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亏损与兼并之声不绝于耳的全球手机界,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手机业务的去向引人关注。上周飞利浦电子在新加坡推出三款新系列手机,对退出手机市场的传言表明了姿态:飞利浦手机不会在市场消失,但是今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亚洲市场。
坚守手机阵地
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飞利浦公司净亏损达到26亿欧元,创下历史亏损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该公司1996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飞利浦公司认为,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严重滑坡是造成公司出现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对于竞争激烈且难以扭转亏损的手机业务,很多股票分析员认为飞利浦应该放弃这一部门。
对于外界的舆论,飞利浦消费通讯业务亚太市场高级副总裁艾伦·斯帕克斯(Alan Sparks)。
他在随后的报告中称,飞利浦公司目前已对手机部门进行了重组,将手机的设计和制造完全外包,并且根据此制定了专注品牌营销的新战略。他表示,飞利浦完全有能力把握住巨大市场机会,特别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亚太手机市场,因此在亚洲市场飞利浦对手机保持盈利很有信心。
彻底外包只做营销
在飞利浦对于手机部门的重组中,电子制造大鳄中国电子(CEC)浮出水面。中电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深圳桑达和飞利浦几年前成立了合资公司飞利浦桑达制造手机,现在飞利浦关闭了全球的几个手机工厂,把生产力量全部转移到此合资公司,而且飞利浦在其中的股份已经减持到25%,这样飞利浦把手机制造外包到中国电子旗下。和爱立信、阿尔卡特等同样外包了手机生产的欧洲大厂不同的是,飞利浦更进一步,把手机的研发和设计部门也彻底外包给了中国电子。
在记者的追问下,飞利浦方面透露了和中国电子在手机研发方面的合作。飞利浦在手机设计上的力量已经完全转移到了一个叫做赛龙(Cellon)的公司,该公司目前由中国电子占有75%的股份,另外25%股份由管理层持股,这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专业设计公司收购了飞利浦在法国的手机研发部门,目前拥有法国、中国、加拿大、美国和韩国五大研究所,专业从事GSM和CDMA手机的设计,工程师超过500人,是目前中国人拥有的最大一支手机研发力量。飞利浦和中国电子还签订了一个协议,规定飞利浦的手机设计必须从赛龙购买,这样飞利浦手机的制造和设计已经完全外包给了中国电子,飞利浦消费通信部门今后将只负责飞利浦品牌手机的销售和市场业务。飞利浦消费通讯中国区总经理顾天良说:“飞利浦手机在中国的业务仅限于品牌和市场,不必担心生产和设计让我们能够做得更专业,更投入,今年飞利浦将着重投入手机的分销渠道和市场推广。”
做好跟随者
飞利浦手机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和业界老大诺基亚37%的数字相距甚远,飞利浦的手机品种较少,也无法引领业界的潮流,但是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电池出奇地耐用,这让飞利浦品牌的手机一直保有一席之地。针对如此的市场地位,艾伦·斯帕克斯表明了飞利浦对于手机的定位:我们不是市场的领导者,但是我们要做很好的跟随者。盈利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位的,因此今后我们将更加重视增长迅速的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在盈利的基础上我们也希望扩大市场占有率,但在手机市场中应该分外小心,不会为了市场份额而牺牲利润。(本报记者熊浩新加坡报道)
生产早就外包了,现在连研发这一国内手机业界视为“核心”、“重点”的部门也彻底外包,飞利浦手机的步子迈得真不小。在国产手机一再被要求提高技术含金量、加强手机研发的同时,老牌手机飞利浦却来了个南辕北辙,只做品牌和市场,飞利浦手机现在彻彻底底是“贴牌”了。
在投资者一再要求飞利浦结束手机业务之下,飞利浦却还是坚守底线,而且理直气壮地做一个贴牌的手机品牌,为什么?
看来有必要对“贴牌”重新审视一番———贴牌到底有什么好处?
国产手机大多是从贴牌做起的,但是一直饱受非议,说他们没有技术底蕴,其实是在为提供设计和芯片的外国人打工。国产手机的老总们也为贴牌辩护过,说贴牌可以快速切入市场,可以积累资金,为研发打下基础。这里透露的一个信息是:做贴牌做得好是可以盈利的。个中缘由,是因为贴牌模式不必考虑制造的规模效应要求,也没有研发的市场风险,这些也许正是飞利浦看中的,让亏损的手机业务重新赚钱,贴牌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同样是贴牌,国产手机和飞利浦却是截然不同的路子。首先在贴的牌上,国产手机贴上的是品牌影响力很小的自己的牌,需要花大力气去创立品牌,而飞利浦贴的是自己响当当的品牌,更确切的说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因此国产手机贴牌贴得很痛苦,而飞利浦贴牌是因为能更加赚钱。第二,国产手机是在贴牌后深入研发,希望摆脱只做贴牌的难处,而飞利浦是放弃研发理直气壮只做贴牌,倒把贴牌看作是种幸福。这种逆向运动,也需要新的解释。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