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S杀伤力惊人 2006年小灵通将过1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 17:58 通信产业报 | ||
【赛迪网讯】随着7月份小灵通业务将大张旗鼓地推向北京“草根”消费者,小灵通遭遇的最后一个堡垒轰然倒下。实际上,在小灵通的诱惑面前,全国各地电信与网通的诸侯早已磨刀霍霍。 自1997年中国电信在浙江余杭地区开始小灵通的实验网络以后,小灵通几沉几浮,颇具故事色彩,但终成正果。 截止到2002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30个省300多个城市开通小灵通,覆盖率达到50%以上。小灵通系统总容量达到了2100万线,拥有1100万~1200万用户。而2002年电信和网通已为之投资100亿元人民币,2003年有可能将继续追加100亿元,使得网络容量增至3500万线,发展新用户1500万左右。 2002年-2003年,小灵通不仅成为了新闻媒体口中的宠儿,而且俨然变为了电信和网通新的利润刺激点。主要生产小灵通设备的UT斯达康、中兴和朗讯从中获益匪浅。电信有关人员私下戏称,这三家厂商的小灵通设备生产多少消化多少。 扼住话务量的“命脉” 与小灵通命系一脉的UT斯达康,在2001年之前日子过得颇为艰难,甚至一度为纳斯达克市场所遗弃。而近年来UT斯达康扬眉吐气,显然与其依靠电信和网通的大荫分不开。 电信和网通有关人士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落后技术代名词的小灵通,之所以为电信和网通所乐此不疲,完全看中了它在争夺话务量方面的优势。 伴随着移 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作为固定电话运营商的电信和网通在话务量上的流失惊人。而按照电信管理局的规定,小灵通的资费区间为每分钟0.l5元-0.20元,月租为25元-35元,与固定电话几乎相等。 陈育平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约有85%的手机用户都是不经常或者很少利用“手机”进行外地通话漫游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本地网内通话,他们迫切希望能够降低通话费。无线接入网以市话收费为标准,不但对未购移 动电话的用户魅力十足,而且对已有的手机用户也有莫大的吸引力。陈育平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据陈育平估计,2002年国内1000万用户的小灵通业务,能使固定电话网的业务总量提高20%;“而到2005年,预计如果无线市话正常发展的话,用户将达到4000万以上,使固定电话网的业务总量提高30%以上。”陈育平对《通信产业报》记者说。 来自电信和网通的消息,小灵通正被视为止住话务量下滑趋势的“救命草”。 网通集团有关人士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通集团2003年的增长率为8%,“如果不发展小灵通,我们要实现8%的发展目标一点辙也没有,即使依靠目前的400多万小灵通用户,也仅仅是能止住话务量下滑的趋势。”他认为,既然电信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是话务量,那么也必须依靠“白猫黑猫”法则,而就目前而言,小灵通的确是能抓住耗子的好猫。 据了解,在网通集团内部,山东电信由于发展较早而拥有120多万小灵通用户,其它北方9省平均拥有30万-40万小灵通用户。 作为“南电信、北网通”的电信,在小灵通上更是获益匪浅。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小灵通设备造价低,平均每用户的收入提高明显,投资回收快,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自身已有的空闲铜线存量资源,因此电信发展小灵通有内在的道理。 茁壮成长的“小灵通”正在营造一个大市场。据了解,从1997年至2001年,小灵通设备市场共有100亿的蛋糕,其中UT斯达康、中兴和朗讯各分得50亿、30亿和10亿的定单。而2003年尽管小灵通的设备有大幅成本下降的趋势,但整体盘子依然能达到100亿。 距离移 动网有多远? 就上述意味而言,小灵通颇有“妙手偶得之”的味道,但在运营商自己看来,小灵通的作用明显被夸大了。 北京通信总经理赵继东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GSM网络或者CDMA网络相比,小灵通网络仅有1000多万用户,因而不会起到分流作用。在中国移 动(香港)2002年不俗业绩的刺激下,中移 动(香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晓初也一改移 动往常对小灵通的紧张,称其实小灵通对中移 动的影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网通集团有关人士并不否认小灵通的局限作用。他说,尽管小灵通在国内迅猛发展,而且有自己的适用人群和市场利润,但是对于网通而言,远远没有被列入网通的长期战略。“一旦3G牌照发放,小灵通的作用就会‘寿终正寝’。” 实际上,无论是电信和网通都没有将小灵通作为整盘棋子来考虑。网通集团副总裁冷荣泉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网通集团只会在哪些影响全局的业务上做通盘考虑。而据了解,目前网通集团内部小灵通网络的规划和业务的调整主要由各省公司负责。 无独有偶,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也对记者表示,中国电信一直控制着“小灵通”的发展规模。“本质上小灵通是一种适于一定市场和时间段的过渡性技术,无法与蜂窝移 动通信技术相比,不具备长远技术生命力。因此,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对小灵通业务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各地都是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做与不做的。”韦乐平说。 然而,众多的小灵通设备厂商却希望小灵通网络能够向移 动网迈进。UT斯达康董事长吴鹰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小灵通网络将在2006年前拥有1亿用户,这也就意味着小灵通网络将演变成移 动网络。吴鹰说:“小灵通覆盖全国只是时间问题。” 中兴通讯移 动事业部PHS产品推广部科长伍振刚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成为标准的移 动网,小灵通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无论是切换、时延还是话音质量,小灵通的指标都已逼近移 动网的标准。” 然而由于小灵通是由各省分公司自建网络,互联互通自然构成了其迈向移 动网的门槛。据了解,早在2003年1月份,中国电信就宣布投资10个亿开建小灵通网,圈进广州、东莞、佛山、中山、顺德等最富庶的城市,全网可能于4月份建成。然而互联互通一直阻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而即使在同一个网络内部,由于不同小灵通设备提供商对基站系统内的无线层和业务层各自定义,接口不能完全规范,从而影响了网络质量。据了解,北京通信在郊县采用小灵通设备的时候,同时采用了UT斯达康和中兴的小灵通设备,后来由于兼容问题严重,只好舍中兴而取UT斯达康,而在其它各省基本上也是只采用一家厂商的设备。 小灵通系统尚且如此,终端的兼容问题更是严重。伍振刚对《通信产业报》记者说:“与成熟的GSM网络相比,小灵通网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流星”小灵通? 与技术上的困扰相比,政策上的困扰更令小灵通设备商担忧。实际上,由于政策部门对小灵通技术的态度暧昧,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网通都低调操作小灵通。而北京通信之所以一直推迟小灵通业务的大面积推广,与其苦苦等待有关部门的态度不无干系。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有关人士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小灵通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但是由于其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国内移 动网络的长期发展,信息产业部一直不鼓励小灵通的发展,而对于小灵通的政策和态度依然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明晰。 她对记者说:“小灵通占用的是3G的核心频段,越多投入,就越容易让运营企业背上包袱。” 而UT斯达康等小灵通的设备商显然看到了这种担忧。吴鹰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小灵通业务仍占用着国家在不久前分配给未来3G标准--TD - SCDMA的频段,但能够实现协调已经不成问题。 随着小灵通星火燎原,各地移 动通信厂商正在展开一场狙击战,在部分城市由于移 动资费的降低,小灵通价廉优势不复存在,发展自然不容乐观。 小灵通是如同日本NTT Do Co Mo经营的PHS网络般的流星,还是演变成富有竞争力的移 动网络呢?市场将给予最佳答案。(通信产业报记者 钟敏)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