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4全球NGN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图文: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作主题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6日 10:33 新浪科技

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作主题演讲(骆磊摄)

  新浪科技讯 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4全球NGN高峰论坛”于2004年4月26日—28日在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开。此次高峰会在以“共同打造中国下一代网络未来”为主题的大旗下,来自ITU的高官和国内、外的专家、运营商以及知名的设备厂商齐聚一堂,围绕NGN发展现状、技术趋势、业务应用和市场前景等几方面的内容,深入探讨中国和国际未来NGN各层面技术的发展趋势、运营商传统网络向高性能可盈利NGN的演进方式及下一代新业务的开发和运营模式等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华南虎七喜进军笔记本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新浪网为本次峰会指定门户网站并进行了现场报道。图为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作主题演讲。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电信网的技术转型和下一代网的发展思考。我感觉NGN概念最早是1997年我从美国带回的。当时有三个词,最后国际上最终定型为NGN。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探索都停留在纸面上了。但现在已经转变到实实在在干NGN了。下面我想用两三张片子讲一下我们面临的其实。从世界范围内移动对固网的替代趋势正在日益的加速,替代的作用表现在使得固网话务量等三个方面全面进入衰退时期。首先是话务量,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就不详细说了。然后是收入和主线。根据IGO的统计,全球有28个国家固网的符合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比如美国、日本、北欧等。美国从2000年以后,电话的主线一直呈现持续下降的阶段,每年减少250万线,我最近刚听说南方贝尔第四季度一个季度就下降了40万,所以形势非常的严峻。这是欧洲前十位固网运营商的收入增长,除了BT有1点几的增长之外,全部都是负增长。我非常不幸的告诉大家,按照我们中国电信的统计,我们一季度的增长也是负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当然我扣掉了小灵通,加上小灵通就变正了。小灵通别管它怎么骂,但小灵通对固网的贡献功不可没。当然还有三个季度,通过努力把它拉正了,但我不敢保证。

  我们国家移动对固网替代的趋势比国际上更快,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移动年平均增长是46%,对于我们的中国电信来讲,不敢包括网通,因为我们已经分家了,只讲中国电信。这个趋势是相反的。所以说移动用户数总体上说去年10月份已经超过了固网,年均增幅是固网的两倍。增幅在2002年2月份就已经超过了固网。所以中国移动对固网替代的速度比国际上还要快。

  第二就是数据的替代对话音的冲击作用。这张图是97年带回来的,从美国贝尔实验室带回来的,一直用到今天。当时这个方块证明1998到2008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国家的运营业务量数据都会超过话音。这是我们国家网络业务量变化的趋势,根据我们最新的统计2003年底我们省级干线数据带宽已经是话音的4.3倍。过去三年来的数据业务增长符合增长是260%,这个数字我相信在座每一位专家都会感到经验,我们是北美的三倍。这个数字是非常的惊人,大家都知道摩尔定律是58%,我们是260%。这里面IP占了50%,从去年下半年看,前面数据包括网通,后面就是我们自己的。PSTN基本上不增加,但IP中继带宽增加了3倍,流量增加了1.4倍。最近有一个预计,我们在考虑骨干上建第二个平面的问题,未来中国电信五年骨干带宽需求增长大概接近100%。省内干线的需求差不多,比例少一点儿,根据每一个省情况不一样。城域网话音流量仍然高于数据,但少数城域网的数据流量已经高于话音。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技术转型?我记得非常有意思前几天见BT的总裁,第一句话问得我很惊讶,你是不是准备把电路交换器扔掉?我说没有,我们还指望它吃饭,但我们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准备转型。我们为什么进行转型?电信业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003年电信收入超过GDP4%,已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未来几年里面收入上线大概在10%到15%。在收入增幅有限的情况下,除非有重大的技术革命,ARPU值是下降的。恶性的价格战是难免的,没有别的出路。这次转型我们感到是整体转型,不是单项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网络技术。对于固网运营商,我们干什么吆喝什么,所以我们面临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第一收入增长率源低于行业水平,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对行业增量贡献越来越小等,所以固网非常需要新的业务和全业务。大家看发展趋势,越来越高,现在是目前的状况,估计从整体上说,固网还有一个小小的发展空间,但很快就要进入持续下降。如果不靠新的领域拉动增长,那么固网的增长会越来越没落。所谓新的领域你可以讲一大堆,大最主要一个是移动,一个是宽带。是关键和基础。中国一季度的增长已经是负增长了,国际上大的运营商跟我们说,两年后再来见我们我们已经是电话公司了,而是移动宽带公司。已经移动占70%,剩下宽带占一大块,所以成为移动宽带公司,不是电话公司了。所以可以看出来趋势一个是移动,一个是宽带,是两个最大的增长点。这里到底高到什么地步,画了一个问号,谁也不知道。

