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两固话生产商相继破产 电话机业前途未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 15:29 IT时代周刊

  深圳万德莱和中科大辰信两家固话生产厂家相继申请破产。这是否意味着固话今后的命运难卜呢?

  深圳万德莱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大辰信通讯产业有限公司申请破产。一个是中国无绳电话的开山鼻祖和龙头老大;一个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内资企业的四家纳税大户之一。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纵情享受人生第一乐趣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上网实用手册

  4月,生机盎然,南国的两家固话生产厂家却走到了它们的尽头,阴霾笼罩着整个电话机业,久散不去。

  4月23日,厦门号称排名仅次于步步高、TCL的全国第3大电话机生产商中科大辰信通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科辰信”)申请破产,留下不少于7000万元的债务和至今未能到位的80多万元的工资拖欠。

  4月27日,深圳万德莱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破产,数亿资产去向不明,留下67位债权人投诉无门。

  它们可不是什么“小门小户”。据悉,中科辰信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内资企业的四家纳税大户之一,万德莱更甚,这家中国无绳电话的开山鼻祖和龙头老大、“子母机”名词的发明者,曾经占据了全国无绳话机市场的70%。

  那些“岁月如歌”的过去更不用提。深圳万德莱的商标“wondial”是由陈绍华——北京申奥的图案设计者设计;企业也一度聘请好莱坞华裔明星陈冲担任形象小姐;即使在2001年,万德莱还猛掷460万元买下湖南卫视‘玫瑰之约’的冠名权,用“财大气粗”四字形容绝不为过。

  可如今风光不再,人去楼空了。

  成也固话败也固话

  “深圳万德莱走到今天,其实也是理所当然,其单机拼不过国产大牌步步高、TCL,子母机又拼不过西门子。”在广州从事电话销售近两年的吴先生说。

  据吴先生回忆,从去年中期开始,万德莱的销售就不好,到去年年末,基本上已经撤了。“西门子一进来,万德莱就不行了,没办法,销售上不去,再怎么进货都是白搭,还是退了的好。”吴先生说。

  事实上,深圳万德莱的业务从去年年末已全线停顿,2003年12月,中国银行蛇口分行即已开始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万德莱破产的申请。

  “万德莱的定价策略应该没有很大问题,300元左右的子母机其实很适合中国大部分消费者,但是品牌建设方面就差一大截,国人听说过‘要做就做最好’的步步高,听说过李东升与TCL,可是万德莱呢,普通消费者对此三个字有什么概念吗?”

  专业并入杂牌,这确实是万德莱之不幸。万德莱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总裁章又农先生在2001年接受传媒采访时曾明确说过,今后万德莱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可遗憾的是,万德莱没等到它结成正果的那一天,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情况很像日本友利电与西门子在无绳电话之争。日本友利电是全球最大的无绳电话生产供应商,西门子这个世界消费类通讯产品行业巨头则是近几年才加大了在数字电话的开发力度,只不过日本友利电更受中国消费族群中“专业人士”的青睐。“因为熟悉,所以信赖。”天贸南大负责西门子与友利电销售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道。

  去年年中,正是西门子数字无绳话机大举进攻广州各大市场的时候,西门子延续了它一贯的作风,在所有产品生产线领域,都以过硬的技术来占领消费市场上利润最为丰厚的中上层部分。“万德莱缺不缺技术我不清楚,不过有部分顾客买了国产子母机之后,发现隔屋通话都成问题,最后买了西门子,这种情况倒不存在。”吴先生继续强调。

  “固定话机究竟有没有技术,以及它有多少技术。”一直是人们对电话机业有所诟病的原因所在,也正因为此,人们认定电话机业是一个夕阳产业。可是,有第二大股东清华企业集团作靠山,万德莱最不缺的应该是技术。

  万德莱最兴盛的时候,曾拥有一支号称由118人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这些人都来自全国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后来,万德莱还与清华大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清华万德莱研发中心”,而且聘请清华大学教授王京出任首席技术执行官。

  万德莱的技术力量究竟投放到哪了?

