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听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破局EDGE的中国商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2日 17:11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导报

  近期,关于中国移动即将把EDGE引入商用的报道频频在媒体上出现,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EDGE在中国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业界很多人士认为,国内3G牌照时间表仍然没有出台,中国在2005年上半年发放3G牌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移动如果现在开始把数据业务的重点往3G转移为时尚早。中国移动应该如何面对3G到来之前对发展数据业务的挑战?EDGE是一个好的选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择吗?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易观咨询资深顾问周屹,周屹认为:EDGE作为一种过渡技术,目前不会在国内大规模商用。

  EDGE作为一种GSM网络的数据增强技术,在数据传输时采用8PSK调制替代GSM的GMSK调制,在实际使用中能提高GPRS的数据传输速度2到3倍,能够使GSM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到和CDMA 1X类似的水平。中国移动如果引入EDGE,将有利于数据业务的开展,能够改善和缓解目前GPRS数据传输能力的相对劣势;同时也能对竞争对手形成有效的反击,并在3G来临之前,稳定高端用户,抓住潜在的3G用户群。

  周屹认为如果不考虑3G,用EDGE全面升级GSM网络,提高数据传输能力是一个很合理的选择,但有了3G这个大方向的存在,EDGE只能定位成一种过渡技术。过渡技术的使用必须扬长避短,和未来战略紧密结合,对于EDGE来说这个未来战略就是3G。

  如果站在与3G战略结合的高度,在现阶段将EDGE大规模投入商用,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EDGE的升级成本

  在GPRS基础上升级到EDGE不需要增加新的网络单元,也无需更改现有的无线网络规划;但由于EDGE对空中接口做了改动,需要更新BTS中TRX等设备,成本为原有网络累计成本的5%~20%。周屹认为如下4个原因导致运营商必须仔细考虑EDGE的升级成本问题:

  第一,EDGE的升级成本取决于BTS设备生产厂家以及设备版本,BTS对EDGE的支持能力的不同导致部分设备只需要更换部分TRX和升级软件即可,而另一部分BTS设备则必须全部更换,成本不菲;

  第二,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建设,GSM网络规模已经全球第一,累计投入巨大;

  第三,EDGE只能对数据传输能力起到改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GSM网络频谱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不能提高语音业务的系统容量;

  第四,在将来准备开展WCDMA业务的地区部署EDGE,会形成重复投资。

  EDGE的终端普及率

  使用EDGE需要终端支持,虽然国内市场已经有两三家厂商推出数款支持EDGE的终端上市,但还远未成为市场的主流。从MMS终端的普及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终端市场的几个特点:保有量大;整体而言用户更换手机周期长(全国平均水平为20个月左右);新用户对价格敏感,主要关注中低端手机。3G系统升级之前有限的时间窗口能否使EDGE终端达到足够的渗透率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新业务发展的一大阻碍。

  业务需求的地域性差异

  高速移动数据是移动通信当前的热点和未来的方向,3G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数据业务,特别是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的数据业务(如MMS、移动视频等)需求地域性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高端用户集中,支持新功能的终端普及快,用户对新业务的接受程度高,是目前移动数据业务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区域和未来3G发展最初的用户来源地。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地区无论是GRPS用户还是CDMA1x用户,数量都十分有限,在这些地区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并不迫切。

  因此,周屹总结,运营商出于成本、终端普及率和需求的地域性差异方面的考虑,会严格控制EDGE的商用范围,国内EDGE市场规模有限。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EDGE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