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爱立信中国公司总监彭峻江作演讲(全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 15:09 新浪科技 | |
![]() 10月28日,“3G在中国”2003全球峰会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信息产业部娄勤俭副部长、科技司闻库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许勤副司长、科技部冯记春司长等领导出席并发表讲话,全球各大电信巨头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3G产业的发展。 新浪网对本次峰会进行全程独家直播,图为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标准与法规部总监彭峻江作演讲。 以下为彭峻江演讲实录: 主持人::感谢陈曦先生非常精采的演讲。从今天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3G的脚步真的越来越进,以前我们看3G的技术先进和流量大,可以提供高速的速率。现在很多演讲者都在说如何把3G应用到现有的产品中间,以及陈曦先生刚才讲的就是如何把3G运用到运营商上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两年3G的服务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下面有请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标准语法规部彭峻江总监为大家进行演讲。 彭峻江::大家下午好,我是爱立信彭峻江,今天下午我给大家主要介绍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3G的DRIVING FORCE,第二块介绍一下爱立信在3G的产品发布,包括网络布置方面的一些经验。第三,我们现在都知道,无线网络,真正Node—B的投资,在初始网站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个。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下它对投资的影响以及策略。 3G的主要驱动力,大家都知道是一些新业务。因为我们新业务这一块,我们现在的移 动终端,不光是话音,而是整个媒体的载波。我们最初在做移 动通信的时候,大家都说手机、呼机、PDA一样都不能少。当然现在,手机实际上已经取代了所有这三样。下一步包括媒体电视,新闻、报纸这些媒介往往可以集成到手机上,这是3G真正发展的驱动力。 另外,从现在全球发展趋势来说,语音容量,实际上在持续增长,这个语音容量我想指的是我们在移 动上的语音容量。如果我们看99年的时候,移 动语音容量只是整个移 动通信百分之七点几,在2002年占到百分之二十点几。这个语音容量其实在增长,但是往往没有达到期望的程度,但是它不存在频谱效率,也就是拉光缆的问题。语音随着我们每个月的平均用户的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这一块固网在零到一千分钟左右,但是对于移 动网,尤其是亚太地区在150—120分钟这段市场。现在企业网和大家移 动化这种趋势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由于我们的频谱资源和设备的投资,增长这个区域的缓慢。所以3G在这个一块是大加速器。 随着我们新业务的推出,容量的限制,由于频谱的限制,在GPS的身上我们已经体会到这个问题,尤其在城区里面,GPS的接触是非常大问题,这个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频谱资源的紧张,如果我们设了过多的GPS的专业信信道,第一是我们加基站的限制,由于我们整个频谱的资源,干扰网络的增加,造成的整个网络资源的下降。这也是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展3G业务的根本驱动力。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3G的成本,实际上比2G更低。尽管它的传播模式差不多,但是由于它的载波、接收技术的改进,使得我们的接收灵敏度有所提高,这样它实际上覆盖效率比我们1800要好很多。从成本上讲,在第一代一个载波一个用户,到GMS时一个载波80个用户使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硬件的投资实际上在逐步的下降。这使我们看到未来的三代,整个发展趋势,整个电信网络,话音整个业务的驱动力。 第四,全球标准化这一部分,NEC这一边也介绍很多。三代是全球通信的标准,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全球标准化会带来很大的好处。AT&T最初是TTMA系统,最近全部更换为GSM的系统,因为只有它一个厂商在使用这个系统。包括日本现在从PDA走向WCDMA方式,最关键化它是一个全球化的系统,兼容性和通用性,使它完全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在美国即使这么高的投资,它仍然是已经有这么大的投资用户群,它依然把PDMA系统替换掉了。