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4全球NGN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信产部、中国电信及中兴专家谈NGN及软交换(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 19:31 新浪科技

从左自右依次为:赵慧玲、龚双瑾及徐勇积

   上接文章:信产部、中国电信及中兴专家谈NGN及软交换

   主持人:软交换技术,是整个下一代网络的一个核心的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龚总可以具体的把软交换技术深入的谈一下?

   龚双瑾:首先,刚才赵院长说了,NGN应该是一个概念,只是说和我们奋斗的一个
新浪通行证 快乐e特权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目标一样,是我们下一代网络,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现在谈的网络的框架和要求,都反映了用户和运营商的要求,希望能够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未来的网络比现在要好,好到什么情况,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是,在介绍NGN的时候,刚才讲了,包括软交换、包括IPV6,包括QOS安全等等,都属于NGN,还有传送、软交换等等。但是,里面对中国来讲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软交换的问题,NGN的软交换的问题。几年以来,各个设备厂商到各个运营商做的宣传,都把软交换和NGN密切相关的,就是说软交换就是NGN,NGN就是软交换,形成这样的概念。实际上软交换仅仅是NGN里面控制层的部分,NGN的内容非常的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NGN的全部。但是,为什么大家看得见摸得着马上有的就是因为它是交换,这个交换就是刚才讲的,对于中国的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吸引力,比如说首先第一个,我们现在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以后,南方在北方有困难地区,北方在南方有困难地区。我们有新的运营商,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最早的有网通控股,现在中国电信在北方河南做了一些软交换的实验,都体现有空白又需要扩充容量,这个时候选择究竟用传统的交换机还是选择软交换,这种情况下,软交换比NGN别的内容更显得迫切,需要确定用什么样的技术

   因此,有很多的运营商,觉得软交换又向NGN前进了一步,同时有很多的功能,分层,所以,对运营商有一定的吸引力。软交换,其实我们说的再粗一点,就是我们传统的交换机,这个交换机把它的CPU拿到外面,里面的矩阵不要动,这些东西放在那里承载,而把控制拿到外面,就是交换机的控制部分拿到外面,其实就是一个软交换,基本的概念是这样的。但是,实际的运用,后来又进一步扩展,可以容纳多种业务,能够融合各种移动、固定等等,IP的各种终端。但是,基本的概念,就是完全由呼叫控制,完成基本业务的提供,不是靠软交换做的。大部分,很多的传统的交换机的厂商都提供软交换的设备,就是做原来在交换机做的业务,比如补充通话、三方通话继续做软交换里面,原来就有的拿过来做的。但是,有一些外部支持,有一些业务基本拿到外面做,运用服务器做,通过和运用服务器的接口,补充一些增值的业务,然后通过第三方。主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是呼叫控制、完成计费和对地址的翻译,这些都是呼叫控制的基本功能。然后进行一些计费和完成基本业务的交换,主要的功能是这个功能。

   不是说软交换把下一代所有的网络的事情都做了,就是完成这个功能。当然,交换不是仅仅是固定电话的呼叫,可以是多媒体的呼叫,接入是综合的,可以是普通电话,可以是各种IP终端可以是接入网关,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一个接口进去,可以提供各种服务。而交换机比较窄。现在像QOS这样的问题软交换是这样的问题,如果QoS不好,软交换还是不好,因为承载的是IP,IP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当然,将来会进一步发展,我们不能把上层的服务质量的控制,把这个消息传递到下层,由下层执行,这是下一步做的事情。

   主持人:那么软交换就是解决了控制层的一些问题。运营商基于这种软交换的投资和传统的PSTN的投资,成本对比怎么样?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首席专家 龚双瑾

   龚双瑾:软交换有它的优点,刚才说控制拿出去,另外处理的能力比较大,因此,一般的软交换控制的用户数量比较大,所以,主网比较灵活,北京可以放一个软交换,用户可以是河北的、石家庄的、廊坊的都可以通过软交换服务。现在交换机就是北京的话,就只能服务于北京,而现在北京网通控股等等,都是一个软交换控制多个点,所以,主网比较灵活,容易覆盖比较大的面积,这一点是有它的优越性。所以,新的运营商做一个软交换,覆盖的范围就很多城市了。但是,首先软交换它的拥有很多的协议,有H323的协议等等,技术比传统的要复杂,而且协议多样化。这个协议的多样化,协议和每种业务相关,和要求相关,一旦要求相关,业务变化,协议就要变化。所以,现在是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不像传统的网络就这样,肯定没有错,但是这个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是这样的情况。

