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联通推出“世界风”双模服务专题 > 正文

双模手机悬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 09:52 通信世界

  本刊记者 张南 郑宏

  本月底,中国联通双模手机“世界风”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率先推出,然后在全国选择性铺开。使用这种“一机双卡”的手机能在目前全球两张通讯网GSM和CDMA网间自由转换,这是通信发展史中的第一次,中国联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在这种手机面市之前,业界已经展开了一些讨论。本刊立意深远,不仅陈列了知名专家对“世界风”的看法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还跳出了“GSM+CDMA”双模的界限,对其它制式的双模手机的市场前景、双模手机对手机产业的影响作出全面的深度分析,对3G到来后双模手机的命运作出一番预测。就目前“正反”两方的阵容来看,双方几乎势均力敌。

  看来,螃蟹好不好吃,只有吃了以后才能见分晓。

  盘点联通推CDMA以来的足迹,重大动作历历可数:2001年初推“联通新时空”概念;2002年左右不惜血本大搞存话费送手机活动;2003年二期扩容完成,CDMA1X推出;2004年,将宝押在“世界风”双模手机上。

  联通想推双模手机由来以久,在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以后,“世界风”双模手机将于本月底面市。在联通公司看来,“世界风”的卖点有这样四个:第一,业务实现了真正全球畅行的国际漫游,GSM用户无须换机换号,就可实现在CDMA盛行的韩国、北美等国家实现网络漫游服务,而CDMA用户也能无缝漫游到GSM网络当道的欧洲地区;第二,使用“世界风”双模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网络质量、通话费率以及其他需要通过一个热键,在CDMA网络和GSM网络间自由切换;三是“世界风”业务使原中国移动用户和联通130、131用户在保留原基本服务的同时可享受CDMA 1X高速精彩的无线数据业务,如用“互动视界”业务WAP上网浏览新闻、咨询,下载铃声、图片,用“彩e” 收发最长5000字并可有Word文档、图片、声音等附件的多媒体邮件,用“神奇宝典”下载软件以及游戏,另外还可以把笔记本电脑用数据线连接上“世界风”手机,实现无线上网,其传输速率是GPRS网络平均传输速率的3~4倍;四是实现了号码保留功能。

  联通对双模手机寄予了很高的市场预期,中国联通数据与固定通信业务部总经理田文科在接受采访时乐观地说,中国移动用户有1亿多,当中国移动的用户都用上双模手机以后,我们的CDMA用户也就不是现在的2000万了,也是1亿多了。数据表明,目前CDMA用户每月的增加数仅为中国移动用户增加数的1/10。

  结合CDMA最近不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透过宣传性话语的迷雾对双模手机打这样一个比方:一家粤菜馆在与川菜馆竞争中失利时,干脆在菜谱中也加上川菜,客人想吃川菜就吃川菜,想吃粤菜就吃粤菜,也可以两种都吃,都不耽误。如果不考虑“转馆”的成本,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因为想吃川菜的食客中也有想同时尝尝粤菜的。

  据田文科透露,联通推出的双模手机并不只是面向联通G网用户。他说,中国联通CDMA自始至终是面向高端用户,这次力推双模手机,也是吸引高端用户之举,“现在的高端用户,有不少使用不止1部手机,使用两部、3部的手机者不乏其人,我见的最多的有使用5部手机的!”而联通双模手机,无疑为用户提供了很多方便,通过这种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里所说的用户,主要就是中国移动的高端用户。

  此前,记者得到的信息更多地是,联通推双模手机意在整合本公司旗下两网用户的举措。中国联通现有GSM手机网用户已达7200万,而CDMA网用户年底有望达到2000万。但将来的第三代手机网却是CDMA网络。为不丢掉7200万GSM用户,所以联通要整合两网,使GSM用户可用CDMA网络。但以双模手机整合两网确有自相矛盾之处:联通的G网用户数量虽大,但近两年向CDMA已分流不少,目前用户以中低端为主,但CDMA为高端;在中低端用户中,有几人对“世界风”的全球漫游无碍感兴趣?

  这实际上也回答了外界对换机成本的质疑。不少人士指出,双模手机固然增加了一些方便,但这种手机因技术更为复杂,势必较为昂贵,这样会对消费者构成门槛。田文科说,在王府井大街,总会看见有人站在路边不厌其烦地问路人“卖不卖手机,卖不卖手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一个经常换手机的群体存在。对他们来说,只要有新鲜感,“钱不是问题”。CDMA网能让用户体验手机上网的乐趣与方便,而双模手机又无需换号,何乐而不换?

