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凯力专访:悠悠24载 《电信法》为何难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0日 12:50 经济日报 | |||||||||
酝酿了24年的《电信法》,近日终于浮出水面,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信法为何姗姗来迟?本报记者采访了《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北京邮电大学阚凯力教授。 记者:《电信法》从准备起草到有消息,花了近24年,为什么会用这么久的时间?
阚凯力:我国《电信法》的制定其实并不慢。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方面,虽然我国从1980年就提出要起草《电信法》,但当时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信产业还处于国家垄断的局面。可以说,如果当时就要制定成型的电信法律、法规,则肯定以维护垄断利益为主要目的。这样就会对以后的电信竞争、市场开放等起到阻碍作用。 谈到我国的电信体制变革,从1994年成立联通,打破电信垄断算起,也仅仅10年的时间。同时,1998年我国才逐步实现政企分开。这样看,我国制定《电信法》的速度也就不慢了。而只有经过充分地实践,才能建立切合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法律、规范。 另一方面,近一二十年,全球电信技术发展速度很快,电信体制改革并寻求其发展规律,现在也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个人认为,到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可以说,大家都慢。以美国为例,虽然从1984年分拆AT&T开始,美国进行了电信体制改革;1996年制定了《电信法》,但现在看,他们也遇到了诸如竞争、监管等许多问题。可见,电信体制改革,法律、规范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记者:从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到即将颁布的《电信法》,我国电信规范化经历了怎样的进程? 阚凯力:1999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有着很强的历史背景。1998年,国内电信行业逐步实行政企分开,进行重组。此时,国家急需加强政府对产业的监管,并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因而出台了该条例。 该条例虽然仓促,但也总结了国内十多年电信改革发展经验,并归纳了许多国家在电信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国内电信行业进一步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积极的鉴戒作用。 不过,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我国电信产业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国内电信市场和电信监管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同时,还面临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压力,《电信条例》作为一部过渡性质的行政法规,有很大的局限性。 于是,2001年4月,信息产业部成立《电信法》起草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电信法》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该法将对电信体制10年的改革进行总结归纳,吸收国外的经验,制定电信监管、运营等规范。这将有利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维护各方的利益,促进电信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胡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