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评论:谁决定了小灵通的未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8日 14:20 经济观察报 | ||
——《经济观察报》“移动牌照与小灵通前景”专题论坛 小灵通定位是关键 马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小灵通问题我主要从它的技术特性和制造环境来谈。首先,我发现小灵通具有很独到的经济特性: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如城镇地区以及一些城市郊区,小灵通相比GSM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建设成本大概只有GSM的一半;在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小灵通成本则显著增加,远高于GSM。所以,小灵通具有很明确的应用范围。实际上,经过我们的调查,运营商也采取了一些符合小灵通技术特点的覆盖方法,即重点覆盖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这样,小灵通的服务范围必然是有限的。考虑到小灵通的成本优势与覆盖缺陷是相伴的,所以它服务的是这样一批人的需求,他们大部分时间不离开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即本地网。 小灵通的地位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信息产业部定义看,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延伸,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它是固定电话还是移动电话。另外,信息产业部曾表示无线市话建设要报批,但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来,所以小灵通处于既没有明确障碍也没有明确许可的状况。 另外,关于小灵通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交叉补贴的问题。要搞清是否存在交叉补贴非常困难,因为运营商财务报表中没有分业务的财务数据,而且我估计运营商实际上也是多个业务同时运行,并没有分业务核算。从我们的调研看,运营商回收增量投资是很快的,最快的只需要一年多。我个人认为,由于中国的固定电话没有采取一个严格基于成本的定价政策,而由于小灵通的规制和固定电话差不多,因此运营商做交叉补贴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但最后有没有交叉补贴还要再看今后的情况。 有人怀疑随着移动资费的下降,小灵通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狭小,但最终使小灵通退出市场的力量我认为将是3G。小灵通和GSM同属于二代技术,成本是相当的,但GSM是一个广覆盖的商业模式,不管有没有人都要覆盖到,GSM的总成本就是这样增加的,小灵通只覆盖人口密集地区,所以在2G时代还有生存空间。 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小灵通是否促进了市场合理竞争。首先,小灵通是适应竞争的,但是否合理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政府要管的话,就管资源垄断。 小灵通只是运营商的一个卒 史炜(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从市场发展角度,我对小灵通有几个看法。 第一,技术适应性非常强。小灵通能够进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最终原因在于它符合了一定层面消费者的需求,即简单的通话和短信,而这种需求我估计至少还要延续几年。 第二,小灵通是对中国电信资费体系的挑战,而不仅仅是局部突破。实际上,小灵通在今年有可能导致整个电信资费的变动,而在新体系中小灵通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当然,小灵通到底能达到多大用户数并不重要,它反映的是一种需求状况。一百年前发明的自行车现在还有很大的市场,所以认识很多问题不能单从技术脉络上看。 第三,不宜把小灵通的意义看得过于重大。如果把很多企业行为和非市场因素牵扯进来,并不利于我们对小灵通的判断。过去我们对电信产业更多是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判断,归根到底电信业是一种产业的变化。归根结底,小灵通的出现与发展体现的是技术适应性与消费适应性。 过分强调小灵通就会混淆我们的视野,其实无论运营商目的如何,小灵通都只是一个卒而已。小灵通更具体制创新意义 董迎(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已经对小灵通本身的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但我想它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更有意义。现在,我们的商家也好,社会也好,更关注市场细分了。大家都觉得中国市场空间比较大,但对电信这样的高增长产业,我们看到的还是总量,对细分的市场并不是很清楚。另外,小灵通启示我们,技术创新可以消化一部分制度或政策造成的瓶颈和障碍。小灵通到底能不能走向3G,这很难判断,但我认为在通信产业中,技术的创新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现在不知道小灵通的创新空间还有多大。 一直以来,大家都很关注政策问题,这跟中国体制改革的进程是相关的。小灵通出现时,相对于政策的限制,固话运营商呼吁发放移动牌照,现在政策不说话了,大家倒茫然了。本来政策没说什么,你们可以干,但大家老盯着政策。 小灵通不是政策引申出来的,而是一个市场行为,这就意味着在通信产业中,市场开始显现配置资源的作用。原来大家都看政府,现在开始关注市场,这有助于产业发展。 新竞争已影响到中国电信股 王进进(中金公司电信资产部高级分析师) 相比国外,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移动、联通这两家运营商的利润率非常高,中国联通可以达到58%。但从股票的价值来讲,与国外同行业比较,中国电信企业比起来它的估值还有很大的折扣。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电信业在未来必然会出现监管的直接放开,竞争者会越来越多,运营商利润率一定会下滑,所以其股票的价值处于下行空间。所以国外上市的三家中国电信运营商市盈率也不高,中国联通11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也就是9倍。 成本决定价格,现在很多电信专家都想算出分业务的成本。小灵通的成本从表面上看是不是要比GSM低?但它是不是利用了本地电话网的一些交换机容量?这个成本该不该算进去?多重利益关系折射的 小灵通意义 刘新华(博雅公关高级经理) 电信市场交叉着的利益关系及其未来演化,决定了小灵通的发展前景。在目前的电信市场里,消费者、运营商、设备商以及类似半裁判的政府。政府想做监管者,但它又是运营商的大股东,谁都不想在国资委成立第一年就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小灵通发展起来,对消费者来说是收益,对设备商来说是一个新生的市场机会,对于联通和移动则是坏事,因为市场竞争加剧了。对于政府来讲,从静态来讲也是坏事,因为在某些局部市场,移动资费已接近单向收费。 但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这又可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小灵通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移动运营商要保存现有回报率,就要上数据业务。比如电子商务,手机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载体。更有意义的是,原来我们担心WTO对于中国运营商是个挑战,如果它们只做语音,事实确实如此,但如果做数据业务,情形就大不一样,因为数据业务一定要本体化,数据业务无形中提高了运营商抵御外资进入的竞争力,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所有运营商上市最大的风险就是政策风险,这个对估值的折扣非常大,就像投资者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对新一届政府来讲,如果过多去管制,并不能达到配置的最优化。估价政策风险 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李毅(中兴公司移动通信部驻京代表) 现在舆论的各种论调,有的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有的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各自不同的论调实际上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人能很清楚地判断小灵通对电信行业的影响,现在能做的就是分析当前的市场。 从技术上,中国比起日本来说有很大变化,把这个技术的生命延长了,使它更符合中国的消费习惯,增加对老百姓的亲和力。这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也符合运营商和老百姓的利益。实际上对政策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考虑,对我们来说,这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需求决定未来 朱毅(朗讯科技中国公司策略市场部) 小灵通从一开始就似乎是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觉得有市场需求,就有运营商开展这个业务,有运营商开展这个业务就有相应的设备,这是很正常的一个价值链。所以小灵通的发展最终还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有技术专家说,小灵通技术落后,所以没有生长空间或者存在必要。而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能满足需求、价格便宜就足够了,也许未来10年还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小灵通存在是否合理,能存在多长时间,这完全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我认为无所谓政策风险,因为小灵通市场的热度是由政府的暧昧态度和电信业务的神秘感造成的,如果政府说“这事我不管了”,情况就不一样。 (本文由本报记者河伯录音整理,刊登前未经当事人审阅)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