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专栏:网通的未来与中国电信改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1月05日 11:14 新浪科技 | ||
虽然倍受关注的中国电信分拆方案还没有最后出台,但是在10月中旬种种见诸报端和私下流传的版本中,有一点几乎已成定局:即网通将同中国电信部分省市的业务合并,组成新网通公司。 在并购交易的形态中,有一种叫“平等合并”(merge of equals)。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平等合并”结果往往都是不平等的。这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两家完全“平等”的公司。象网通和中国电信这样除了部分业务重合外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两家公司就更难“平等合并”了。所以即便我们不以“谁吃了谁”的视角来审视这项合并,我们至少会在“谁影响谁”、“谁同化谁”这个问题上有所疑虑。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于1999年6月成立的网通是一家新兴的电信企业,从股东结构到管理团队,从运营机制到企业文化都和中国传统的电信企业迥然不同。尽管同电信老大哥相比,网通在电信运营经验和电信资源上还有很多欠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网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或者说,网通代表了未来。 网通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可以直接采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建造自己的网络。它的高速宽带IP骨干网CNCnet采用的是新一代基于DWDM的开放密集波分复用承载技术,与中国电信采用的宽带技术相比其成本要低许多。据业内人士说,这种技术不仅可以节约50%的铺网投资,还可以降低近25%的运营成本。一旦信息产业部放开对IP电话的价格限制,网通的竞争优势将立刻凸现出来。如果说技术是生产力,网通在国内无疑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 网通的文化强调“信任、敬业、进取、热情、创造、变化”,它的高层团队中既有拥有多年国内电信经验的业内人士,也有一批在国际一流跨国公司中经受过锤炼的专业人士。可以说,在所有国有的电信企业中,网通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公司。相对于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电信,网通的文化具有着毋庸置疑的先进性。 正是由于网通“海里出生、海里长大”,它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支配的。虽然运营历史并不长,但是它明确的市场取向已经使得它在一些方面对原有的电信运营商形成了直接的威胁,加剧了电信行业的竞争(特别是在IP电话方面),而在这一波又一波的竞争中最终受益的正是广大的消费者。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列举网通的“三个代表”,第一不是为了给网通做宣传,第二也不是对今天的网通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希望网通在合并之后淹没在中国电信的汪洋大海里,不希望中国的电信改革翻了几个花哨的跟头之后变相退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事实上,无论未来新网通的高层人事如何定夺,以今天网通的规模和实力,要想不被淹没都是非常困难的。电信那么多年的历史,那么多盘根错节的关系,那么大的运营机器,决非网通那一班电信新锐能够轻而易举地撼动的。如果没有高层的坚决的呵护和支持,网通将很难在新网通中继续保持自己高度市场化、高度国际化的清新面孔。 在电信与网通的和并中,是电信以大吃小还是网通以小带大,不仅仅关系到未来在新网通中的权力分配,也直接映射出中国电信业面对WTO的应对姿态。要想在全球电信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电信运营商,仅仅寄希望于政府保护和政策壁垒是没有可能的。唯一的路径是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运营机制,包括决策过程、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结构、奖励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加强服务,在残酷的竞争中成长壮大。 美林公司今年8月出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电信运营上的价值评估方法应该向市盈率回归。美林认为最好的价值评估标尺是2002年到2005年的预计市盈率,而不是最近几年颇为流行的EBITDA倍数或用户均值。这里的讯息实际上是随着新一代电信运营商成熟起来,没有人能再打着“新兴电信企业”的幌子而享有忽视利润的特权。企业的税后利润(即净收入)将成为资本市场衡量电信企业价值的最主要的参照。 对于新网通来说,相对于今天的网通,它毫无疑问将是一个更具规模的企业。但它能否成为一个更具盈利性的企业,在一段时间里将是一个牵动中国整个电信业目光的巨大的问号。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电信的资源与网通的机制和文化之间,从长远来讲后者比前者对新网通未来的盈利能力更有决定作用。资源是可以通过资本投入和兼并收购获取的,而机制和文化则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这种“根儿”上的东西是很难指望在一夜之间突然获得或者发生异变的。 因此,能否把中国电信的产业资源与其原有的不适应WTO之后国际竞争的企业文化相剥离,能否让网通的先进的文化感染和影响中国电信不那么先进的那部分文化,将是新网通能否成功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心未来新网通的人事变化不是因为我们对谁上谁下有特别的兴趣,而是因为我们关心新网通以及整个中国电信业的未来,希望看到它们在二十一世纪全球电信竞争中拥有一个进取健康的姿态并进而奠定自己应有的位置。(本文发表在《财经》11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