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小的双模手机能否焊就联通“巨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 15:51 eNet硅谷动力 | |||||||||
静仁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对于联 通来说,如今,一只小小的双模手机却极有可能成为将它高高撬起的“支点”。 联 通期待成为一个真正的“航母”
联 通是幸运的,因为它在移 动通讯真正走大众之际诞生的,且受到了政策上的呵护;联 通又是不幸的,从一开始就不仅担当起了打破移 动通讯市场垄断的重任,又成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政府获取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筹码。在这一幸与不幸的对立统一过程中,联 通前进的路上高高地耸立着三座大山: 一座大山是它同时运营两张完全不同的网——GSM和CDMA。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来说,这种资源的配置无论是对于国家,或是对于联 通自己,都是极不优化的。丢掉GSM,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盈利来源,也失去了CDMA用户的一大基础;发展它,显然与联 通的根本性的发展方向相悖,而且分散了联 通的财力、人力和注意力,尤其是财力吃紧。这种现象被业内形容“左右手互搏”,从而使联陷入两难。 另一座大山是话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平滑过度缺乏有效方式。尽管这并非是联 通所独自要面对的问题,中国移 动同样也面临着这一问题。但对于联 通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必须要翻越的大山!如果说,让CDMA用户自然进入CDMA1X以及将来的CDMA2000,享受数据业务的便利的话,那么如今有着7200万GSM用户该如何享受数据业务?CDMA用户可以享受基于BREW的数据服务,GSM无法直接使用这一服务,联 通不得不与SUN合作再开发基于JAVA的数据服务。将话音业务无缝链接到数据业务上,联 通该如何做? 再一座大山是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难度大。联 通应该和移 动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别的,也只有建立在这个鲜明的区别之上的个性化的竞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竞争,而不是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联 通确立这种区别原本并非难事,只要它主打CDMA,就可以。然而,一方面CDMA建网初期就过时,立马又上CDMA1X,决定了联 通无法在CDMA上迅速地树立自己鲜明的个性,打造整体品牌不易。另一方面由于GSM的存在,始终会与移 动产生重叠。 这三座大山,有着共同的根源,就是联 通不是一个真正的航母,而是几个板块拼成的战船。搬掉这三座大山,对于联 通来说,最为简单的一招,就是放弃GSM这一块!但正因为它最为简单,因此,对于联 通的伤害也最大,如果真做,几乎会是元气大伤,联 通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能如此“断碗”!既然不能舍去,那么寻找到一个关节点,将两张网彻底打通,使它们建立有机的联系,在更高层次上彻底统一和整合起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就成为了联 通朝思暮想之事。 GSM1X意将联 通的各个板块串起 不知是机缘巧合,或是时代发展到了该联 通实现自己夙愿的时候,双模手机为联 通带来的构筑真正航母的希望! 抢占3G时代的制高点,早日进入3G跑马圈地,已经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争论,而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正是这一行动,催生了双模手机的想法的诞生。无论是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是中国,移 动通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市场催动人们的需求,而不是需求催动着市场。技术跑在了市场的前面,市场跑到了需求的前面。因此,当移 动数据业务被吵得纷纷扬扬的时候,需求的开发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这就产生了两种现象:一是多种技术标准并存。仅从3G来说,就有三种标准。三种标准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早晚之事,多模手机的概念被提出来。二是数据业务听起来美丽,但使用者寡,任何一个进入3G的运营商就必然基于语音而求数据业务。打通这两套系统,将二者的业务整合也就理所当然,双模手机进入了手机商的中期生产计划中。显然,双模手机,作为过渡性产品,就成了走向3G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然而,这原本是解决2G到3G过渡问题的一个想法,到成了联 通转强的契机。 GSM1X出笼,双模手机也就应运而生。它对于联 通的意义突然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盘活了存量资源。