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软肋”日渐显现 稳坐半壁江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 08:39 中国经济时报 | |||
实习生 赵洪浪 古人说“后来者居上”,如今用来形容国产手机一路飙升的势头似乎再合适不过。据信产部5月底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国产品牌手机市场份额占有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国产手机正式夺得国内市场半壁江山。 然而,占领半壁江山,并不意味着能坐稳半壁江山。 洋品牌的“迎战” 在中国联通CDMA的风暴再次掀起国内的购机热潮时,诺基亚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6月3日,它们在中国生产CDMA手机的申请正式得到批准。至此,诺基亚成为继摩托罗拉之后第二家直接获得CDMA许可证的国外手机厂商。据悉,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下半年诺基亚的CDMA手机就将亮相中国市场。 与众不同的是,诺基亚CDMA手机将使用诺基亚自己的芯片。在高通公司一直唱独角戏的CDMA芯片市场,诺基亚近期与德州仪器以及ST公司达成了CDMA芯片开发协议,为未来的诺基亚手机开发新的CDMA芯片。据透露,合格的CDMA 1X手机芯片样本将在三季度问世。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或许是对高通的宣战,但实质上更是诺基亚对自身技术实力的挑战。 对于诺基亚而言,则又多了一个重新夺回中国手机市场龙头位置的筹码;然而,对于国产手机厂商,却是多了一份无法言表的隐忧。 早在去年,当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才是30%的时候,意识到来自国产品牌的强大竞争压力,一些洋品牌已经“运筹于帷幄之中”,在保持核心技术创新的优势同时,开始转变它们在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方面的不利局面。 国产手机靠渠道推动的制胜经验很快让许多洋品牌学以致用。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纷纷开始从国家级的总代理转向省一级的代理体系;上海西门子也由原来的根据不同的机型采用全国总代理和省代理的方式转变为部分通过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来销售。很显然,这些外资手机巨头要的是把自己的销售渠道尽量做深做透,以便在销售渠道上缩小同国产手机厂商之间的差距。 同时,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洋巨头加大了对本土市场的研发力度,目的显然是投其所好,开发出受中国消费者上青睐的机型,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国产手机的“软肋” 事实上,国产手机的发展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成熟,国产手机的前景远远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乐观。哪怕是进入前三甲的国产手机企业,细分析起来也并没有多少真正值得骄傲的资本,而存在着不少“软肋”。 “软肋”一:缺乏核心技术。众所周知,GPRS、JAVA和MMS被公认为2.5G时代的三大代名词。而就在“2.5G大潮”引领通讯时代的变革和跃进时,在终端市场上出尽风头的国产手机厂商,大多在这三大技术上驻足不前。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手机厂商90%是跟随型企业,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便是宣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别厂家,其核心部件也依赖国外。有用户认为,如今技术、经济全球化,没有必要什么都自己搞。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试想,一个自身缺乏规模和技术,一个在市场角色中扮演被动地位的国产手机厂商,要追赶瞬息万变的市场步伐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那些直接从国外引进成品,或者只是从事简单组装生产的“二道贩子”的国产手机企业,随时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也就不足为奇了。 缺乏核心技术的致命伤,甚至导致国产手机厂商扮演的只是一个韩日手机“分销商”的角色,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技术能力,基本上是帮助韩日厂商把手机从工厂里拿过来,再卖到中国消费者手中。还有人评价说,国产手机与洋品牌的激烈交锋,无非是进入中国比较晚、技术和实力相对较弱的韩日厂商通过中国“代言人”与欧美巨头进行的一场中国市场大战。 “软肋”二:渠道优势不复存在。“渠道”也许是国产手机最引以为荣的“制胜之道”。国产手机凭借建设自己的营销思路和销售团队,走地区性包销,从三级市场切入等方式,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大规模的崛起。 因为不少国有手机企业从家电业转来,有在销售渠道经验方面的优势。但是,随着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品牌企业也在努力营造自己的渠道。几年前,几大洋品牌靠着几家总代理横扫中国市场无敌手。