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电信与广电 > 双模小灵通能否单骑救主专题 > 正文

分析:小灵通/GSM双模手机疑问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3日 09:11 eNet硅谷动力

  eNet特约记者金岭

  【eNews专稿】一条最新的消息说,小灵通/GSM双模手机已经送至信息产业部做入网测试,下半年有望在部分城市试用。在今年电信市场缺少亮点的日子里,这显然是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但读罢却令人不由得质疑小灵通/GSM双模手机问世的可行性。

  国内企业尚未掌握小灵通关键技术

  小灵通/GSM双模手机一直是人们的梦想,如果真正能够梦想成真,就等于实现了物美价廉的完全结合。消息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通信方式:使用这种双模“小灵通”,在城市我们可以使用无线市话网,通过菜单设置“手动”或自动在无线市话网和GSM网络之间切换,在没有小灵通信号或需离开本地电信网漫游时,将小灵通切换到GSM网络上。这样,用户在本地时可以用“小灵通”,出国或出差时用GSM手机。

  消息称,小灵通/GSM双模手机的出现,将改变小灵通在网络互通和漫游方面的问题。通过双模手机,运营商还可以把现有小灵通用户平滑过渡到未来的3G网络。

  我们真期待占国内60%小灵通设备市场的UT斯达康公司为国人争口气,在终端技术上能领先世界一把。因为最新的数据却让我们这个全球第一的“PHS大国”汗颜。来自日本的权威资料显示,中国的绝大部分小灵通PHS终端及基站都是从日本进口、或者是中国厂商进行的OEM生产以及接受技术授权进行的生产。因为PHS终端的结构虽然相对简单,但基站则凝结了各种技术与经验,除日本厂商外,其它厂商根本开发不出来。

  在对华PHS设备市场份额中,名列前茅的是三菱电机、京瓷、三洋电机这三家公司。单是基站设备,三公司均全线开工,月产量达到了1万~2万台。去年,三公司的合计销售额达到了1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6亿元)。

  所以,日本的PHS厂商在电信日期间更关心有可能全面解除对PHS的限制政策出台,因为如果信产部一旦宣布对PHS全面解禁,那么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随之而来。因为在日本,小灵通用户数量连年下滑,目前只有约550万户,而在中国PHS用户数量却在迅猛增加,现已达到1300万户。

  随着我国手机市场完全开放,这些日本企业将利用这一机会,抛开其在我国本土的合作者,直接参与竞争,而国内手机(包括小灵通手机)生产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完全受制于人。目前,国内的小灵通生产商采取的或者说只能采取的只有“市场换技术”的唯一方式与日本厂商合作以求得发展。由于国内手机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欠缺,实际上这些国内小灵通企业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企业在国内的销售总代理。如此情况奢谈研发小灵通/GSM双模手机真有些痴人说梦。

   PHS与GSM技术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异

  消息引用UT斯达康公司的话称,这种双模手机尚在进一步研发和测试中,面市时间和价格等并未最终确定。这种双模手机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预计年内面市应该问题不大。消息说,从去年11月,UT斯达康与中国电信就开始对可以兼容小灵通和GSM两种网络双模手机的测试,部分样机今年已经在UT斯达康杭州工厂诞生,并开始入网试用。UT斯达康接手的诺基亚重庆工厂未来将主要生产这种双模手机。

  听罢此话,在高兴之余,不免有些让人担忧,因为采用的技术体制不相同,小灵通PHS与手机GSM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双模小灵通手机的研发能如此简单和顺利吗?

  ——从最根本的多址方式来看,PHS与GSM都属于TDMA方式,但其双式方式不同,PHS为TDD方式,GSM为FDD方式。

  ——PHS与GSM帧长不同,时分信道数目也不同。PHS帧长为5ms,含4对收发时隙(1个控制信道,3个业务信道的普通基站);GSM帧长为4.615ms,含8个接收和发射时隙。

  ——PHS与GSM的载波设置与间隙不同。PHS系统采用了动态信道分配方式,基站在建立通信信道时,随机地选择一个无干扰的频点;而在GSM系统中,基站有固定的频点,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行链路可进行慢调频。

  ——PHS与GSM的语音编码不同,GSM的语音编解码算法为13kbitps的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 RPE-LPT),PHS的语音编解码算法为32kbitps的ADPCM,压缩比例最低。

  ——PHS与GSM的切换方式不同。由于微蜂窝特点,决定了它的切换为硬切换,在通话时需要经常进行频繁的切换,在覆盖良好的区域,小灵通语音质量接近固定电话,但由于每次切换都会出现语音中断,且容易发生掉话的现象,即使用户不移动的情况下,由于手机与基站的功率较低,也会有反复切换的现象发生,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PHS的通话效率,而这种情况在GSM系统中则不存在。

