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起手机的第一天起,国内的用户就在企盼着单向收费。但这个“铁盖子”始终捂得紧紧的,时不时的风吹草动,到头来都变成了揠旗息鼓。但眼下要捂住这个“盖子”已经越来越难了。尤其是进入热辣辣的8月,全国各地相继刮起了一股单向收费之风。
挡也挡不住
山东的移动通信资费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8月初,山东省通信管理局还在忙于处理东营市的“违规”经营行为,临沂市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单向收费,接着,淄博市又燃起滚滚硝烟,移动、联通纷纷以“优惠”的名义,实行本地网的网内通话单向收费。
其他地区明里暗里的单向收费也是风起云涌。四川绵阳移动为了打压联通的“小动作”,索性决定:联通的用户“跳网”加入移动,可享受网内被叫免费,与其他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被叫,也仅收0·10元/分钟。而天津移动、联通则心照不宣地卖起了“优惠卡”,联通用户在本地接听电话全部免费,移动则当仁不让地让给用户每月2008分钟的本地通话被叫免费。
“走火”势出必然
移动电话资费属于基础电信业务资费,一直由政府统一定价,只有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产业部才有权作出调整。但是,各地的移动通信市场何以三番五次冲破禁令?答案只有一个:竞争。联通作为移动通信市场的后入者,尽管市场占有率去年已达22%,但离普遍认为较理想的30%仍有距离,这两年来明显加强了对一些移动力量薄弱地区的进攻。事实上,联通已放弃固定市话而全力进攻移动通信和数据业务,10月即将开通的CDMA更是移动的“心腹之患”,作为防守者的中国移动对于单向收费比以往表现得更为积极。
在一些地区,还有第三股力量的加入,即中国电信的“小灵通”。这种移动市话虽然只是无法漫游的“准移动”,但话费低廉,而且实行单向收费,对不常出远门的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有战争,就难保不会情急“走火”,变相单向收费于是呈燎原之势。一些地方资费大战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于单向收费。继今年上半年大打价格战后,连日来哈尔滨市的移动和联通自定“套餐”,话费已接近市话费。而陕西省宝鸡市,移动和联通的月租分别降至6元和5元,话费全部半价。
广州深圳难起烽烟
外地价格战不免让广东人眼热,这样的“美事”会在广东发生吗?
广东并非无此先例。从去年底开始,顺德、梅州等地的移动通信市场大战也曾经风风火火,变相的单向收费也盛行了一段时间,其中尤以梅州兴宁最为突出(本版4月份曾予以报道)。不过,这把“火”还没烧旺,即被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扑灭。
据悉,省通信管理局已对移动通信“约法三章”,禁止单向收费、话费包月、免月租等违规行为。广东移动、联通均表示会遵守这一禁令。
但即使在广州,范围有限的单向收费也已经冒头。中国移动为了鼓励神州行用户转签约用户,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包括每月赠送50分钟的被叫话费,直至今年年底。另外,各种幅度不大的资费优惠也是常年不断,如从今年4月开始,广州移动推出的VPMN服务,对申办此业务集团用户(须30人以上),用户间的网内通话费8折。
昨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国家政策松动前广州、深圳消费水平高,用户量庞大,还有比较好的增长性,打价格战必然两败俱伤,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也不容易。可以说,广州、深圳是移动资费的“最后防线”,爆发大规模资费大战可能性不大。
拖延不是办法
移动通信价格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从移动、联通两家上市公司的利润收益看(仅移动去年的利润就高达400多亿元),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单向收费等降低资费的措施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分析人士认为,所谓的计费系统修改这一技术因素根本不是理由;在中国移动从电信中分拆出来之前,国家对单向收费比较谨慎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联通在计费上“吃亏”,扼杀了悉心培养的市场竞争者。而现在,则是出于稳定两大移动通信公司股价的考虑。
单向收费一旦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两大运营商的收益大幅下降,业内估计约30%。去年11月,市场上风传国家已批准单向收费方案,结果联通和移动在海外的股价应声暴跌,最后还是通过行业管理者出面“辟谣”来“救市”。有消息称,这一事件使国家有关部门变得犹豫。8月份移动公布了今年的中报业绩,尽管上半年净所得达到138亿元,同比上扬58·4%,但股价反而大幅下挫。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海外对移动的“用户平均价值”下降比较敏感,但不排除近期单向收费传闻火上浇油的影响。
是继续封杀此起彼伏的单向收费以挽救移动和联通的股价,还是顺水推舟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发展,这样的抉择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化解,除了拖延。(本报记者巫伟)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