息家电、即时通信以及移动数据业务。随着以IPv6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逐步部署,厂商和运营商合作开发新型业务及应用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明确用户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实际业务需求,并研究制定下一代业务平台的体系架构,解决在实施下一代业务的关键技术,并制定新型业务的规范,争取在下一代互联网的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为国内最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一直对IPv6和下一代互联网领域非常重视,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在IPv6领域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技术部解冲锋博士介绍,从2001年5月份开始,北京研究院在集团公司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有关IPv6的研究工作,进行了IPv6总体技术方案项目的研究,主要对于IPv6的各方面的技术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研究,根据相关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结合中国电信的具体情况,制定中国电信IPv6网络总体技术方案。重点研究了IPv6地址格式、IP地址规划和IPv6地址分配、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方案、路由协议扩展、DNS扩展、IPv6对移动性的支持、IPv6对实时业务的支持、网络安全机制、IPv6对上层的影响、路由器升级方案、中国电信数据网的过渡策略以及相应的实验方案等。2002年8月,北京研究院编制地址申请报告,协助集团公司相关部门从APNIC申请到了正式的IPv6地址:2001:c68::/32,中国电信也成为国内最早从APNIC拿到IPv6正式地址的电信运营商,从而为IPv6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申请到的地址,中国电信已初步完成地址的实验性分配和规划工作,为正式分配做好准备。从2003年4月份起,北京研究院在湖南IPv6试验网的基础上,设计和建立了一个覆盖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四个市的IPv6实验网络,目前本网络已经实现了和全球IPv6网络的互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工作,包括设备测试、互通性测试、IPv6路由协议测试、用户接入试验、业务试验、安全测试及QoS测试等。这些试验采用了多厂家的设备,其中部分实验是在中国电信的现网上进行的,通过试验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为将来深入研究NGI/IPv6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冲锋认为,从传统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问题。他介绍,中国电信针对运营商网络的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现状,在试验和参考国外运营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新技术进行取舍和整合,提出了国内网络演进的方案和策略。鉴于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在容量、特性和功能上的差异,分别针对这些网络提出了不同的演进方案。

  业务是新一代互联网成功的关键,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目前的一个研究重点是下一代互联网业务研究,包括:下一代网络及业务平台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实现以及相关试验等。该研究院期望通过努力,使下一代互联网在中国能获得突破性发展,并能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用户带来实际的益处。

  力图破解IP网络技术难题QoS

  众所周知,由于互联网的免费特点,人们对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太多的挑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P网络主要以“尽力而为”的方式提供服务。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上应用都是免费的,如Web浏览、下载等,用户仅需要支付互联网接入费用即可。

  而在网络融合的趋势下,电信业务逐渐朝IP网络转移,在IP网络上承载电信业务,如IP电话、视频会议、可视电话、高速下载、IPTV等,成为近年来电信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IP“尽力而为”就不再能够满足业务承载的要求,因为用户一旦为业务支付了费用,就需要得到相应的业务服务质量(QoS)保证。因此,IP QoS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事实上,QoS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有关机构也提出过集成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等QoS框架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通常都是考虑通用的IP服务质量,针对通用的IP流量,而非特定的业务流量。承载电信业务的需求使得近年来IP QoS的研究转移到以业务承载为重点的所谓“电信级”IP QoS上。电信级IP QoS不仅强调网络的QoS保证能力,还强调网络层QoS机制对业务服务质量的支撑能力,以及QoS的可管理性。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技术部的杨明川博士介绍,鉴于IP QoS对电信业务承载的重要性,各大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国内外的标准化组织都对IP QoS问题十分重视。如ITU-T SG13、SG11以及刚成立的ITU FGNGN都对QoS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积极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其他的标准化组织,如MSF、3GPP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在各方的努力下,目前,IP QoS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一些基本的框架性问题达成了共识,如在无控制的IP网络上引入电信网资源控制机制、引入一定的信令机制等。但是在QoS的具体实现上还有较大的分歧,如在IP QoS的资源管理上就存在两大主流的模式:集中式的资源管理模式和非集中式的资源管理模式;在QoS信令上也存在路径耦合(on-path)和路径分离(off-path)两种信令模式。