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3G的背后的一些因素,从投资的成本和效益的需且来说,是有优势的。 现在运营得比较成熟的3G的网络,是日本和意大利,我们可以从它的实际发展中得到一些经验。 第一,要设计一个比较好的完整的产品发布,包括发布、实施的计划,我这里不用强调。 第二,一定要关注端到端的性能,不要过多像我们过去一因关注结点的性能,而要关注整个系统的性能。 另外,整个网络规划和网络的优化实际非常男在3G里的网络优化实际比2G上,因为CDMA是一个软容量系统,有呼吸效应,它的设计、优化包括参数的调整,使得网络更加复杂化。 桥有,我们一直强调移 动用户最重要的是移 动,在最初有些布网的时候,有或者有些运营商在做的时候,考虑的是人口的覆盖,比如日本,如果我们要达到90%的覆盖,我可能把东京、大阪等等几个地方一作覆盖,90%以上的覆盖就达到了,但是,这样能解决问题吗?实际的情况是,用户坐到地铁中跑出去之后一看,没有信号了,这样会造成每个人都有两个手机,CDMA的优势也不能体现。 我们在设计网络的时候,端到端指的是终端接入到我们的系统里,这是我们的移 动通信系统,这个优化是我们的一般的运营商最关注的,但是由于3G的业务引入了其他的第三方的流媒体业务,这在我们的网关之外已经联系到了整个后台的处理,比如我们要一些实时的业务,比如QAS做得很好,完全可以实现端到端的保证,但是如果互联网被DEL了,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在作网络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整体的方案。 不管你提供什么样的业务,最重要的一点,终端用户的个人感受,我们之前可以看到一些指标,比如我PIN到网络上的时间和一些数据流每秒种是多少K,这些没有用,没有人会关心这个,他关心的是我下载一个图片、下载一个铃声要占多长时间,是不是我能容忍的,这块业务上,我们以后在作真正的网络优化、网络调整的时候,或者是网络设计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的一点,也就是终端用户的感受。 下面我们介绍基于我们对WCDMA或者3G一些网络的初始布站包括实施的一些战略上的考虑。我们在网络设计的时候,大家是大同小异,首先是要设计一个网络的目标,就是服务容量的目标,然后我们要有一个凸现传播模型的纠正,然后经过一些小区的规划,包括站址的选择,选择之后进行最终的真正的网络设计,设计完了以后进行网络的初始化的优化。这里整个的网络设计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容量目标,我的网络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容量,第二是覆盖目标,第三是网络覆盖率。这是有可能通过现在的网络上来可以实现的。真正难在哪里?就是容量的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容量目标,它要求是什么呢?不光是语音还有数据用户。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公司对数据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GSM语音里面,它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概念,但是对数据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我们更强调,网络一个容量的目标,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商务上起到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网络初期的考虑,站址的选择并不是一个最关键的。那么3G和2G不同点,就是说小区呼吸效应,就是CDMA或者是GSM的差异,这个差异最终的、最恶劣的影响,就是我初期布好一个网的时候,尤其你后来的上升,这个时候你有几种选择,可能会造成整个网络的容量的下降。但是在CDMA,由于你增加基站,你对周围网络造成的干扰,造成周围小区整个容量下降。在CDMA2000,在物理层上有一个改进,这造成设计上的难点。 总体来说,我们在设计网络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在GSM的时候,我们初期的时候做一个薄薄的一个网,随着用户的增加,增加载频或者是这个地方用户的产生了,我就增加基站。对于CDMA这个方式几乎是不可取,你增加基站意味着整个网络的容量下降。基于这个考虑,对于WCDMA在初始建站的时候,应该连续的覆盖,而且它可以保证我们连续业务实施基本必要条件。采用三乘一的单载波进行布站。随着用户的增加,我们可以考虑增加第二个载频。因为CDMA的单个载波的容量会小一些,可以多载波,然后增长第三、第四个载频,我们建议大家对DVDO我们可以选择热点地区考虑,虽然它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无线环境的要求更高。 