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收购数码技术公司 力图转型走出困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8日 11:33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朱国秋 小买卖预示大转变 多少年来,胶卷几乎就是柯达的代名词,也是柯达赖以生存的“摇钱树”。然而,随着不需要胶卷的数码技术异军突起,这艘风光了一个世纪的“业界航母”,感到了巨大的市
柯达总裁邓凯达最近承认:“数码影像日渐普及、美国经济状况持续低迷以及旅游业的萧条,给传统胶卷和冲印业务造成了很大挑战。”他披露,柯达今年第二季度销售总收入为33.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利润仅为1.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锐减60%。 为了弥补自己在数码领域的不足,柯达近日宣布将斥资3050万美元,收购位于好莱坞的激光太平洋媒体公司。柯达希望这家在数码图像处理领域独领风骚的公司,能为其进军影像产品前加工市场搭建一个稳固的平台。 这次收购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华尔街分析家纷纷指出,虽然对于去年销售额达到128亿美元的柯达来说,此次的并购只是一笔“小买卖”,但在柯达目前传统影像业务日趋惨淡的困境下,收购数码技术领先的小公司,预示柯达将在公司发展战略上发生重大的转变。 数码影像的先驱逐渐落后 事实上,柯达公司还曾经是数码影像的先驱。1991年,柯达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10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好莱坞进行数码技术的风险投资,并在洛杉矶设有数码影像处理的相关企业。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日本的佳能、索尼凭借迅速的反应和技术优势后来居上,把柯达抛在了后面。近年来,全球数码影像产品的销售额已经翻了几番,但在柯达的总收入中,传统影像产品和加工仍占据着主要地位。柯达在数码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其在传统影像领域的“龙头老大”地位无法相提并论。 公平地说,面对数码影像领域的竞争,柯达主观上并没有刻意排斥或拒绝变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发现,相对而言,数码影像行业的发展门槛较低,只要掌握相关技术,即使资金实力略逊的小公司也能生产数码相机,更别提本来就有相当资金、技术实力的日本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柯达既要保住在传统影像行业的垄断地位,又要在数码领域和众多竞争对手抗衡,无疑会感到“船大难掉头”。目前,柯达的数码相机虽然在美国本土仍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和其竞争对手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而在欧洲和亚洲,柯达数码相机的销量已落在了一些日本品牌的后面。 收购有望帮助柯达转型 不过,柯达在过去几年里仍在数码领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曾经在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试图以后期处理的收入,抵消传统影像业务方面的损失。但从实际情况看,美国在线、微软、富士和索尼等竞争对手目前也已经在这方面和柯达分庭抗礼。 此次被收购的激光太平洋媒体公司在好莱坞有着很高的威望,曾获得过许多影像技术处理方面的奖项。这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有实力提供影像产品(电视、电影、家用录像带)的前加工服务,包括胶片处理、电影编辑、色彩校正和声效加工等。柯达目前在好莱坞娱乐业的业务量每年达11亿美元,处于业界领先地位。在并购激光太平洋媒体公司之后,柯达希望进一步扩大这种优势。 激光太平洋媒体公司的创办人科恩表示,柯达与好莱坞有着悠久的合作关系,几乎所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都是采用柯达胶片拍摄的,而激光太平洋媒体公司本身就是扎根在好莱坞的影像处理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相信新公司今后在柯达的品牌下,一定能进一步拓展娱乐业的市场份额,帮助柯达成功转型。 光靠节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人们注意到,就在并购的前几天,柯达再次宣布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公司称,由于传统影像部门的业绩日趋下滑,因此近期内准备在年初裁员2200人的基础上,再次裁减6000名员工,被裁人员将主要集中在美国总部的传统影像部门,人数占全球员工总数的9%。柯达希望通过裁员,为下一个财政年度节约3亿美元左右的开支。 但柯达公司也明白,光靠节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关键还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数码领域有所建树。据美国媒体披露,今年美国数码相机的销量,已首次超过了传统相机,传统相机在2000年创出的销售高点已经成为历史“绝唱”。对于主营传统影像业的柯达来说,老大还是老大,但今后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了。 华尔街分析人士指出,柯达财务状况的恶化,虽与胶卷以及冲印业务的下降有关,其中不乏战争、非典、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造成旅游人数减少的因素,但从更深一层看,柯达本身没能对数码影像业造成的冲击“未雨绸缪”,丧失了拓展这一领域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公司难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最近的裁员和并购,证明柯达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这家当惯了老大的巨人公司能否成功转型,仍是一个未知数。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