  下一代网出现的背景,一个是业务量和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电信业试图用最新的技术成果适应变得需要,提出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总体设想和思路,以及一系列的结果方案。NGN定义按照13组的定义,我下面看,没有什么特别鲜明的特征。在IT的定义,一个基于分组网、宽带,网络分离、自由接入、通用移动性等等,像IP也好、ATM也好等等都是有严格的定义定结的。但NGN很难有一个定义,它是总体发展的思想和思路,以及一系列的技术解决方案。它的特点总结一大堆总主要就是前五条,第一分组网,这都没说明是IT还是ITU,还有全业务、宽带、网业分离等等。所以我总结既然不是严格定义的东西,所以我理解NGN就是一把大伞,领域多了,但我认为最主要就是五个领域。第一,下一代的交换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软交换,这也是中国电信现在的概念。第二就是下一代的接入网,包括WLAN等。第三个领域就是下一代传送网,包括新一代的MSTP、ASOM,第四下一代互联网,IPV6,第五就是下一代的移动网,3G。

  软交换的特点。软交换大家讨论很久了,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横向的模式。原来交换是垂直集成的,从上到下一体化的,你做任何的变动都要找这个厂家,牵一发而动全身。把这个接口打开,而且采用开放接口,而且业务是分散的,这样便于选择最佳设备组合,组网成本应该是低的,网络升级容易,而且便于加快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开发,快速实现低成本的广域业务覆盖,推进话音和数据的融合。据估计,基于软交换的新业务成本仅为PSTN的五分之一,开发周期为PSTN的十分之一。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实现了多个业务网的融合,简化了网络层次和结构以及跨越不同网络的业务配制。原来我计算了一下有17个网,但现在肯定不止,而且每一个网有专门的人员搞它,不管它业务的好坏。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大量交换机中继互联的复杂性和业务网的承载成本。占地面积对西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面面积每平方英尺算的,我占地差不多是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十分之一,原来几十台,现在自然一台就解决了。所以占地面积在城中心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国家现在也越来越宝贵。当软交换新技术必然面临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基本技术成熟了,但作用商用系统还不很成熟。电信运营商商用系统设备的技术规范还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和低成本化还有不消的距离。缺乏大规模现场应用经验,在业务和应用上还很薄弱,组织架构和维护体制上的惯性和影响也不可小看,你想象很简单的事情,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架构上的原因多少年也解决不了。所以我反复在所有场合讲我们三个代表第一个代表就是先进生产力,不能让生产力付出生产关系,你生产关系要调整,要适应生产力,这样才能释放生产力,才能做到三个代表的第一个代表。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中国电信NGN发展思路和部署。我刚才讲了1997年初步意识到分组化和融合是大方向,就有了NGN的词了。1998年开始认识到重叠网是向NGN演进的比较好的策略。2001年7月正式起动了NGN实验工程项目,02年7月—03年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现场技术实验。2003年4月—12月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现场业务实验,做了一些实验但不充分。2004年开始转入试商用阶段,很多东西是在实验室好,但拿到现场就当机了。2005年我们计划初步解决承载网的质量问题。当然我们也进一步探索和摸索承载网质量长远的解决方案。

  对软交换基本的态度,中国电信认为基于重叠网演进思路的软交换大方向是肯定的,初步技术业务实验结果是积极的,计划进一步推进其应用。我们认为但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能否顺利应用也不全部决定于技术本身,还与承载网质量和维护管理体制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实际网络应用,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推进不同厂商系统的互通工作,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开发软交换特色业务,为下一步商用打好基础。

  光传输容量的实际技术上限。传输容量大家都知道,带宽是宽得不得了,总的看来目前的技术一根光缆的总容量可以达到350兆。核心网络节点成为发展的瓶颈,所以解决节点的问题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那就引入智能广网,它的好处是网络资源动点分配,优化了资源分配,提高了宽带利用率,降低了建网成本,缩短了业务层扩容时间,增加了业务层节点的效率,还有在于快速的业务恢复、快速业务提供和拓展、降低维护管理运营费用、便于引入新的业务类型、可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级别的区分业务。城域接入网成为全网带宽瓶颈,你看10个G没有用,主要看出口多少。城域网的解决方案最关键是革命还是演进,以太网原来是企事业,但不敢寂寞,通过改变以泰网的方式发展到局域网。第二个领域就是电信,电信从核心网里面,长途、城域、接入,它强化SDH,扩展至网络边缘。再扩展一点儿,除了这两种技术以外,现在出来下一代,就是SDI基础上出现了MSTP这是重点阶段,兼顾了PDM和数据。第一,如果你的业务量都是电话业务量,如果100%最好就是SDP。如果有话音和数据的话最是还好MSTP。我们现在有庞大的SDH资源的利用和实际城域网业务量以TDM为主的现实,中近期选择以MSTP多业务平台方案为主是稳妥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中国电信的城域网的发展是以MSTP为主,这是很明确的观点。当然不排除用其他的。