  杨明川博士认为,IP QoS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该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近期,为了满足当前在IP网络上承载电信业务的需要,一般仍采用基于Diffserv的流量区分和网络轻载的方法,并辅以良好的网络规划和流量工程。

  杨明川博士介绍,北京研究院积极开展了针对IP QoS的研究,一方面,北京研究院承担了国家863课题“电信级IP QoS体系架构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跟踪有关的IP QoS标准化进展,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标准讨论和制定工作中。同时还大量开展了相关的针对业务层QoS的研究,如视讯会议的QoS、流媒体的QoS的研究和实验。

  瞄准CDN网络技术规范

  传统的互联网内容提供一般采用集中式的客户服务器方式,即大量用户向集中式的中心服务器发起内容访问请求。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可能存在服务器的性能瓶颈、服务器和网络之间的链路带宽瓶颈、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瓶颈,导致用户访问内容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用户需要访问流媒体内容的时候(如VOD业务),其性能问题更加突出。

  杨明川博士介绍说,随着宽带流媒体业务的迅速发展,内容服务质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CDN(内容分发网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技术,在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应用(CDN是一种在网络上传送内容的技术)。CDN技术从Web Cache技术发展而来,其核心是通过一个介于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内容分发层,将原有的位于中心服务器的内容分布到网络的边缘,并以就近服务的原则向用户提供内容。通过CDN,原有的中心化集中式的内容提供方式变为分布式就近的内容提供方式,有效解决了原有的服务方式的诸多瓶颈问题。通过CDN,在全国范围内支持数以万计的高质量流媒体的并发访问成为可能。

  尽管CDN可以支持数据文件、流媒体等多种内容的分发,但是由于流媒体具有数据流量大、服务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因此,更适合通过CDN进行分发和服务。目前,支持并优化流媒体的内容分发已经成为CDN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杨明川博士说,目前,中国电信已经有部分省市公司建设了CDN网络,并为用户提供VOD视频点播等内容服务。

  尽管CDN技术本身已经成熟,并在国内外有成功运营的例子,但是CDN技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厂家实现的差异性较大,互通性较差,这些都给CDN的大规模应用和部署带来一定的障碍。另外,CDN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其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都商不够成熟。为了实现CDN的成功运营,需要结合中国电信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把握CDN和宽带应用(内容)提供商、宽带接入服务提供商、互联星空平台的关系,建立包含CDN的成熟的宽带价值链。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研究院积极开展了CDN的技术研究,承担了集团公司的相关CDN课题,如CDN的运营模式、CDN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的研究等,为中国电信CDN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研究打造宽带多媒体业务产品

  应该说,北京研究院在数据领域所开展的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均和已经开通和将要开通的宽带数据业务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数据通信研究室主任谭国权认为,宽带网络和宽带接入问题基本上解决以后,“路修好了”,业务就成了关键。如何在集团公司统一规划下,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研究打造适合中国市场开展的宽带多媒体业务,研究开发适当的应用产品,通过增值服务吸引客户,实现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以及客户等的多方共盈,是北京研究院数据领域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谭国权认为,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开发应着重在适合于自身特点,充分利用高带宽和交互性的优点,提供各种能满足用户有效需求的增值服务,让用户感觉宽带收费物有所值。成熟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至少应该具备多媒体化、互动性、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等四个特点。

  谭国权说,由满足上述特点的业务衍生的宽带增值应用很多,如远程视讯会议、VOD视频点播、网络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互动网络游戏、数字家庭等,还有其它的像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商城、数码导游等等,这其中所蕴涵的商机有可能是现在所无法估计的。

  作为技术研究支撑机构,北京研究院承担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新视通”系统建设和业务开展的相关技术支撑工作,包括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规范的制定等等。

  谭国权认为,从用户通信需求的角度讲,通信的“可视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视频通信可以实现视频图像、话音和数据的综合传递,同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随着视频编解码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视听多媒体通信框架(H.320、H.323等)以及SIP技术的不断成熟,影响视讯业务发展的技术壁垒逐渐消除,单位服务成本逐渐下降。国内外运营商纷纷将提供视频通信作为基本的业务之一。

  当前视频通信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视听多媒体体系框架和相关通信协议以及视频通信业务平台等方面,而北京研究院将在这些领域继续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