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烨
尽管眼下全球宽带市场并未取得大的突破,但人们对宽带互联网的前景依旧充满信心。据统计,截止2002年5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超过3800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宽带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市场呈现了复苏的迹象。近日,记者就宽带产业的发展情况对互联网实验室总裁谢文进行了专访。
记者: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宽带产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您认为制约宽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谢文: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宽带是和互联网发展的平衡与否这个过程直接相关的。大家都把宽带和互联网看成是在短期内可以赚钱的事,实际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包括国外许多运营商在内都在宽带上大投入、大覆盖、大推广,结果后来就出现了一些企业破产的情况。更大的问题是大家都在接入上下很大的功夫,但却没有属于宽带的拳头服务产品,从而制约了宽带的进一步发展。
记者:今年出现了很多新的宽带技术,如“天翼通”、“电力线宽带接入”等等,您认为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能否推动宽带产业的发展,甚至改变宽带市场的格局?
谢文:我觉得这是两回事,“天翼通”包括国外的无线局域网等无线接入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接入成本,但在运营商这边成了问题。最近有报道,在纽约的一个地方安一个接收器,500米之内的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接收器上网,大家都不用以前的线路了,结果美国在线受不了了。这说明运营商只解决了用户端的接入成本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接入后干什么,仍然是窄带的那一套。这样对用户来说负担降低了,速度加快了,但是从运营商、接入商、服务商角度来看处境更难了。包括电力网也是一样的,如果电力网的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了话,它要接入商干什么?接入商的生意会小一大块,它的投入也会没有回收了。这些运营商如果只是在接入和网路工程上下功夫,没有在服务上进行彻底的革命,就不可真正推动宽带产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改变宽带市场的格局。
记者:目前,很多电信运营商都投入宽带内容的建设,中国电信也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中国在线”,您是如何评价这种做法的。
谢文:“中国在线”我也听说了,我认为电信运营应该提供有核心竞争力的、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把一堆垃圾绑在一起强迫大家接受而且还要收费,这是没有人会用的。如果没有独特的竞争力的话,别的运营商也没有必要和你捆绑。AOL之成为是AOL,它一开始就把接入和服务放在一起的它是一个好的模式,但它决不是随随便便地把一些没人要的二流物捆在一起强迫大家接受,然后就等着赚钱。运营商提供给大家的东西是要有核心的,也就是说用户为内容付钱了,就应该得到免费得不到的东西,这样才会继续付这笔钱。如果用户付钱了,在其他地方免费也一样可以得到,就没有必要付钱了。原来接入市场只有163、169,现在有好几家电信运营商。那么多的小SP也给中国电信带来了竞争压力。就像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你有好的设备,好的基础设施并不等于你将放映好的电影一样。所以电信运营商应该在内容服务上多投入精力,这样才能打造自己“中国在线”。
记者:近年来,很多著名的宽带运营商如环球电讯、美国最大的宽带接入商Excite@Home等都倒下了,中国的很多中小宽带运营商也都处境艰难。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谢文:正如我刚才所说的,现在有些运营商把宽带想像成为一种革命,只要我用足够的钱把中国用户牵来,这事情就成了。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我们都说,电信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收周期都要在7-12年左右,而很多运营商的如意算盘都是在3-5年,有的还在2-3年内能够赚钱,所以它们的商业模式包括投入都是短期的。而一旦发现的宽带无法赢利,就想撤资,因为它们在宽带上没有经验。这就是大家都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宽带运营商应该采取怎样的价格策略?
谢文:我认为,在宽带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外很多用户仍然采用传统的拨号、ISDN等接入方式,主要还是宽带的初装费太贵。因为现在上网费的竞争比较激烈,价位已经差不多了。像北京的上网费已经降了一半了,从原来的三百元到现在的只有一百五十元了,一个月上网时间差不多是200小时。
记者: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宽带运营商要在产业链中寻求发展,首先我们需要营建一个完善的产业链,那么从中国的市场环境来看,该如何打造一个宽带产业链?
谢文:我觉得现在电信运营商要与其他运营合作,来共同投资把宽带市场做好。我说的投资不是随便去做,只有网上能体现宽带的服务和运用多了,这种商业模式才能成型。如果大家只想着短平快,哪里热就往哪里钻,想着投机,尤其是一些人想着赚了几百万,几千万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宽带的产业链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更不要说赚钱了。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