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毅
2000年末,四川峨嵋电影公司的总经理赵国庆首先卷起"5元看大片"的风暴,让许多观众至今记忆尤新。不过,赵国庆到现在还是有些想不明白,在他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企业行为”,怎么就造成了这么大的风波?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宣发处毛羽处长,对此有一番精辟见解。毛处长认为,之所以成都“五元风暴”影响深远 ,关键在于其牵动的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中国电影体制改革。
而〈21世纪经济报道〉从接近广电总局高层的可靠渠道获知,广电总局最近要主持召开的全国电影改革工作会议,将对现行电影发行放映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核心是两个突破:一是将进口大片的进口权与发行权分离;二是改变区域垄断格局,大力发展自由院线联合体。
广电总局火线拆分中影
多年以来,中影一直掌控着其它地方电影公司望尘莫及的三大资源:一是进口大片独家经营权;二是合拍影片的审批和经营权;三是CCTV电影频道。
进口大片垄断经营所带来的利益,在中影集团2000年利润构成中得到充分体现:总利润5000多万元中,进口大片占4000多万元,而合拍影片又占有余下利润的大部。
广电总局即将出台的改革方案,把中影集团的进口与发行大片职能,做了彻底的“分离手术”。原本中影集团属下的影片进出口公司,取得独立地位,直接受广电总局委托,承担大片的统一进口、合同洽谈、报关、票房统计和市场监督等一系列行政职能,并直接对总局负责。
知情人士介绍,这个近乎非赢利机构的公司,其今后的“生活来源”,将从进口大片分账中提取一部分。另外,该机构还将承担支持农村、儿童和科教电影发展的公共使命。
进口影片的发行渠道,除了保留中影发行公司的部分权利外,广电总局将发牌新成立一个全国性股份制发行公司。这是此次改革的核心。
知情人士透露,尽管具体方案还在研讨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公司会是国有资本控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规范化公司。
至于两家公司今后的竞争方式,该知情人士强调上一年度发行国产影片数量和票房收入,将成为广电总局向其分配进口大片发行额度的重要衡量指标。
“进出口公司虽然还挂中影的名头,但财源变了,管理者变了。发行大片则启动了中影和另一家规范的股份制公司之间的双寡头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影实质上是被分拆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电总局官员分析道。
细细剖析,不难发现民间资本正式获准进入电影发行市场,堪称一个“史无前例”的突破。而股份制发行公司的要求控股的国有资本,可以是发行公司、制片公司,甚至有实力的电影院也可以用国有资产入股。
新方案还多次突出了新组建的发行公司,将不会允许“一股独大”。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上海电影集团、广州和四川以及湖北等电影公司,都可以按市场规则与中影发行公司竞争。当然也不能排除中影同样参股这家公司的可能性,最后形成的格局,预计会相当“有趣”。
少了许多行政权力和垄断收益的中影,也在悄悄循着市场轨道变革。除了加快成立自己的电影投资公司外,中影还紧锣密鼓地筹划建设自己的影院和院线。
打“ 院线牌”挤压区域分割
院线一词,第一次作为官方用语,出现在2000年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减少发行层次,增加发行渠道。要充分利用现有发行放映资源,建立区域性院线和跨省院线”,“逐步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
与这样原则性十足的语言相比,这次改革多了些“逼宫”的味道。广电总局几乎是第一次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凡是2002年6月前没有组建院线的省份或地区,将被停止进口大片的供应。而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已有院线试点的地区,今年10月前必须组建两条院线,否则也可能面临无进口大片可放的局面。
当年中影和全国几百家大型电影院签约,组建中华院线,曾赚取了不少眼球。但中华院线,其实有名无实。
目前中国市场所谓的院线,90以上属松散型,签约影院和本省的一两家发行公司中的一家签约三年,此时期只放映该公司发行的片子。严格意义上的院线,应该是以资产为纽带、拥有产权的发行放映联合体,广电总局下一步的严格要求正是冲这一点来的。
但在与峨嵋电影公司一道称雄四川的西南影业等众多地方电影公司眼中,广电总局的新计划,更多还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西南影业董事长张北川透露,公司目前已有自己拥有产权或经营权的签约影院20多家。
湖北省两院线之一的银兴院线,隶属湖北省电影公司,其下属影院除国有资本控股外,不乏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以及私人入股的例子。公司总经理何国华对产权影院格外重视:“自己控股的影院当然好了。我们现在有10家电影院31块荧幕,产权影院和签约影院的票房收入,各占一半。产权影院的增多、民间资本的进入,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湖北另一家院线——武汉市电影公司,自去年下半年获得进口大片发行资格后,,势头颇猛,目前已拥有7、8家产权影院。