  钱是综合的。总的费用来说,比传统的价格要贵。但是,提供的内容不太一样,提供的数据和应用等等,都可以提供。这一点,性能不一样,所提供的服务不一样,价格也是不太一样,这个今后有可能下降,随着技术的成熟,运用的比较多,可能会下降,但是总体来说,我不排除个别地方下降,但是总体来说不会下降。

   赵慧玲:我补充一点,从整个的成本来讲,实际上是两块,一个是投资成本,一个是运营成本,一般投资成本是只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运用成本。从国外的运营商经验来,基于软交换的设备,比较优越的是运营成本,因为设备的机架比较小,占的机房的面积比较小。在国外的运营商,在国内软交换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运营成本比较有优势。投资成本和建设规模相关,现在没有大规模的建设规模,研发费用很少就很贵。如果能有大规模的应用,随着整个的技术的发展,慢慢的投资成本也会下降。

   龚双瑾:但是,这里也要谈到管理的问题,国外的厂商推销这个软交换设备的时候,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它可以统一管理,因为本来有一个电子交换网,搞电话的和数据网,每个网都分别的维护和管理,现在用软交换把各种都综合了,就统一管理,所以成本可以下降。赵院长说的,这一点确实是这样。但是,目前的情况来讲的,可能维护能不能降低,现在有没有问题。首先就是说软交换设备,NGN的目标就是开放的接口,各个不同的厂商的设备能够兼容,管理是这样。但是现在的管理,软交换是一个厂家,如果别的厂家接入网关在统一管理和维护上还有一些问题。

   网友:关于软交换,我想徐先生有一些实践的经验,谈一下?

   徐勇积:我们的想法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现在单独比较的话,从运营商建设和运营,从全过程来看的话,NGN的成本要低一些。从建设层面的角度来看,相对比较低。因为软交换相对比较灵活,假如我有十个省,有一个大客户,分布在三十个省,每个省有几千用户,我们北京的话,可以放一个带全国的。但是,如果用传统的交换机,这是无法想象的。还有一个方面,提供了一个基础网络,成本上有一个极大的降低。另外,在运营上,由一个主控设备,活动上面的费用比较大,另外就是提供新业务,我们传统上每个交换机都要加,而软交换的话,控制上就可以修改,这样的话,速度和成本就会得多。实际上,我想速度也会更加的快。包括我们在国外,在和商业用户谈,他们不光和我们论证,他们也请了第三方咨询公司论证成本,最后认为我们的成本比较低,国外也是私人企业,所以,他们也会的,最后我们这个比较低。

   主持人:中兴通讯在罗马尼亚建立一个全球的NGN网络,能否谈一下具体的情况。因为在全球范围内NGN现在仍是实验网的一个阶段?

   徐勇积:我们从商业网络来讲,不止是在罗马尼亚,还有其他的地方。我在过来的路上,刚刚得知我们又拿到一个新的订单,在十几个地市建立网络。你提到的罗马尼亚,他们只有一个运营商,他们看到全球的通讯发达,他们希望他们国家也建立一个新的网络。这个新的网络的话,由我们来做。这个网络一期的时候是50万,二期是150万。

   网友:是不是就目前来说,软交换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龚双瑾:软交换因为对中国的网络上来讲的话,软交换确实有它的市场,为什么?刚才讲了,特别是新的运营商,不能说全新的,没有经营过电话业务的,比如说像中国卫星,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开辟IP电话,就用它的软交换的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就建立良好的覆盖140多个城市,很快的把业务提供上去。包括刚才讲的中国电信在北方也有一个地市或者一个省在某个地方建立一个软交换,把下面的县等等都包括进去,这样提供业务比较快。所以,应该说,在中国软交换还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主要是建设比传统的网络灵活,而且可以跨网建设,不像传统网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建立,建立一个就可以提供很多的地方,这对运营商是很有吸引力的一点。当然,目前来讲的话,运营商提供运营软交换,有它的市场提供它的业务,和国外的情况,应该说是大同小异的。

   国外的软交换主要有几种,一个是把传统的网络向这个过渡,贝尔加拿大准备用软交换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方式。还有一种情况,利用软交换就是提供IP电话,主要重点在话音业务,这是比较多的。有些完全运用这个软交换的方式来做。还有一种就是用软交换的方式,能够对目前的IP电话有所改进。传统的提供业务比较困难,而软交换比较方便。因此,日本等等有一些公司,都用软交换来替换传统的IP服务,目的是IP电话,但是提供更多的服务。还有一些运营商,在去年一个公司有一个计划,投入很多钱,准备用软交换实现NGN演进,向NGN演进才弄这些交换的。但是不是很多,刚才进的这个公司更多的是接通电话、IP业务,有的电子交换网不生产或者逐渐向IP网过渡,主要是这几种业务。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赵慧玲

   赵慧玲:软交换我同意龚总说的,主要是能够比较灵活的提供业务的能力,中国电信在北方,在河南和山西全都进行了软交换的实验、商业网络。我们做话吧,来提供比较方便、快捷的话音业务,但是,实际上我们认为,它在业务的能力上,像IP的一个业务,实际上在北美做的非常的成功,目前在国内来讲,专家也比较认准这个,可能比用传统的电路交换的业务更加方便和灵活。实际上,还能够做校园服务、软终端等等,上面可以开发很多的灵活的业务,将来会开发出很多新的服务。

   主持人:徐总,中兴通讯作为国内的设备提供上,您感觉在一些新的业务上,如何面对国际大厂商的竞争?

