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灵通的爱与哀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 08:52 eNet硅谷动力 | ||
吴海菁 【eNews专稿】中国的无线市场就是让人难以琢磨。欧洲的GSM,北美的CDMA和日本的PHS在技术发源地都发展地很好,可是换个地方总有些"水土不服",但是它们到了中国确是相安无事,各自找到了充足的发展空间。GSM就不用多说,中移动在去年年中就达到了一亿GSM用户。基于北美IS-95B体制的CDMA网络,在中联通的大力
小灵通上演绝地大反攻 信息产业部曾一度对小灵通采取压制的态度,认为相对于更先进的移动通讯技术,小灵通所采用的PHS技术已经过时。2000年5月底,信息产业部曾下令调查小灵通,而一个多月后,结束调查的信息产业部发文,首次明确承认了小灵通的基本发展范围和原则。尽管没"名"没"份",小灵通还是活得挺滋润的。的确,当它一开始问市的时候,每三分钟通话费仅为0.2元,和市话的价格一样,而手机的通话费是每分钟0.4元-0.6元,此外15元或者25元的月租费也比手机的月租费低很多,再加上是单向收费,所以对于正朝着小康奔的那些老百姓而言,当然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了!"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凡是开通小灵通的地区都出现一种怪现象,许多人身别"双枪",既带着手机,又带着小灵通,通过手机的来电显示可知道是谁打来的电话,然后用小灵通再打过去,或者在市区内用小灵通来打电话,但是因为它不能够漫游,所以对那些需要出差的人,还是得带着手机。 由于通话费便宜,目标用户又十分明确,小灵通的身价倍增,仅2002年,小灵通就发展了600万用户,轻易就攀升到1000万用户的心理关口。2003年元旦,走在郑州市的主要干道文化路上,最吸引路人的莫过于每隔50米的广告牌,上面用最醒目的广告词告诉人们,河南通信将很快在郑州推行小灵通。其实这只是揭开了2002年小灵通快速占领中小城市之后,继而将全面在大中型城市开花结果的序幕。郑州相比其他省会城市还算比较保守,成都,杭州,福州,济南,海口和石家庄早就开始了小灵通的业务,当小灵通进入有700万人口的西安市时,西安电信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排队等候现象。除了北京和上海因为地域特殊,小灵通已经在全国各地呈现蔓延之势,发展劲头之猛,远远超过联通的CDMA。要是没有政策的限制,保守估计,2003年,小灵通最少也要新增1300万用户。 小灵通的爱与哀愁 即便是小灵通在全国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依旧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小灵通提出严重的批评。其批评的聚焦点集中于以下四个地方: 首先,小灵通最让人诟病的莫过于信号不稳定,由于其基站发射信号功率低,绕射能力弱,使得对建筑物的阻挡非常明感,而且用户在移动通话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话的现象; 其次,小灵通所采用的PHS技术是落后陈旧技术,这也是PHS无法形成国际标准的主要原因,在城市中发展小灵通,理论上必须每隔200-500米就建一个用于联络手机信号的基站,需要布很多基站才能消除网络盲区; 再次,小灵通目前所使用的1900MHz~1920MHz之间的频段,是今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段,这段频段以后将让位于中国的TDS-CDMA; 最后,作为一种暂时过渡产物的小灵通实际上发展前景渺茫,如果大量重复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建设,将会给以后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难以控制的损失。 其实辩证地来看小灵通,笔者认为这些专家学者可能低估了小灵通的技术升级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中国市场的潜力。 据来自小灵通的"本家"UT斯达康公司的消息称,目前的新版"小灵通"技术已完全改良,核心网更接近于下一代软交换网络结构。以前所用的无线基站多是10毫瓦,功率小信号弱,所以切换频繁,在室内覆盖也有问题。新开通的"小灵通"系统在成都、温州等地用的都是500毫瓦的第三代基站,大功率基站能确保用户在室内或在车上(车速在80-110公里/小时)也能打电话。笔者在去年11月份参加了北京国际电信设备和技术展,特意在UT斯达康公司的展位停留了很长时间。看得出来,除了小灵通设备,UT斯达康在软交换技术和WCDMA方面作了很大的投入。现场开通的WCDMA网络已经具备了384Kbps的数据传输能力。按照UT斯达康首席技术官黄晓庆说法,从小灵通到3G,重要的是核心网络的过渡。UT斯达康的3G系统和小灵通的核心网都基于IP技术和软交换体系结构,具有相同的面向业务层的接口。小灵通+WCDMA=未来,这是UT斯达康一个最重要的公式,这也许预示了小灵通的技术未来。 另外小灵通的增值业务能力也已经不弱于其他网络。现在的"小灵通"不仅能通话,还能收发短信、上网浏览信息、下载图片等,上网速率稳定保持在64Kbps(经过简单的升级能达到128Kbps)。小灵通的增值业务与低廉的服务价格一样,成为小灵通的强劲买点。