  2000年,中国无绳电话机竞争激烈,形势大不如前,利润率趋低,销售也急转直下,各大厂商纷纷谋求出路,要么进行产品升级,要么将市场转向了海外,而万德莱则将利润的触角延伸到通信设备高端产品——射频模块和IC芯片的设计,期望从喝汤变成吃肉,在核心技术产品上争取突破。

  这样,万德莱不但没能适时调整产品机构,失去了它以前在无绳电话机上的地位,而且新产品开发又耗去巨资,最后,整个资金链条一经断裂,无法挽回。事实上,在万德莱最为风光的2000年,其年销售额仅逾1亿,要拉动如此多的新项目,其资金链条之脆弱可想而知。

  万德莱的彻底破产,确实是自食其果,其在决策与管理上的失误可作为今后的一个教训。然而事实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艰难自救难挡颓势

  寻根溯源,根本问题在于中国固定电话消费的问题。

  以电信业务稳居全国首位的广东省为例:至2003年底,全省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2567.01万户,新增用户570.21万户,与去年相比,增长28.6%。在固定电话用户数增加的同时,全省固定电话增量并不增收。当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1148.19亿元中,固定业务总量为417.97亿元,比去年增长17.48亿元,增幅仅为4.3%。

  这样一种业务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由小灵通拉动。2003年,广东电信在面对移动业务的异质分流与广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入主本地业务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依靠小灵通杀出一条血路,全省小灵通用户数达377.82万户,比上年增加289.56万户,增长了3.3倍。

  业内人士认为,2003年,小灵通拉动了中国电信业务1.5个百分点的增长。从全国统计数字来看,去年中国电信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883万户,发展数量创历史新高,但在其8.1%的增幅中,如果刨除了宽带和小灵通的快速发展,这2883万户对中国电信业务总量增长的贡献极低。

  也就是说,如果除去小灵通业务,普通固定电话业务不进反退。

  固定电话运营商艰难自救。广东电信在2002年12月起即已推出“游子归家”,意欲拦截移动运营商来话,分流话务量;而另一方面,广东电信为防止“左手博右手”,小灵通用户分流普通固话,紧急推出了与固定电话绑定,一元购机的“合家欢”套餐。

  然而,这一切,依然难挡颓势。

  “现在用户有更多选择,普通固定电话机的销售肯定不行。一天出货才3~4台,好一点的时候有10来台,哪能跟八九十年代相比,几百块的初装费,一个新增用户配他一台电话机,多好啊。”中国电信广州某营业厅一名工作人员掩饰不住往昔的留恋。

  据《IT时代周刊》调查发现,在广州市,多家电信营业厅已开辟了“固定电话撤消业务”专窗,有意思的是,该专窗与“合家欢套餐”专窗比邻。当记者问这些窗口已存在多久的时候,工作人员只答因业务需要而设。

  命运操在消费者手中

  装机,换机,撤机,一切缘于沟通。

  固话自问世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贝尔发明第一台电话机到如今走千家进万户,这种简便、快捷、温情的交流方式,承载了多少人间的问候。即便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它依然是不少现代人的选择。尤其对七八十年代首开通的那一批用户而言,话机,远不是“通信”二字所能概括。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当人的基本沟通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需要一种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固话,移动已成为主流,“无线你的无限”。

  文明也催生了另外一部分人的沟通需求。所以,中国的固定电话用户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势头。

  来自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2003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新增4908.3万户,达到26330.5万户,平均月新增409.0万户,远远高于2001、2002年的月新增296.2万、282.1万户。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新增1777.6万户,达到28108.1万户。

  而且,从全国范围固定电话的绝对增长量来看,东、中、西部都好于前两年,东、中部止跌回升,西部稳步发展。因此,中国的固定电话远没有达到饱和。借用一个词——“向西,一直向西”。

  或许这是一条出路。

  这部分新增加的固话用户,究竟能够给电信带来多大的产值贡献,能在多大程度弥补已撤消固话的那部分收入,以及固网运营商给予它多大程度的重视,才是关系到固定电话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所在。

  本地通话。2003年,固定电话通话量在本地通话量中依然占有绝对比例,但所占比重已由2001、2002年同期的79.8%、73.1%下降到66.7%,而移动电话通话量在本地通话量中所占比重已由2001、2002年同期的20.2%、26.9%上升到33.3%。在本地通话方面,移动通信业务对固定通信业务的分流越来越快。

  长途通信。由于IP长途业务已经成为主要的长途通信方式,传统固定长途和移动长途的MOU都在下降,但传统固定长途的MOU下降幅度更大。

  “普通固话与小灵通的命运,现在我们还不太好说,一切都由用户选择而定。”广东省信息产业厅曾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说。

  不过当用户都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切已然明了。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