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送来移动电话”
谜底的揭晓是在五年以后——1994年,那时的移动电话已经实实在在成为爱立信的核心产品。这个显赫地位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爱立信的移动电话生产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库姆拉、林雪平、Carlton-on-Trent(以前在英国Orbitel的工厂)、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的Indelec工厂、中国北京、爱沙尼亚的塔林、林奇堡以及圣保罗的工厂,每年可以生产出 数以百万计的爱立信移动电话。
这是怎么回事?
主要原因在于“GSM”。突然出现的GSM使移动电话变得“奇货可居”,销售需求问题不复存在:只要能生产出像样的移动电话,就能卖出去;只要注意成本,盈利不成问题;GSM像风暴一样席卷整个世界,向来嗅觉敏锐的爱立信作为最早的移动电话供应商之一,率先大批量供应袖珍型移动电话。“灰姑娘”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王子”……
然而,事情险些不是这样!移动电话几乎与“灰姑娘”的幸运失之交臂!1989年下半年,曼内斯曼赢得了德国D2许可权。作为一家钢铁制造商,曼内斯曼并不具备电信方面的任何经验,因此他们选择爱立信公司为其提供GSM的基础设施。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当GSM MoU组织在1991—1992年开始推出GSM时,爱立信的基础设施已经安装完毕并按时开始运行。然而,曼内斯曼忽略了一个极其微小又非常致命的细节,那就是在当时的市场上并没有GSM移动电话。
一向以“强硬、铁腕”而著称的曼内斯曼总裁乔治·施密特,现在却成了一个绝望的人。他再次求助于爱立信,并与隆德的管理部门进行了长达几个月匆忙、狂乱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爱立信向曼内斯曼提供3万部“奥利维亚”移动电话,并于1992年底前交货,前者为此进行了“全军总动员”。
3万部移动电话就要“兴师动众”,这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可笑,但对于1992年的库姆拉工厂来说,3万部手机的生产任务的确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当然,经历了无数考验的爱立信公司最终实践了“永不后退”的承诺,乔治·施密特也得到了他的移动电话,曼内斯曼因此成为成功的移动电话业务运营商。从这个角度讲,移动电话在爱立信产品中的核心地位也许要归功于乔治·施密特坚定不移的信心。
绝不放弃手机市场
2001年4月1日对于爱立信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因为从这一天起,爱立信公司把手机业务的制造部分转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很多人对此表示出:惊奇、不解和猜测。而笔者认为这正是爱立信抓住机遇,再次引领业界潮流的一个创举。
大家都知道,外包生产早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生产组织方式:我们吃的“肯德基”、“麦当劳”并非出自美国人之手;穿的“路易威登”绝对不是法国人缝制;对于IT界来讲,外包的生产方式几乎覆盖所有领域,中国苏州、芜湖就因聚集众多国外品牌生产基地而闻名。
随着“模块化体系”日益成熟,手机生产、制造成为“简单的批处理”工作,这使得制造外包成为可能,也非常必要。进一步讲,手机生产的价值链大致包括:研发、设计、生产、供应、营销以及售后服务。在这六个环节中,爱立信首开先河,把生产、供应这两个环节外包给专业公司,而自己则专注于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不仅借此获得规模生产效益以节约成本,同时确保了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这不仅符合制造业盛行的两头大中间小的“杠铃”策略,同时也给业界同行带来全新的经营思路。
《华尔街日报》也分析说,对于飞速发展的移动通讯行业,巨头们为了努力保住自己的核心优势,并主动进行战略取舍,这方面爱立信表现得非常成熟。另一方面,即使是不断扩张的跨国企业,也必须坚持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原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则。从长远看,爱立信依然是欧洲最有潜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