GSM原本是现在丢之可惜,留之未来难受,在联 通长远发展战略中是一个孤岛,现在顿时成为发展战略的一块有机的基础。原本几乎是毫不关联的两块,现在关联起来了,具有了1+1>2的良好潜质。 其次,优化了资源配置。从体制上两套班子,两只旗子,未来可以整合成一套班子,一个旗帜。从发展的方向上,从力攻一个方向,变为两个方向可同时进行,即从CDMA向CDMA1X到CDMA2000方向运动,抢占制高点;同时,以GSM1X为中介,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国情,继续大力发展GSM用户;不断地实现自然实现众GSM向CDMA2000的过渡。从业务来说,语音和数据业务两不误,并可借用GSM1X,非常好地弥补开展3G初期产生的“网盲”问题。 最后,彻底凸显联 通的鲜明个性。过去由于GSM的存在,使得联 通始终与移 动的GSM业务天然地存在交叉,无论联 通花多么大的力气,也难以在这一块显示出比移 动更优秀的地方,用户转网到移 动的可能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可能。在宣传上,不宣传GSM,毕竟有那么大的市场;宣传,又无法与移 动区别开来;过多宣传CDMA,但它发展有一个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努力宣传,又与未来的总方向不相符合。如今GSM1X的产生,使得联 通在宣传GSM时,有了极为有利的一个借口——可以方便地充分利用CDMA。完全口径上统一,就达到了“一石两鸟”的效果:既彰显与移 动的优势,又有力地宣传了自己的CDMA。 因此,由于GSM1X的诞生,双模手机的使用,使得两套班子统一,两个旗帜统一,GSM与CDMA统一,语音业务与数据统一,2G与3G统一。联 通原来是相互分离的诸个板块可以有机地组织起来了,“曹操式的大战船”成为了“现代航母”。 联 通能否把握着这次机会? 联 通将GSM1X看作是自己整合资源的契机这是绝对无疑的,从联 通进行的相关试验以及推动双模手机的开发等举动可以得到证明。联 通如何定位这一契机?是将其仅放在可以整合资源的高度,或是放在将其作为一个“支点”,获得跃迁的机会这样的高度?对此,只有联 通的管理层才清楚,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这里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联 通何以能够让这契机真正成为实实在的契机?让这一契机真正成为联 通跃迁的“支点”呢? 笔者认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联 通必须做好三个方面基础性的工作。 第一,将这一契机放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而不是放在战术的层面来看待。 如果仅放在战术的层面,那么,投入的力量不可能太大,至少工作的重心会是数据业务的开发,而不是基于这契机的诸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从2003年来看,联想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单纯追求用户数的扩张向用户数扩张与数据业务的开发并重,并逐渐靠业务来吸引和粘着更多用户偏转。这既是语音用户增量不增收现象越来越明显而数据业务的收入占分量越来越大的自然结果,又是为从2G发展到2.5G修桥垫路并为3G作坚实准备的未雨绸缪之举。但数据业务目前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实,以及联 通现在自身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联 通着眼于可持续性发展,统盘考虑,整体规划,将这一契机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重心放在内部体制的理顺上,而不仅是关注技术层面上。 GSM1X技术上过关,是当然之事,否则无法达到无缝互联互通。但如何利用这一基础,从体制上解决问题,让自己的体制合理,机制顺畅,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部分。不如此,联 通无法轻装踏着“支点”,实现整体的跃迁。 第三,着眼点放在更大集团的共赢上,而不是少数群体的共赢上。 从近期来说,与多少手机厂商跟进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生产出足够的双模手机,才能实现这一次契机。厂商跟进不跟进,跟进的程度与其他因素无关,仅与利益的大小有关。理论上联 通的GSM1X衍生的机会是巨大的,但在实际上手机厂商可以分得多少,这就成为这些厂商们考量的唯一标准。因此,如何有效激发手机厂商的深度跟进,是联 通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从远一些来说,与多少内容提供商有直接关系。增值服务,最关键还是内容要吸引用户。如何激发内容提供商们提供量大质优的适用于联 通网络的增值内容,是联 通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与有多少GSM用户使用GSM1X网络,并“自然”地向数据业务过渡有直接关系。催生更多的使用GSM1X的用户,是联 通的根本目的。联 通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度化如今有7000万之众的GSM用户,就是联 通考虑的第三个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具有着多种选择,并非是唯一的,但根本的只有一点,就是通过共赢,将蛋糕做大。而只有更深层次、更大的广度上的共赢,才能将蛋糕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