  下面讲一下宽带网,2001年初集团公司把宽带网的发展确定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后来经过半年又进一步明确以ADSL为主,以太网为辅的发展策略。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ADSL价格从2年前的2000元降低到300。用户数高速增长,总数超过925万户,ADSL占75%万以上,成为主要的接入技术。宽带代入ADSL是主导,但并不等于它停滞不前,还要继续发展,大家都知道ADSL2和ADSL2+。1.2公里是120兆,速率大大的提升。所以ADSL2+应用范围很大程度上涵盖VDSL,可能取代VDSL的QAM方式。ITO还是通过了DMT为主。我相信是重要的进步。网络的光化趋势继续向用户延伸,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成本,一个亏线,一个是配线,这两个成本比较低,但到了引入线成本就直线上升了,因为一个人一根线,一个人100米,100个人就是1个亿。所以最关键就是在最后的引入线方面,如果能拿的比它高一点儿,那么期望值端到端的大同世界,人类接近30年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但不知道哪一天可以实现。这里面有很多的技术,其中GPON技术比较好,是运营商驱动的标准,不是制造商驱动的标准,如果是制造商驱动的标准就会逼迫运营商使用,它有更周到的运营利益考虑,已有两个新标准,可提供1.4和2.4兆的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上行速率,传输距离至少20公里。关键采用了GFP映射,可适应任何用户信号格式和任何传输网制式,全面体现了业务提供商对业务提供的灵活性。GPON速率更高。IP承载网成为NGN最脆弱的层面。我们现在搞软交换、3G业务等等,最终归结为承载网,最重要就是QOS,我们在标准组也好,研发也好,可以条件各种东西,但对于运营商我不能等,那东西三年、五年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今年就要解决,就是建立第二张163网络,这个网有四大测试,第一一定要轻载,不管用什么技术必须要轻载,如果不轻载什么都不能保证。第二,差分业务。第三,用MPLS,融合的骨干多业务平台,可提供比纯IP接入业务盈利高的高级IP业务。最后是简化的业务策略。更有效的技术还会在不断地成熟,三年、五年说不清楚。敷设MPLS骨干的驱动力,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讲了。下面讲一下发展IPV6的基本驱动力,最主要我相信是前面几样,一个是巨大的地址空间,一个是管理简单,一个是移动性,一个是新应用,P2P的应用,特别是在线应用和聊天。别小看聊天,咱们这样的年龄是不怎么上了,但小年轻QQ玩得不得了。我坐飞机晚点儿了,结果给我介绍了一个小时的QQ,让我了解到了QQ不可小视。IPV6有两难的处境,一方面它的地址用各种技术设法的延长,另一方面,它跟网络的运作方式密切相关。需要整个前网进行更新,所有的通讯程序,标准化模块、终端,所有的全网都需要改造,那怎么办?需要建立IPV6必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需要政府推动一下,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巨大网络和产业转型,不是一个小小的技术。第二个学术界,学术界除了做好基本研究之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用户群,为后续的规模商用积累经验。运营商需要研究网络过渡方案和建好网,还需要仔细研究盈利的商务模式和市场策略,保证网络和业务的持续发展。还有制造商,除了需要能及时提供可靠的、高性能的设备,还需要积极更多的支持。

  向3G的发展不可逆转,今年三季度向四季度一下冒出几十个运营商,估计到年底就40个运营商,技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力量和业务带来的市场驱动业务是无可阻挡的。如果拿到3G牌照我还能拿2G吗?不可能的。我相信如果措施机遇的话,在未来两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机遇了。任何领域都是很差的,没有像3G这样跟国际差距这么小。转型的主要挑战,对转型的战略重要性和革命性认识不够,危机和优化意识薄弱。体制、机制、观念、文化上的巨大差距,转型任务本身的艰巨。以及IP技术还不完备,还需要继续的探讨。

  发展NGN的警世通言,人们总是趋向于高估在未来1年间可以做的事,而低估在未来5到10年间可以做的事!如果只考虑短期的话,我们可以发展小灵通,发展3、5年没有问题。但你要看未来,不是说过了1年就不过了。所以没有战略眼光是下不了决心的,因为不可能一年里面告诉我铺设了软交换,有多少收益等等。你算不出来。发展NGN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业务层面以及决策层面(政府、企业),这样才能共同推动把这个事业做起来。谢谢各位!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