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涛:咖啡馆与拇指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17日 09:29 新浪科技 | ||
老榕 我一直非正式地认为,和疲软的西方经济比较,中国经济能够出现巨大的奇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无聊的方式不同。 比如欧洲的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咖啡馆、酒吧永远人满为患,有捧杯咖 中国人就不一样。大白天泡吧的肯定是少数,没事就看短信发短信的却越来越多。其实发短信按说是挺费劲的劳动:打一个中国字得平均按十好几下不说,十个指头倒有九个得闲着,只有打字最不得劲的大拇指紧忙活。难怪有外国朋友提起短信就说,见过无聊的,没见过发短信那么无聊的。要说,偶尔发几条也就算了,前几天报纸公布的数字却着实吓我一跳:去年全国发的短信加起来不下1000亿条!平均每条短信就算消耗了2分钟吧,这1000亿条短信竟浑不觉地“谋杀”了38万人年的时光。 有偿地服务大众打发这漫漫38万年的无聊时光,于是就成为一股几乎震惊了世界的产业。且不说别的,就因为每条短信几角几分的零碎收入,楞是让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几个网络公司站了起来,三家门户网站不仅不约而同全部赢利,而且上升幅度惊人。现在,它们的股票价格虽然都比最低的时候升了十好几倍,不过有的已经接近了发行价,有的没有。有时候我无聊地瞎琢磨:这完全取决于一本正经的华尔街分析师傅们,什么时候能把这突然汹涌而来的海量无聊短信的价值基础搞清楚。 在他们搞不清楚之前,就难免会有些可笑的判断。昨天就看外刊分析说,短信只会是个“暂时”的收益。我估计他觉得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就应该把这38万年的时光用来泡咖啡馆而不是发短信。这西方逻辑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短信已经牢固地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在网上各种激情公社或者约会空间里面不停收发短信的人、那些没了短信就不知道今天安理会到底同不同意打伊拉克的人,他们的生活体验,只泡咖啡馆的人很难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其它的方式还很难替代。这样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我看很难改变。而且,新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商业机会,看看6688.com的短信社区就能感觉到,它也给电子商务带来了时尚的活力。 更要命的是,短信的“拇指文化”,其实很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成长空间巨大。比如我认识的一对恋人,受过西方教育,都爱喝咖啡,可他们吵架的时候,是宁可背对着背互相狂发短信,也不去楼下的咖啡馆理论。看短信的时候互相看不见对方的眼睛,又没有时差,这很适合含蓄的中国人用来吵架。他们在吵架的日子里,一天互相发二、三百条短信很平常,而他们经常用拇指“吵架”。这完全可以说明,短信这无聊事业在中国,才起步。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为大众越来越多的无聊时光服务,不仅是流行时尚的动力,应该也是经济成长的一个动力。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