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我国将建世界上最大的IPv6网络专题 > 正文

互联网周刊:IPv6带来3G变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6日 17:32 互联网周刊

  IPv6网络的诞生,对3G是一个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本刊记者 彭祯艺

  3月19日,中国首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正式宣布开通并提供服务,成为了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
服务器市场四强易位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一代互联网主干网。

  带着解决IP地址资源危机的使命,再加上更高的速度和安全性,IPv6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发展速度一直与人们对它的热情保持正比。CERNET2的开通则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CNGI)的标志性进展,IPv6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欣欣向荣。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对此更有令人震撼的说法,“IPv6的网络未来可以替代正在受到全球瞩目的3G电信网络。”

  3G是为数不多的能让通信和IT领域内众多商家持续保持高度热情的词汇,说起来比IPv6“烫嘴”几倍。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下一代”、“技术成熟但亟待成熟应用模式”、“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他们之间的关联,最为普遍的就是曾一度被认同的“3G将是IPv6技术的杀手级应用”。自IPv6协议诞生以来,未来基于IPv6的应用是其发展的关键,无线增值应用被认为将会赋予IPv6那些海量地址以存在的意义。

  二者更为“官方”的联系体现在制定3G标准的3GPP组织去年颁布的R5版本中。3GPP定义了3G为全IP体系,将以IPv6为基础构筑下一代移动网,IPv6成为3G必须遵循的标准。在电信业务宽带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增长迅速的大环境中,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早已凸显出全IP化的趋势。因此,业界对下一代网络NGN的定义是“以IP为中心,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的全业务网络”,3G则是其中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有专家评论道,由于3G产业化的起步早于IPv6,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将是在3G的发展中融入IPv6。

  然而,3G的僵局不仅让打着3G旗号的国内厂商们开始变得迷茫和疲惫,也让人们不再把它当作IPv6大规模发展的“杀手级”号召。如今,国内IPv6主干网已经开通,虽然“商用日程需要听从国际组织的正式决定”,但这个商用将不仅“给传统电信运营市场带来一个相当大的冲击”,连3G也要受牵连。

  一方面,当前VoIP的发展已经锐不可当,尽管传统语音业务还保留着其自身物理资源和人们使用习惯上的优势。一旦IPv6的商用网络平台成为现实,用户能从中得到更大规模的地址空间和更高的速度,IP电话必定成为传统语音业务无法匹敌的对手,而且还能同时满足现代人对增值数据业务越来越大的需求。这样一来,3G的思路会不会变成“移动的IP电话和数据业务”,而不再是“带有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网络”?

  另一个微妙的变化仍然在于先后的关系。如果3G发展得更快,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于3G的商业应用对网络提出了要求,因而提升网络采用IPv6技术。但现实的情况可能会发展为,为了IPv6网络去寻找它的商业应用,如3G。

  同时,目前IPv6最为吸引眼球的应用是在一堆以前从未与网络有关的日用设备上,例如家用电器、汽车、自动售货机,当然也有传统的移动终端。这些终端都将拥有独立IP地址,存在于固定或者移动的下一代网络中并携有数据业务—这样扩展出的移动通信市场似乎比人们心目中的3G更进一步了。

  这些变化必定会影响到这两个产业链中某一些环节,因为这也意味着部分厂商进入市场的先后。但是,用户体会到的变化可能微乎其微。如果把3G看作一种承载数据业务的商业模式,而非一种实现数据业务的技术,也许就无所谓谁代替谁,IPv6和3G的融合本身就是“美好的商业前景”。然而倒是业界的推断:“IPv6商用后的市场价值将超过3G”不无道理。毕竟,IPv6要融合的是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和电视网,IPv6不仅使自身产业链价值放大数倍,同时也是横跨多条产业链、价值链的基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