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电信与广电 > WTO冲击中国IT业专题 > 正文
爱立信、诺基亚和思科中国高层谈入世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1月28日 14:10 通信信息报

  文/林敏

  编者按 长期以来,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始终在关注中国入世,那就是国外通信制造商。如今,中国正式加入WTO,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国外制造商会有更多的机会吗?国外制造商业务将向哪些方面拓展?外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是否会变小?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我国通信业竞争与发展又将怎样演变?近日,本报记者就这些
热点话题采访了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迈,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持金,思科系统网络技术公司全球副总裁、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公司总裁杜家滨。请他们谈谈对中国入世的看法。

  入世赋予国外制造商更多机会

  记者:中国的入世,让想来华发展的外国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对未来有了一个更明确的预期。入世后的中国给予外企直接进出口权,可降低其商业运营成本,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您认为国外制造商会有更多的机会吗?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商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请问贵公司的业务将向哪些方面拓展?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迈:中国成功地加入WTO,意味着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位置将更加重要。中国是爱立信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中国早已成为爱立信全球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基于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爱立信在北京宣布了2001年至2005年爱立信公司在中国的五年发展计划。此计划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高科技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出口以及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爱立信正在执行及逐步落实“五年计划”(2001—2005)的目标,具体如下:一、将爱立信及其全球供应链在中国投入的高科技投资从截至到2000年10月的24亿美元提升到51亿美元;二、将爱立信及其全球供应链在中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从现有的29?000人增加到58?000人;三、将爱立信中国公司及其全球供应链中国供应中枢出口到爱立信其他市场的年度出口额增加3倍,即从2000年的14.9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四、把在中国的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额从目前的2.9亿美元增加到5.72亿美元以上。

  今后,爱立信在全球的直接大宗投资将集中在基础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应用及与用户一起开发网络解决方案等方面。在生产方面,将保持高水平的产品集成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生产能力。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持金: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必将对中国本身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移动通信行业作为新世纪的领导行业,也将与中国经济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在中国获得飞速发展。诺基亚作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姣姣者,在中国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不仅对于中国来说如此,对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也是如此。诺基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充分验证了这种机遇和挑战的存在,并会随着中国的入世呈现新的态势。

  思科系统网络技术公司全球副总裁、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公司总裁杜家滨:中国入世,对于开放的中国和迈向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来说,是一件既激动人心又意义深远的大事。加入WTO,全面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是中国领导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做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业界同行和记者朋友与我讨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加入WTO后,信息产业会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包括更好地融入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体系;更好地吸引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更广泛的市场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思科从7年前进入中国市场,致力于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产品和应用带到中国,帮助中国推动信息化建设。7年来,思科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型骨干网络的建设。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向政府和大型企业移植“网络就绪”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持续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开发、客户服务、支持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目前,中国已成为思科在全球的五大市场之一。

  入世后外企将扩大在华投资

  记者:最近阿尔卡特收购了上海贝尔,对此您有何看法?这样的举动是否在WTO后会更多地出现?摩托罗拉最近作出五年内对中国投资100亿美元的大胆决定,有媒体认为摩托罗拉此举是“疯了”,而最近又有爱立信大规模增加投资的报道。您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投入是否是真的“疯了”?贵公司是否也将着手采取类似的投资举措?扩大在中国的投资究竟有何好处?

  杨迈:加入WTO后?中国将更加融入全球经济,中国市场将引入更多的国际企业,同时中国的本地企业亦将走出国门。爱立信是全球率先提出和推广产业供应链的国际公司。中国已经成为爱立信全球供应链中的供应中枢,为爱立信全球的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爱立信在成功地将多家国际供应商带入中国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中国本地供应商,将中国本地企业纳入到爱立信全球供应链中。爱立信(中国)的中枢作用不仅带来了国外供应商投资并增加本地采购和出口,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直接参与生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的机会,这必然会推动和促进中国本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刘持金:诺基亚支持自由贸易,它是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中国入世将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跨国企业和中国本身都会从中获得巨大发展。

  以全球化思维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创新,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获取或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诺基亚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中国纳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其优势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商品、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通也会最终导致优势的平均化。对人才的需求会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大量企业的进入和生产使得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和利润趋于平缓。在这种情况下,经营模式的创新、潜在优势的挖掘和成本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诺基亚为此已经采取了战略举动,于2000年5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建星网(国际)工业园,以北京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吸收数十家供货商落户工业园,有外商独资企业,有中外合资企业,也有本地企业。所有在这一诺基亚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都将获得巨大的收益。外资企业会因极具竞争力的本地原材料和劳动力而大幅降低成本,本地企业会因严格统一的国际标准运作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价值链上所有环节都紧密配合,力争达到天衣无缝,最终实现“零库存”。诺基亚这种崭新的投资方式和运作模式,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供货企业的积极配合。现在,北京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并开始投入使用。该工厂已是诺基亚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整个星网(国际)工业园投资总额达一百亿元人民币,将创造上万个就业机会。

  国外制造商期待“双赢”

