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产手机是要内销还是要出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5日 13:04 北京青年报 | ||
![]() 杨柳 摆脱贴牌生产的处境,走上反贴牌的国际道路,是国产手机众厂商前不久最热衷的一件事。面对严峻的国内市场形势,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开拓国际市场将是国产厂商求生存的另一条道路,以出口扭转形势,将成为今年国产手机发展的一个方向。 寻找生存空间 2003年,国产手机品牌将近50多个,出于对2003年手机市场的看好,各手机厂商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年产量均有较大提升,波导、TCL等年产量将超过1000万部以上,预计2003年我国内外资手机企业的产量将达到2.3亿至2.5亿部。同时,国际手机巨头也越来越看重中国这一大市场,纷纷押宝中国。手机市场也随之呈现出产能过剩的危机。 产品出口可以作为国内手机企业市场战略的重要部分。据预测,未来三年全球手机市场可能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长,增长的重点在美国、中国、俄罗斯、东欧和亚非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手机厂商除了力争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之外,更应加大力度去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以上几大重点市场。TCL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内地的手机供应过多,边际利润下跌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在海外出售手机将可以维持25%的边际利润。 国产手机进军海外市场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加工制造为主,主要为国际品牌或者海外运营商加工手机,赚取加工费用。首信、东信、熊猫等曾经通过这种方式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加工过大量的手机销往海外市场。 第二阶段:开始具有一定的技术输出。厦新的A8被日本三洋看中,贴上三洋的牌子进入了台湾和香港市场,开创了国产手机“反向贴牌”的先例。随着萨基姆、飞利浦、麦克赛尔等手机研发中心向中国的转移,部分国产手机的设计已经开始向海外辐射。 第三阶段:创立国际品牌。这也是众厂商梦寐以求之事,并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波导、TCL、熊猫等厂商都将国际路线制定为其企业发展重要的部分。波导、熊猫和科健等都加大了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贴牌出口并不能给国产手机带来品牌和市场网络方面实质性的进展。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内手机生产商来说,依靠出口方面的优势化解在整个产业中产能过剩的风险将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根据预测,2003年中国手机可出口5000万部以上,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手机生产的基地之一,出口将是产能消化的重要保证。 出国门还要看不足 尽管中国手机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有目共睹,但是中国手机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究竟有多大?国产手机是否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中与国际手机巨头相抗衡的实力? 事实上,国产手机的这种增长、市场份额的取得是带有相当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起步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自主开发能力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核心芯片还仰仗国外进口的情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仍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市场新业务、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另外,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多以进口散件组装CKD和半成品组装SKD形式进行生产,产品附加值低,无论从最初的模块组装到现在的整机贴牌,整机的质量都不容易控制。去年以来国产手机对贴牌生产的依赖度又有所上升,各国产手机厂商纷纷通过借用手机生产牌照的做法进入手机领域。虽然2002年国产手机红红火火,但是其红火背后的真实是大量产品利润流向提供贴牌手机的国外厂商。 虽然中国手机力量已经崛起,三分天下,但是在国内外市场较之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几乎没有任何的优势。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厂商的国际化之路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在欧美等地的成熟手机市场上,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已经牢牢地占据了市场。但是国际市场传来的消息令人担忧,包括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公司的手机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而国产厂商目前的实力远弱于前二者。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外合资和独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企业绝大部分在中国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同样掌握中国市场特点,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市场应变能力都十分强大,而且品牌认知度、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本等方面均较国内企业有优势。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