  但不少业内人士从自己的角度给双模手机泼冷水。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多年的某网络科技公司副总宫砚天认为,双模手机的出现只是现阶段市场竞争的过渡产物。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多网经营必将带来众多问题,所以网络的融合是必然的。他认为3G到来后多模手机的出现可能性很小,因为双模手机的市场示范效应的结果会再次告诉运营商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才是市场的导向。在谈到双模手机的市场前景时宫砚天断言并不乐观。首先,双模手机的目标用户定位不明确,无论是从高端用户和低端用户来说,该手机对其实际需求都缺少明显适应特征。高端用户多数集中在全球通,而且多数是公款报销,这部分用户最关心的是通话网络的稳定性和通话质量的好坏,而这些要求正好是现阶段联通C网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双模手机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低端用户最关心的是终端价格,通话费用,月租费,而在这些问题上,双模手机也不存在竞争优势。

  一家国产手机厂商高层人士赖先生也表示不看好双模手机。他说,对国产手机制造商来讲,终端技术上问题不大。两种类型手机在技术上存在差异是肯定的,但不存在绝对技术屏障,信产部最近放松手机牌照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模手机可能会成为那些计划加入手机制造企业的一个契机。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市场定位,谁来用这种手机?“我本人一般出国带2个手机或者呼叫转移到另一部上面就行了,也很方便。”当然,赖先生的观点只是他现时的观点,当“方便”之后出现“更方便”时,也许会有一些人选择后者。不过,就算经常出国的人都青睐“世界风”,但经常出国的人有多少呢?为了出国方便而专门更换手机的人又有多少呢?   (张南 郑宏/文)

  链接:

  何为GSM/CDMA双模手机?

  由于手机用户数量的激增,导致了手机通信网络系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这终将导致手机在通信时容易出现类似于掉线、串音、话音质量不好、难以上网等故障现象。为了解决上述现象,越来越多的手机运营商和生产商开始采取相关措施来进一步扩容手机网络系统,提高手机通信时的语音质量,于是不少手机生产商在成熟的GSM网络基础之上,又推出了同时支持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手机,尽管这种双模手机刚刚问世,但它的出现,使基于GSM、CDMA的手机由梦想变为现实。使用GSM/CDMA双模手机,用户可以在GSM与CDMA之间自由切换,可以有效地避免以往掉话,通话难和音质差等问题,较以前只使用GSM网的通话更加方便。

  顾名思义,所谓的“双模”就是工作在两个网络模式下,这两个工作模式就是GSM网络和CDMA网络,所谓的“GSM/CDMA双模手机”就是指手机可以同时支持GSM以及CDMA这两个网络通信技术,它可以根据环境或者是实际操作的需要来从中做出选择,哪个网络技术更能发挥作用,就让手机切换到哪种模式下去工作,如果在一种模式下,手机通信质量不高或者是出现其他不良的通信现象,可以自由转到另外一个网络模式上工作,它实际上就是扩大了手机的通话频率,并大大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在一些手机用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尤其合适使用双模手机,因为双模手机能够灵活地在GSM网络和CDMA网络之间进行切换,能始终保持通话不断,而且可以同时接收信号,然后将接收到的信号综合叠加,把噪音信号过滤,突出话音信号,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语音享受。另外,双模手机采用宽带技术,支持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三方会谈、主叫号码显示、短消息、语音信箱、自动漫游多种功能。

  由于GSM/CDMA双模手机能同时工作在两个不同技术的网络之中,因此双模手机无疑兼具这两种网络技术的优点。从技术角度而言,GSM网络因为频段高,使得信号穿透能力强,因此在高楼林立的复杂环境中能带来良好的通话质量和通信覆盖;而CDMA网络系统容量特别大,同样的频率资源,CDMA网的系统容量可以是模拟网的8-10倍、GSM网的3~4倍。比如,GSM网要覆盖北京全市,大约需要建立300个以上的基站,而CDMA只需建80个左右的基站即可达到这一目的,节约了有限的频率资源。CDMA特有的宽带传输手段,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并适用于在手机上开出高速数据传输业务等。此外GSM网络还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CDMA网络也具有自动跟踪多径信号和软切换技术,大大降低切换掉话的可能性,这将非常有利于用户在移 动过程中通话和数据传输。双模手机的出现,对于用户而言,感受无疑将是最深的,同时又将是最实际的,因为使用双模手机,通过GSM/CDMA网络的漫游,掉话现象将大大减少,打进打出将更加自由,同时可以获得两种网络技术的所有优点,因此双模手机可以确保手机用户自由地在五大洲160几个国家进行通信。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