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深层改革势头,已经不可阻挡。“在美国,整个电影市场流程最关键的环节是制片和放映。至于发行环节,因为实行的是院线制,一个老板可以直接从片商或发行代理商那里拿到片子,并根据影片重要性马上安排放映,中间发行环节最大程度被精简。国内正好相反,中间发行环节最为庞大,并且‘旱涝保收’。”广电总局的官员,对国内电影业的弊端体会其实最深。
如果没有发行的双渠道或多渠道,即没有多条院线的建立,内地电影市场只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市场空间,一年只能容纳20--30部影片,其他100多部影片仅仅是陪衬。而拥有数条院线的香港市场,每年可发行四、五百部影片。这的确值得深思。
打破区域分割
与目前院线状况紧密相连的,是电影发行的区域分割。
目前进口大片由中影和各个省公司控制发行的状况,客观上使得地方影院的最优选择只有靠近进口大片,并将资源严格限制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峨嵋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康生认为,由于目前还没有跨省区的第二条发行渠道和院线,实际上是在消灭国产电影的市场。
广电总局的一份调查报告,也佐证了李的观点:国内市场一般进口大片放映期20天,每年10部要占去200天的档期,另外还有40部进口片,以2天放映期计算,又占去80天。要是考虑到中国入世后,每年进口10部大片提高到20部,在3年内达到50部,国产片的前景,则更令人担忧。
国内制片商想进入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同样面临无奈。广东电影公司副总经理赵军指出,因为各省、市两级发行公司只做大城市,县级发行公司实际上已经放弃市场开发:“他们宁可亏也不做,其它人又没资格做。”湖南省电影公司近年来收入构成的变化,更直接地说明了类似问题的严重性。按该省电影公司黄明辉总经理的说法,湖南省电影公司收入主要有三块,票房收入、物业和租赁等方面的收入,及各种其它实体收入,各占三分之一。而1993年前,各省电影公司几乎都靠发行为生,现在整个大片价值链中各省电影公司只能拿到10左右。
非改不可了!
此次电影改革工作会议预计出台的新方案,将对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实施具体的鼓励标准:如十几家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不同省份的影院,在票房收入不少于一定数额时,就可发起组建一条跨省院线。原先停留在口头的鼓励,实实在在地出来了,而省公司原有的垄断发行权则将被彻底打破;
另外,各省内和跨省院线,可以平等地同影片著作权人或发行权拥有者交易影片,而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院线购买的影片,除了单拷贝,其发行放映权仅仅是该院线的发行放映权,而不是该地区或其它院线的发行放映权。”毛羽用一种更加简洁的方式阐述这条改革措施。 影院“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各种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开始发言。
说到民间资本进入,广东的一位片商深有体会。他分析道,民营企业在经济承受能力上比较脆弱,假如民营企业投资的影片连续两部赔本,肯定要淡出影坛。也有国有制片厂从社会融资拍片,很多大型国企也尝试给制片厂投资,但最后大都颗粒无收。所以民间资本很少有投资电影成了气候的,这使得中国电影投资资金短缺,投资危机凸现。
现在,情况有了总体的变化。但获得了制度保障的电影产业投资者,下一个的目标,会在哪里?
赵国庆认为,民间资本看好的投资环节应该依次为制片、影院。他强调事实上这部分内容早已经向民间资本放开,只是以前缺少整体配套方案,冲不出省公司独占利益和区域分割的牢笼。而发行环节因为市场的放开和规范,利润率可能由现在的7-8下降至4-5,只有像足球俱乐部那样综合性的电影机构,才更有实力吸引各种资本。
谈及此次改革方案出台后的影响,不少业内人士并不看好短期市场。北京一位电影院经理直言:“起初市场混乱是必然的,但只要市场规范了,靠企业和价格说话,那么最终肯定对中国电影有大促进。”
“众多电影院在短时间内要各自组合成院线,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部分影院由此拿不到大片放映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原有既得利益者的障碍。”
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应该来自“上合下不合”的传统体制。这么多年来,各地管理电影工作的多是文化部门的官员。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听到不少第二院线对当地文化部门的质疑,比如上报地方影院改造计划,只报省公司所属影院等。“但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源配置,市场规则早晚要取代行政权力。”
从此次酝酿中的电影体制大变革看,企业利益毫无疑问被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组成大片发行公司还是建立院线,自由签约权一再被强调着。
“什么是希望,这就是希望。”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深知此次改革内情的峨嵋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国庆,在电话那端显得有些激动。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