对于城市地区,我们在开始布站的时候,我们设计的网络,“吴钰户”是两种方案,一个是设计一个薄对薄的,一个是相对比较厚的,这不是指我的签约的用户量而是我的网络未来能够承载的最大的用户容量。实际上我们用的概念是一个比较简化的概念,我们没有把太多的模型加进去,而直接采取了我们的负荷技术来设计网络,不管你用什么样的业务,最终你的折合是要成为一个整个基站的负荷,这个负荷就是你最终网络小区边境或者是受限的基本的参数。这样我们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计算模型或者是投资分析的比较。如果我们将系统的负荷设计成45%,我们可以看到,站数会增长22%,但是它的整个网络容量或者是未来的网络发展潜力是244%,是两倍多。在初期布网的时候,大家可能有很多的误解,如果我现在有很多的384的外乎怎么办,或者有两兆的用户怎么办,你如果真陷于这种境界,WCDMA最难的一点是个小区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办?而且现在对户连的移 动性的统计是极为匮乏的,我们按照整个系统的LOADING量来设计,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比较高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按45%的LOADING设计,比按22%的设计,容量增长了两倍多。随着网络容量的怎样,我们可以增第二个载频,将来,在一些热点地区我们可以采用微风蜂窝等新的技术来实现这样方案。对系统的LOADING的讨论,对我们整个投资和基站的设计,网络初始布站的影响,郊外或者是农村这种地区,我们可以考虑按照比较低的网络负荷来设计网络,因为它的整个业务量的增长比较有限,另外在郊外,站间距比较大,增加基站比较容易,所以这样讨论得比较少,或者说真正容易试制,真正难的是在热点地区。 我们WCDMA可以看到,上行和下行的LOADING和小区的边界的关联,随着系统负荷的增加,小区的边界在不断收缩,但是上行和下行搜索的比例、速度不一样,下行这块是个真正的瓶颈,如果我们是在系统负荷比较低的情况下,这样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增加TMA的方式,这个TMA在现在3G的出示实施的网络中,都已经考虑到了,不管是城区还是郊区,大家都已经使用了这种技术。而随着将来网络的用户的增加,因为3G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就是数据用户的随机性,我们的下行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拥塞,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大功放等技术来支持。随着将来的用户或者是容量的进一步要求,我们还可以用发射分级等多种技术来实施。 我们这里作了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在一个网络中,还是在刚才的400平方公里的网络中,如果我们考虑横轴是一个每公平合理的业务量,纵轴是我们的站数,可以看到,如果采用TMA的话,在比较低的系统负荷或者是业务量比较低的情况下在每平方公里120个Erl以下的时候,采用TMA可以节省非常大的站数,这个投资对运营商来说,在初期布站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随着网负荷到了相当高的程度,TMA的使用可以说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这时候是一个下行受限,上行已经达到了底线。如果我们基于刚才的假设,回过头来靠一下,对于运营商初始布站来说,我们希望按尽量少的站数同时能够提供相当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说未来的容量潜力,这是一个平衡的关系,我们按照一定的系统值的容量覆盖,在这个固定的条件下我们作一个比较,CDMA会增加我们的上行的覆盖,而且我们系统的初始期肯定是上行受限,如果按照LOW LOADING的设计,站数是非常高的,整个网络容量的潜力又非常有限,所以这是一个不可取的方案。反过来说,如果我用一个非常高的LOADING,不采用TMA,行不行?答案是可以,但是你的投资是非常巨大。像北京的CBD等一些重要的商务区,可能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你的容量会地达到飞快的负荷,你可以考虑这样的方案,使的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解决方案。 我们采取低负荷,加上TMA的方式,适合一些郊区、高速公路,这种覆盖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方案,它的投资比较低,站数是最少的,同时它的容量潜力也是最小的,真正比较适合的,结论很显然,我们在花一定的投资,占数的比是增加了一定的站数,但是比没有TMA的站数总体来说小很多,而网络的容量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数额。我讨论的是初期布网的一些讨论或者说是实施策略,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