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全:电信“最后一公里”三大疑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 20:20 ChinaByte | |||||||||
从一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泰龙事件,到近日成都电信在与某房地产开发商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强行进场施工,电信市场“最后一公里”纠纷不断。面对愈演愈烈的“最后一公里”市场竞争,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究竟是谁在垄断?用户的权益如何保障?相关规定为何迟迟出不了台? 究竟是谁在垄断?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固话市场都是由中国电信一家公司垄断。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深入,固话市场得以全面开放,电信、网通、铁通、联通等运营商展开了竞争,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最后一公里”。鹬蚌相争,房地产开发商获利。为了抢占市场,不少运营商付出了较大代价,在负担建设成本的同时还给予开发商一定的话费分成。房产商也乐得在各运营商间周旋,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于是,一个类似于宽带市场初期各宽带运营商疯狂圈占用户接入网络资源的“新圈地运动”出现了,驻地网运营公司也应运而生。驻地网运营公司通过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出资建设小区通信设备和线路,然后租给铁通、联通这样有需求的运营商,通过分成获利。曾经引起成都电信强烈愤慨并呼吁政府予以封杀的泰龙通信,就是这样的驻地网运营公司。由于信产部对此保持沉默,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因此驻地网运营公司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处于弱势地位的基础运营商也大力扶持这些企业为自己摧城拔寨。 但是,“最后一公里”市场上出现问题也越来越多,据媒体披露,仅广州市涉及“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新建楼盘就有20多个断。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核心在于确定谁在垄断。显然,在“最后一公里”市场上,中国电信的传统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因为许多小区它都无法进入。新的垄断的出现,大多是由于房产开发商或者是它们引入的驻地网运营公司与某家固话运营商达成独家经营协议形成的,这样一来,其他运营商的进入就受到了限制。用户也因此失去了自主选择固话运营商的权利,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 用户的权益如何保障? 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房产开发商还是开发商引进的驻地网运营公司,都是通过出售是用户自由选择固话运营商的权利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本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最后一公里”的户线资源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委托专业通信建设企业建设,成本由开发商承担,但产权是归用户所有的。但事实上,“最后一公里”的决定权往往不在用户,根本没有办法自由选择运营商。也正因为如此,今年3月23日,由于无法报装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广州旭景家园的两名业主温小华、戴刚才会一怒之下将开发商广州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只有房产开发商或者是参与小区建设的固话运营商,都不限制其它运营商的接入,才能够真正保障用户的利益。但实际上许多房产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不会这样做,而固话运营商也不愿把自己敷设的管线拿出来租给其他运营商,因为这样做等于分流了一部分利润能竞争对手。依据一些地方政府的规定,对于无法做到的给各运营商提供平等接入的小区,开发商在售房前也应当明示消费者,然而许多用户在购房前往往并不知道小区使用的是哪家公司的固话网络。实际上,无论从哪方面看,在“最后一公里”市场的纷争中,最大的受害者都是普通用户,而由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失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用户还得继续承受这种不公平待遇。 为何相关规定迟迟出不了台? “最后一公里”市场引发了不少纠纷,出现了诸多不正当竞争现象,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却一直没有出现。尽管我国《电信条例》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电信用户有权自主选择使用依法开办的各类电信业务”,电信业务经营者在其经营活动中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电信用户选择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开办的电信服务”,但这些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在“最后一公里”出现的新问题的界定上十分模糊,执行起有很大的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最后一公里”市场还涉及到深层次的政策交叉问题。用户是否有权决定“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商,关键在于产权归属。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产权问题属于建设部管理,电信、网络则归信息产业部。在基础通信网络方面,信息产业部的政策是谁投资、谁建设、谁拥有,也就是说小区的通信设施通常属于房产开发商或者是与之合作建设的运营商;而建设部的规定则是业主买了房,其作为附属设施的通信设施产权就属于消费者。成都电信此次强行进场施工,从《电信条例》来看是完全合法的,但如果依据《建筑法》来判断,又有违法之嫌。两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出现了交叉,也是“最后一公里”市场迟迟无法规范的重要原因。 电信市场“最后一公里”问题已出现多年,为何至今相关政策仍然缺位,不能不让人怀疑有关部门的办事效率。 结语: 固话市场是开放了,但随之而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又当如何解决?可以预见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到怎样开放,还存在一定悬念。如果允许每家运营商都进入小区铺设网络,肯定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成本很高,是极不合理也难以被采用的方案。但如果以国家投资的方式成立一家新公司,专门负责“最后一公里”户线资源建设运营和维护的话,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因为所有的运营商都是这家公司的客户。不单是固话,在宽带接入、有线电视接入等领域,都可以尝试按照这种模式来打破垄断,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管有关部门会否采用这种方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最后一公里”市场的规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者:蒋明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