   徐勇积:两个,一个是国际,一个是国内。我们在国内的话,我们觉得我们比别的厂商更有优势,以后在中国NGN占有率会高于国外的。在国内我们比较情况,我们也有足够的竞争实力提供国内客户的需求的解决方案。我们更大的优势是我们有快速的反映能力,特别是赵院长他们提到的新业务是很重要的,在提供业务的时候,实际上大家做业务本身,还有一些大的优势。所以,我们为国内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会更有优势。另外,中兴通讯要国际化,是我们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国外,我们要和一些国际厂商进行竞争,我们有一定的策略。当然,我们会逐步的实施,从我们最近在海外拿的一些订单里看的话,我们也碰到这几个国际上比较大的厂商,但是,我们还是在一些项目里能够取得一些胜利。

   主持人:2003年过去,国内的一些厂商在国外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家当时都有一个看法,就是说国内的产品价格比较低,您对这一点怎么看?

   徐勇积:价格低是我们的竞争的优势,因为我们的各方面的成本比较低。而且作为厂家来说,本身应该为我们客户带来更好的价值,低成本就是为我们带来价值的一方面。实际上,我们在和一些国际大厂商竞争的时候,我们取得胜利不光是这个原因,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力,我们快速提供服务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刚才提到标准的时候,赵院长提到了设备的标准,也是基于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这样的话,会不会影响国外大的厂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生产的产品不能进入?

   赵慧玲:我们制定的行业的标准,如果国外的厂家要在我们国内销售的话,首先要符合我们行业制定的标准,而且要经过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制定出来的要求的测试,到通过这个测试,要有正规的监测报告,然后经过我们信息产业和电信管理局的相关的认可和批准程序,对新技术,还要经过专家的认可,这样才能拿到入网证,有了入网证才可以在中国销售。就是销售的话,但是可能卖给运营商,可能运营商还有特殊的业务要求,出于竞争的考虑,运营商可能有不一样的地方,还要符合运营商的要求。

   龚双瑾:我们所说的设备的要求,不是指设备里面完全都是做标准化,如何实现我们不管,我们管的就是外部看过去,接口是一样的,功能是一样的,符合我的总的要求就可以了,里面用什么技术实现我不管,我们各厂家主要是拿我们的规范,我们标准是这样,功能是什么、要求是什么、协议是什么、性能是什么,定好了满足要求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做我们不管,所以,对于国外的厂商我们不管。

   主持人:最近关于标准的讨论特别多,包括关于无线WAPI的一些标准,三位怎么看中国推进标准的进程,当然其间国外的厂商也提出了一些质疑或者不同的声音?

   龚双瑾:标准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不具体谈某一个标准,这样比较敏感。我们总的标准来讲,我们有一个整个的标准化协会制定标准的时候有一个技术政策,这个政策上,如果有国际可遵循的标准,我们首先采用国际的,国际上已经有规定的,我们不一定完全和人家一样,但是一定要采用,如果没有的话,按照国内的执行。不是说我们做的标准和人家不一样,让人家进不来,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国际的,只要有标准,我们肯定遵循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不可能规定这么细,很多的东西是选项的,在中国用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因为不明确,人家没有办法做,所以我们要明确,所以,不会说我们的标准影响国外的产品进入中国,应该说原则上是这样的。3G也是多种标准应用,CDMA2000等等都可以用,所以,总的原则,总的标准化方面有政策的,这个政策就是能够参考国际标准就尽量的参考,没有其他的意思。

   赵慧玲:我们现在标准就是这么做的。

   主持人:我们也注意到大家关于3G和NGN融合的问题讨论的特别多,会不会冲突或者走向最终的融合?