  ——PHS与GSM调制方式不同。PHS调制方式为π/4相移QPSK,调制效率为1.28bit/s/Hz;GSM调制方式为GMSK,调制效率为1.35bit/s/Hz。

  ——PHS与GSM可支持的数据速率不同。GSM最低,数据速率仅为9.6bit/s;PHS远远大于GSM,目前可提供32/64kbit/s的数据速率,未来可提供128kbit/s数据速率。PHS之所以能够提供较高的数据速率,是因为其在空中链路部分将信道进行了捆绑,而PHS每个基站可提供的通信信道数目较少(如1C3T、1C7T),但高速率的数据业务会使语音接通率下降。

  ——在GSM系统中,信道编码竞争包括交织、卷积等一系列处理;而在PHS系统中,只有循环冗余校验,这是其短距离接入造成的。GSM基站的覆盖范围理论最大为35公里,而PHS基站的覆盖范围只有几十米到几百米。

  可以说,PHS与GSM比较起来在不支持高速移动、无统一网络结构及接口、漫游能力差、业务无统一标准等技术差数上有诸多差距,实现一部手机两卡两网不会很简单地就能实现。而消息的依据来自于对则是目前高通公司与中国联通正在苏州进行GSM1X技术的试验的推理,如果联通能让数千万GSM手机用户在GSM网和CDMA网中自由切换,固话运营商就也应该能够实现小灵通用户在无线市话网和移动通信网中的自由切换选择。

  需要采用新技术体制但不现实

  此前一直有电信专家呼吁,PHS技术是一种过时的无线接入技术,随着全球化GSM、CDMA技术的普及,采用GSM1800或IS-95CDMA A/B系统的新技术体制作为无线市的接入方式,来改造小灵通现行运营的PHS网络,将是一种更佳的选择,它对于我国持续、有效地建设小灵通更有意义。

  专家的建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现有频率分配不冲突。GSM1800系统的频率范围为1710MHz-1785/1805-1880MHz,按我国的频率规划,除20MHz已划给中国联通GSM、20MHz已划给中国移动GSM1800外,尚有110MHz带宽可以开放给小灵通网络,估计可以支持超过2亿以上的用户。而PHS当用户增加时,则面临频率资源短缺的困难局面。

  二是,技术上更为先进。GSM1800或IS-95CDMA A/B系统已经被许多电信运营商广泛商用,技术成熟,都具有较大的无线覆盖范围,能够支持高速运动当中的切换,并可进行数据传输,可开展多种业务,并具备向第三代平滑过渡的能力,使运营商能在不久的将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新的运营商可快速进入固话市场。中国联通在天津、成都、重庆等固定电话试点城市可以采用GSM和CDMA技术建设小灵通网络,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固话进行竞争,也可以充分利用无线信道,因为目前GSM网无线信道利用率平均不到设计容量的1/3,而基站密度却已接近饱合。

  四是,采用一机双卡模式可保证用户利益。因此用户只要购买一台手机,选购两张不同的卡,即可在小灵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进行选择。这样能够在不换手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话费,非常经济方便。还可采用一卡双模式,即一张智能手机卡,可人为决定当前是采用小灵通网络还是具有漫游功能的移动网络。

  由此可见,专家的这一采用新技术体制建议的落实将是小灵通/GSM(CDMA)双模手机问世的前提和必须条件。因为只有小灵通在技术上以GSM1800或IS-95CDMA A/B技术取代传统的PHS体制时,实现技术上与我国现有的GSM和CDMA网所采用的技术相似,才有可能让一机双卡模式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否则就只能是一场愚人节的游戏。

  但今年4月初信息产业部的一纸“一个月内取缔以CDMA技术提供的小灵通服务”的公文,让人们对小灵通可以采取的技术标准有了一个新的思考,而信息产业部的这个通报,则反映了信产部日后愿意就其在中国无线电话市场的科技立场作出澄清,即小灵通不会采取新的技术体制,这有助于稳定市场。这意味着专家的建议虽然合情合理,符合实际,有助于提升小灵通的技术层次和业务性能,但从全盘考虑,由于涉及频段资源、移动运营商效益、投资者利益、未来3G牌照发放等种种方面的原因,这可能永远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无法实现。

  尽管小灵通基站只有日本厂商做得出,但小灵通/GSM双模手机国内厂商未必做不出,察其言更要观其行,中国人讲究眼见为实,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慢慢等待奇迹的出现。



评论】【通讯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