后来,洋手机也意识到了总代理的弱点,有不少采取了全国总经销商包销的渠道模式。因此国产手机由渠道带来的优势将会日益削弱甚至消失。 当初,由于市场份额可怜,难以博得大代理商垂青的国产手机,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做终端销售。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波导为例,它们凭借“自主通路”的营销模式建立了被称为手机营销中的“中华第一网”的全国销售网。 然而,有关专家又揭示了“单练”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渠道自身的自有性决定了厂商最终不能实现销售风险的转嫁;此外,没有经销商的支持,在一些需要整合社会资源的地方就会感觉明显塌方,无法到位,导致最后在大的卖场和一、二级市场方面没有很好的竞争力。即使现阶段的国产手机厂商,“单练”的主动性比较强,但随着市场的延伸,销售队伍的逐渐庞大,费用和管理不到位是在所难免的。 “软肋”三:质量堪忧,售后服务不到位。国产手机风光背后的技术缺陷及其引起的质量问题更是令人堪忧。目前,不少国产手机厂商把目标定位在如何占领市场份额及扩大知名度上,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比产销量、比品种数目、比新品推出速度上。对于生死攸关的产品质量,它们却置之度外。据了解,有的厂商为了使新产品尽快上市,甚至在产品还存在技术问题时就投放市场,可想而知,这样仓促推出的产品质量能有保证吗? 据悉,去年全国手机产品的投诉热点主要是质量差、维修难,不少城市的消协去年受理的有关手机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所有手机投诉的90%以上。此外,今年5·17世界电信日前夕的一项调查显示:国产手机平均返修率是国外品牌的两倍左右,平均投诉率高达50%,个别国产品牌手机质量问题甚至遭80%的消费者投诉。据统计,2002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共收到手机投诉1226件,国产手机的平均返修率更是高达6%。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产手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正渐渐流失。据调查,目前仍有大多数消费者愿意选择洋手机,原因几乎一致:洋品牌的质量更让人放心。 尽管波导、TCL等厂商都自称投入巨额资金来建服务中心和培训服务人员,甚至波导还专门培训了500名能在仪器的帮助下对手机主板进行准确维修的技能人员。但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手机、换手机,而是希望手机的质量隐患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另外,不少用户反映,名义上是维修手机,但一些维修点动辄就采取无条件更换新机。这种掩饰手机质量问题的做法自然会使消费者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但厂商却要为此付出高额的代价。卖得越多,坏得越多,换得越多,周而复始,利润从哪里来? “软肋”四:产能过剩,利润趋薄。最近出现了一种新说法:国产手机要以规模制胜。自从波导创造了1000万台的“神话”后,国产手机就开始在规模产量的追逐中乐此不疲。波导、TCL、熊猫、南方高科、中科健等手机厂商纷纷打响规模战,“今年产量要达到1000万台以上”的目标脱口而出。而波导不甘示弱,竟放出“年产冲击2000万台”的豪言壮语。比谁更敢想,比谁更能喊,似乎成了2003年国产手机市场的竞争方式。 但是,产能和利润一定是成正比的吗?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机厂商已超过30家,年产能已经达到2.5亿部,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远远超过国内的消费需求。产能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库存的堆积。据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相关数据,目前国产手机库存率已与当初彩电大战时彩电企业的库存相当。由于手机产品机型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堆积如山的产品怎么销出去?手机厂商只有在价格上忍痛割爱了,一场价格战由此引发。 价格战会迅速使行业利润稀释,直到没有利润。彩电这个过程大约走了10年。随着利润的日益稀薄,当初上百家企业到今天硕果仅存的已不到十家。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发展势头看,手机的这个过程肯定会加快。 由于产品价格下降、广告宣传和必不可少的渠道维护费用,今年以来多数手机厂商的毛利率都在下降。2003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厦新电子的毛利率已经由去年全年的37.36%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35.12%;而TCL通讯、波导股份的毛利率也分别由2002年的27.62%和23.51%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19.23%和16.59%。 此外,持续研发能力、备件运作能力等问题仍然是国产手机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一方面是前景看好、充满诱惑的市场,一方面是自身可以致命的“软肋”,看来国产手机的持续飙升、甚至要保住半壁江山,都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