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霆
经过路演簿记,中移动80亿的企业债利率确定并于10月28日开始公开发行,这创下了国内企业债单次发行规模的记录。结合不久前联通A股的上市,可以发现国内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除了在业务上竞争激烈外,融资方面也在暗中较劲。
业务竞争资本先行
10月14日,中移动(香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晓初在中移动企业债发行仪式上表示,中移动目前没有在国内A股上市的计划,并且,对于联通那种以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权注册一家公司,拿到国内A股上市的方式,中移动还要进行研究。
对此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易宪容研究员认为,联通A股上市既然经过了各种审批手续,应该说其方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国内的股市本身是扭曲的,与在香港上市不同,给不给投资者回报是由上市公司说了算,公司分红可以是零点几分钱,成了一笔几乎不需要成本的融资。易宪容分析,中移动之所以对联通A股上市提出质疑,是因为看到联通上了而自己没有上,觉得不高兴,因为白送的钱谁不想要?
随着联通CDMA的大规模营销,当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业务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根据最近公布的前三季度业绩,中移动(香港)和中联通(香港)1-9月的总收分别为1017.07亿元和284.3亿元人民币,累计用户总数分别为1.1145亿户和3842万户,规模上联通仍远小于移动。8月份中国联通副总裁余晓芒在一次论坛上透露,主管部门对联通进行了“8年抗战”后的这一市场格局很不满意,要让联通尽快壮大到和移动旗鼓相当,实现两者相互竞争又各有特色。将技术上领先的CDMA业务交给联通,被认为是联通开展竞争的“生命工程”。
10月14日,联通CDMA用户达到400万,至此中国联通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占有份额也超过了30%。CDMA的扩张使移动感觉到了明显的压力,因为大多数用户是从原先的GSM网络转移过去的,6月份起中移动的用户增长已开始放缓。对此中移动并非只是束手观望,已开始悄然对GSM网络和支持电话访问高速网络的GPRS网络进行扩容,并大力推广与GPRS相配套的多媒体短信业务,GPRS成为中移动应对联通CDMA竞争的重要措施。
联通和移动之间竞争的前景如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信专家邓寿鹏认为不能作简单的论断,从技术上说CDMA是新一代模式,但关键在于联通如何进行市场拓展。如果CDMA想后发制人,就必须打破消费惯性,并且使公司的大笔投入得到回报,这是很难的。当然,新一代技术取代传统是必然的,并得到了政策的扶持,所以说目前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邓寿鹏表示,联通和移动竞争,最现实的效果却是使用户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和地位。
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中联通和中移动的业务竞争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资本市场。10月21日,中国联通CDMA网络二期扩容合同在纽约签署,摩托罗拉、朗讯科技、北电网络、爱立信四家通信设备商获得了总共超过12亿美元的订单,而CDMA前三年的计划总投资高达700亿元人民币,联通A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即全部用于CDMA项目。另一方面,中移动(香港)10月14日在企业债发行仪式上表示,中移动(香港)80亿元的融资用于支付向母公司收购安徽、江西等8省移动公司权益的部分对价,而母公司得到这笔偿付后将用于不良资产的剥离、职工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当中一部分资金将被用于GPRS业务的推广。
股权和债权两条道路
中移动(香港)原想通过发行中国预托证券(CDR)来实现回到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但至今未获主管部门的批准。王晓初表示,中移动将继续关注CDR的进展,并同时积极考虑其他方式的融资。尽管证监会对CDR屡次表示支持,但一直未制定出其发行规则,加上有人认为CDR实质上就是境外上市企业海归圈钱的渠道,强烈反对,CDR近期推出的可能性已不大。联系王晓初表态未打算在A股上市,同时又称中移动负债率不高,有进一步发债的空间,有分析认为中移动今后继续进行债权融资的可能性很大。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似乎可以明确联通和移动在国内资本市场中走的分别是股权和债权两条融资道路,尽管有人认为中移动其实也想在国内A股上市。中移动去年就曾在国内发行了50亿元的企业债,创下当时企业债单次发行规模的记录,今年的80亿元发行又刷新了记录,同时中移动在去年第一次通过簿记建档方式确定发行利率,推进了企业债发行方式的市场化,可见其与债权融资关系密切。而联通则通过50亿流通股募得115亿资金,上市后联通总裁王建宙对联通股价表现作了积极的评价。
比较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易宪容认为国内的股权融资问题很多,本来在投资者的选择下,股市和债市通过竞争会达到一个平衡,很难说哪种方式更有利。但由于国内股市的特殊性,使中移动与联通对比产生一种吃亏了的感觉。总的来说,发债今后将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和电信业都正处在冬天,美国的电信类股票价格已下跌了95%。记者向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国忠咨询移动和联通在香港股市的表现,谢国忠没有作太多的评论,只是指出从2000年7月以来两公司的股价已分别下跌了73.82%和71.60%。应该说,国内资本市场对两家公司而言都还是一片融资的乐土。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