值得一提的是,小灵通的手机一直以极低的辐射功率(绿色手机)、纤细秀丽的外表和能耗低待机时间长等优秀品质打动用户,目前已有厂商能提供全中文显示菜单的彩屏手机,普通手机平均价格也已降到了五六百元,比GSM手机和CDMA手机具有更强的价格竞争优势。目前,小灵通增值业务已率先在西安市试运行。已有5000多用户正在体验Mimi拇指信息、电子邮件、无线高速数据上网和短信息等多种增值服务所带来的乐趣。据了解,UT斯达康在全国各地的"PAS无线市话系统"都可提供数据业务平台,今后将视各地需求陆续开展数据业务。这次郑州通信在推广小灵通时,将数据增值业务作为宣传的重中之重。数据增值业务代表了小灵通无线市话未来发展方向。 相比于中国13亿人口,小灵通用户数量只占到了0.7%,远远低于GSM用户和固话用户的数量。虽说小灵通的技术升级较难,但是GSM升级到3G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去年推出的GSM升级版GPRS,因为技术原因,也让用户颇有微词。可以说,小灵通遇到的发展方向问题,在GSM网络和CDMA网络中,也同样存在。相比而言,UT斯达康为小灵通所规划方向更务实。事实一再证明,对固网的运营商而言,小灵通是替代传统铜线提供语音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其业务发展和用户增长的有力保障。固网运营商传统的经营方式,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很难满足消费者的诸多要求。与此相比,小灵通因其终端的可携带性和个人消费的特征,是开发多种增值服务的最佳平台。由于小灵通设备的投入成本较低,所以运营商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吸引用户。相反,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运营商的收入也会不断增长,从而有足够的资源进行网络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从而实现长期的良性发展。 运营商之争 对消费者而言,小灵通首先为用户提供了多一种的选择,拓展和延伸了固定电话的适用范围,使用户能以最低廉的价格享受语音、短信、数据上网和增值内容服务。同时也促起了各个运营商之间的合理竞争,降低资费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电信改革的好处。 小灵通的运营商主要是原中国电信。南北分家之后,中电信和中网通曾经各自整合,沉静了半年时间,也好好思索了一下分家之后的日子如何过。看来,两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小灵通作为各自的发展重点,看看他们省公司的网页就可以看出,小灵通的业务宣传和介绍均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在通信市场最活跃的华南地区,广东电信不再满足于深圳、肇庆、惠州等城市的40万小灵通用户,开始秘密布局几个重要城市广州、东莞、中山、佛山等,搭建"珠三角"移动网,并很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放号。 新兴的运营商也不甘寂寞,铁通对待小灵通也颇为积极。2001年,铁通就在政策的敏感地上海找到一块试验田,建了个2000户容量的小灵通网络。最近,铁通还宣布说它要在北京和河北省交界的东方大学城提供小灵通服务。 小灵通的活跃,一方面刺激了移动用户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抢占了不少低端用户市场份额,让两大无线运营商中移动和中联通如同骨梗在喉,寝食难安。小灵通实行市话的资费标准,比起移动业务收费,便宜了很多,而且还是单向收费。除了不能全国性的漫游外,小灵通所提供的业务决不逊色于GSM和CDMA网络。新推出的短信和64Kbps的数据增值业务,不仅速率快于中移动提供的GPRS网络,而且稳定性能不输于中联通的CDMA网络。 小灵通每到一个城市,就将该城市无线语音业务的资费标准强力下拉。这次在郑州通信正式推出小灵通之前,郑州联通就抢先推出类似单向收费的优惠活动。只要预存一年的手机座机费,郑州市的联通手机用户就可免费接听除移动手机用户和小灵通用户之外的所有来电。此举就在小灵通推出之际,郑州联通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联通之举最聪明之处,莫过于要求其用户预存一年的座机费,因为这样,至少在一年之内,让联通的用户转网到小灵通,形成一定的顾忌。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石家庄。石家庄通信比郑州通信略早推出无线市话小灵通,推出以后,如全国400多个城市一样,火爆异常。面对低端客户的大量流失,新年伊始,石家庄移动就推出了资费同样低廉的"百姓通"业务,以抵抗小灵通。据说,"百姓通"是在石家庄市区及所辖18个县、市、区范围内通行的移动通信业务,其客户在入网地与中国移动石家庄网内用户通话,通话费仅为每分钟0.11元,与石家庄其它非中国移动电话的通话费仅为每分钟0.15元。很显然,"百姓通"的资费标准雷同于小灵通,明显是受到小灵通打压的应景之作。 小灵通在中国有一个口号:"用市话的价格打手机。"的确,小灵通是因为价格便宜才风靡大江南北的,尤其是在那些经济收入不太发达地区,更是火爆,甚至有人给它安上了一个大帽子——"流动市话,位卑担大任",但笔者仍是希望"担大任"的不仅仅是小灵通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