   徐勇积:这个问题比较大,首先这两个是不冲突的。最后的话,我们认为这两个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走向融合,最终运营商能够带给每个个人和千家万户的需求。从普通的厂家来看,我们的系统方案能够做到把3G和NGN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样以后的话,作为一个软件,我们控制的时候,可以同时代移动用户和固网的用户。中兴通讯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龚双瑾:在移动方面,NGN的网络是一样的。3G里面也谈到,R4已经是NGN的概念,里面采用的技术也在3G里用,里面也有用软交换的概念,到R5、R6的时候就是IP的网,这和下一代完全接轨,从软交换也是要固定和移动,具体应用的时候,是不是两个网进入一个网,还是取决于运营商的网络的状况和运营的情况。如果规模很大的话,可能在IP层次是通用的,其他的部分还是分开的,这取决于网络和实际的容量的大小的情况。从技术上来讲应该是融合的。

   赵慧玲:就这个融合,我们认为这个融合是分几个层面的,一个是分业务的融合、网络的融合,我们觉得,包括将来3G和NGN业务的融合可能运营商更加的关注,如果以后实现布网的和业务的融合更有吸引力。网络融合的讨论很多,到底建网建成一个网还是分立的网取决于运营商的考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二代GSM,移动和固网大部分的技术是一样的,但是建网的时候,很少运营商建成一个,要考虑其他的综合因素。3代的时候,可能运营商由他们考虑,但是,肯定这种融合是一个趋势,但是看在哪一个层面融合。


中兴通讯公司软交换产品总经理 徐勇积

   徐勇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在NGN和3G的技术融合有比2代更多的可能性,最终是不是这样做,还要看最终用户的需求。有的用户要求一块,这要看竞争优势,看要求,有的要求必须合在一块,这个要具体看。作为厂家,我们要提前准备,不能说运营商提出来。

   网友:现在从国家这方面,国家对NGN的总体计划是一个什么样的部署情况?请赵院长谈一下国家863计划对NGN及软交换方面的一些计划?

   赵慧玲:国家863的通讯主题,我们对NGN有一个研发部署,我们分三个领域,一个是新一代的信息网、光传输和个人移动通讯三个领域,在信息网我们部署了IPV6的研发,新一代城域网的研究,就软交换我们部署了有关移动和多媒体的总体技术的研究,设备的研发和相应的测试技术。国内的一些企业,中兴通讯也是承担863计划的一个企业,还有像北京邮电大学、UT斯达康几个厂家一起来做,基本是由国内的一些主流的企业还有高校研发机构来联合承担的。我们当时设立,比如说基于话音的软交换,国内的企业已经做了,已经成为基本的客观现实了。而基于多媒体的、移动的软交换,目前不像话音那么成熟,所以,国家愿意拿一些资金做前瞻性的项目。

   主持人:我经常看到一些讨论,一些运营商认为NGN的可管理性相对还是差一些?

   龚双瑾:从总的设计思想来看的话,我们说NGN的范围太大,我们就说软交换,可管理来讲,应该是统一的管理,包括提供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都是移动用户的业务,在一个网络里实现,总的来讲是一个概念。但是,现在由于协议的成熟性,和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性目前还不是做的非常好,所以,可管理性应该是有一定的混乱。不同的厂家的设备能不能兼容,监管我们有一些兼容,但是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所以,兼容性的问题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影响了管理的一些问题。

   另外一个,刚才进有一些终端,可能这里谈到,今后网络发展越来越快,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两个终端之间进行通过,两个网络不可控,就做到不可管理,所以,我们考虑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方式,使得下面这一层终端智能化可控,还是我们用新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讲,NGN还没有谈到一个实际的大的网络来管理,都是一个,包括网通控股,范围都比较小,网络的容量也不大,设备也不太多,这种情况下,基本是使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这种情况下管理好。如果真的用不同厂家的设备,管理肯定会有一些问题,是这样的。大规模的、综合的、融合的、多媒体的管理,目前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赵慧玲:因为现在说到软交换,大家经常提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个人有一个观点,有很多的问题,必须来用着在实践中用了以后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当年使用交换机的时候也是经过几年的时间加以完善,软交换通过在北方的使用,发现不少的问题,包括管理的问题,但是大概三个月时间都把这些问题发现和加以克服。关于新的技术的应用,肯定有熟悉、管理的过程,包括原来的管理,可能我们对于电话网有一个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对于新的软交换,是新的,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建立一套新的运营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这些东西需要你在使用中不断的完善和建立。所以,有关软交换目前在运营支撑管理、计费、121管理等等,在软交换的发展和使用中是逐步完善的。

   徐勇积:从我们的看法里看的话,管理上,按照发展的比例来讲,能够解决传统的网络管理性比较差的问题。我相信以后的NGN,就是我们大规模建设的时候,可管理性比现在强得多。大家为什么提出来可管性比较差,是发展前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在谈体系架构里面,我们有一个策略服务器,其实就能够控制到网络的每一个点,我们对网络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节,这是传统的网络达不到的。这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很好的解释。从这些体系架构中,越发展会越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嘉宾参加这次聊天,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这次的聊天到此结束。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