  记者:国外制造商在中国办事遇到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您认为进入WTO后这一局面是否会有所改善?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是否会变小?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杨迈: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爱立信在全球发展战略上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将中国的生产、人才等优势纳入全球生产开发规划,策划更大地利用这些优势提高爱立信在全球的竞争能力。我们在中国研发及生产方面的运作促进了许多本地企业及科研机构的高速发展。我们预见,作为爱立信全球采购链和研发的一部分,这些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生产和出口将会继续提高。

  中国现在是爱立信全球供应链中的四大供应中枢之一,为爱立信全球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截至2000年底,爱立信在中国引入的多家国际供应商在中国的投资已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爱立信还将大量中国本地的供应商纳入到爱立信全球的供应链中去。爱立信(中国)的中枢作用不仅带来了国外供应商投资并增加本地采购,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直接参与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出口、走向国际市场的机会,必然推动和促进中国本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这不仅表明爱立信本地化进程已全面提速,而且意味着爱立信与本地企业“双赢”格局的形成。

  刘持金:对于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来说,建立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管理、市场、人才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是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机遇、应付入世带来的挑战的最佳选择。

  诺基亚认为,全球化是双向和多向的融合,而不是单向的输入。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充分尊重当地文化,紧密依靠合作伙伴,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诺基亚在中国已建立了七家合资企业,和一家全球性的研究开发机构,员工超过55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许多优秀的本地人才已进入高层管理。诺基亚在中国去年出口达15亿美元,成为同行业中最大的外资出口企业。此外,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是任何跨国企业都不能忽视的,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证明了跨国企业在中国扎根,长期发展趋势。中国入世后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但只要人们回顾中国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契而不舍地进行入世谈判,就会坚定对中国深化改革的信心。

  中国在劳动力性能价格比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备方面的优势,已使它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过去十几年,外资企业的涌入,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了大批本地人才。中国人良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大缩短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国本地企业正在迅速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入世后的全面开放和外资的进一步涌入,将加大这种趋势。中国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会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早在几年前,诺基亚就预见到这一趋势,制定了在中国本地化的发展战略,抓住了中国这一潜在巨大市场的发展机遇,同时化挑战为机遇,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北京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合资企业,现在这家企业不仅能够为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从系统到终端的全套产品,而且能将其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诺基亚的合作伙伴首信集团通过合资也迅速崛起,不仅能开发生产自已品牌的手机,而且其手机产品也开始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本地品牌。

  杜家滨:加入WTO后,中国的信息产业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因为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竞争与合作。特别是在基础电信和增值电信服务等领域,由于政策限制将逐步放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容量极为广阔,将成为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必争之地。当然,市场上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对任何厂商来讲绝对是好事情。有竞争,厂商才会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也才有更好的选择。

  入世促进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进入WTO后,中国信息产业会发展得更快吗?通信业竞争与发展将怎样演变?这种演变对国外通信制造商意味着什么?

  杨迈: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产业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将更加有利于爱立信利用其设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市场输出优质的产品,将更加有利于爱立信继续将在中国的生产、研发、人才等资源优势纳入公司的全球战略发展规划和实际发展中去。

  爱立信在中国的本地化是公司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爱立信从一个制造及市场营销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和科研为导向的大型企业,公司力争从研发、采购到制造成为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最具支持力的合作伙伴,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最优秀的成员。从研发、采购到制造,我们力争成为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最具支持力的合作伙伴;在教育、文化、体育、科学发展和福利事业等方面积极参与,做一个模范的"企业公民"。

  爱立信要做的是全面融入中国社会。这一切源自于爱立信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爱立信将与中国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刘持金:中国入世对处于调整时期的世界经济显得犹为重要,而中国通信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技术转变时期的移动通信行来犹为重要。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这两个问题,其叠加效应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经济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诺基亚认为,过去近十年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与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分不开的,特别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界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泡沫经济的诱惑,避免对市场作出不切实际的预测和承诺。同样,当市场出现调整时,也不能悲观失望,采取过激的行动影响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甚至影响行业的发展。诺基亚认为,在经历了过热与过冷的周期后,整个移动通信行业仍将按其应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由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向第三代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现在正处在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前夜。我们看到,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在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移动用户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而移动电话普及率仍远落后于欧美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这就意味着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通信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扮演经济助推器的角色。全球经济放缓也会影响到中国经济,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正在上升,保持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的增长有助于减少全球经济放缓的负面影响,尽快恢复全球经济的的增长。

  在变化的时代,在转型的时代,在过渡的时代,政府、企业、机构、消费者等各方面都应该表现出战略眼光、决断的勇气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深信,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移动通信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都会有新的前景。诺基亚将以其深得信赖的品牌,通过开创个性化的通信技术,让所有人塑造属于自己的移动世界。

  杜家滨:就信息产业而言,加入WTO不会使国内产业界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中国市场已经相当开放,主要跨国公司均已进入这个市场。在许多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国内的发展程度跟国外的差距已经拉得很近了。中国加入WTO后,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是中外厂商在这个市场的更好选择。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发表评论】【通讯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注册新浪VIP邮箱,赢取每日手机大奖!




新浪商城推荐
  数码录音笔专题
  • 三星数码录音笔
  • 三星USB接口录音笔
  • 13小时数码录音笔
  • 能照相数码录音笔
  • 最新USB数码录音笔
  • 16小时数码录音笔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或 010-82628888-348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