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革命:电子政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 16:28 新浪科技 | ||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葛伟民博士 去年的事了,乔阳总编辑几次要我写关于电子政府的文章。我是一拖再拖。说实话,我看到命题作文还是有点怕。文章最好写是“思如泉涌、水到渠成”。如果有些话想说又不想说,写起来就疙疙瘩瘩,不好受。 前些天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开会讨论关于电子政府的问题。我没有参加,准备了一个发言提纲,也没时间发表,就在这儿将提纲化为文章吧。 一、电子政府是“骗局”还是时代发展趋势? 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这一点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吧?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与美国的网络新政很有关系。与美国的网络新政相伴随的是美国近10的经济持续增长。 不管人们怎么评论美国的“新经济”,至少美国商业部连续发表的几个长篇报告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与IT产业的发展及网络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来说,传统上有一个“生产可能性曲线”理论,大意是: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你要多生产某些商品,就必须放弃生产另一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也同样,你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出让另一些东西。可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包括软件生产能力,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多复制一些软件,不会影响到生产其他产品的能力。出让软件的使用权,不仅不会失去什么,而且还会产生“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效应”及“锁定”等等,增强其软件霸主地位。过去得到钱,是因为你放弃了一些东西;现在得到钱,是因为你坚持不肯放弃一些东西——知识产权。因此,计算机和网络越是普及,美国越是有利可图。而市场的扩展,需要“连哄带骗”加引导。 而且,好像这个持续增长的时段与那个长得像个大男孩的克林顿的执政时期也是相符合的。根据收集到的许多“证据”,我们相信,克林顿的网络新政政策是有延续性的。 我们还记得,2001年3月12日受高科技公司盈利预警的刺激,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破了2000点大关,这是持续27个月以来的第一次。这一以高科技类股为中心的指数比2000年3月10日达到峰值时的5048.62点下挫了62%。2001年4月4日纳斯达克指数创下了新的最低点:1638.80点,比峰值下挫了67.54%。此后的最新低点出现在2001年的9月,这与“9.11事件”有关。这段“倒霉的时间”,是小布什执政的时期。所以,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延续了克林顿的网络新政政策。因此,也不能判断,由联合国倡导的“电子政府”和将2002年定为“电子政府年”,是否是美国继续在“蒙骗”我们。 说了这么多,我的立场是什么呢?我绝不是反对搞电子政府。相反,我认为:关于电子政府,是必须搞的,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的。这个时代将来的趋势就是:你不用计算机和网络,你差不多就会与世隔绝或难以生存。现在,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等行业就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所以,问题只在于怎么搞,是早一点全面推开?还是晚一点全面推开。 二、“上当受骗”也是必然的 有人担心,搞电子政府,各地一哄而上,引进大量设备,很可能造成形式主义泛滥,装门面、摆模样,最后的结果是设备闲置,资金大量浪费。 确实,从过去几年国家信息中心系统的建设看,可以说当时各地各级政府都花了很大的力气配备专业人才,最后也没有能够做到每期日元贷款购置的设备都得到充分利用。而那时实际上只是“小部分的信息化”。现在政府部门要“全面铺开信息化摊子”,可以预见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设备闲置或利用不充分,再一次支付巨额“学费”,这是体制决定的。 因为:我们从来就是重硬件、轻软件和人才的使用。不少单位都不能将有真才实学的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上海市政府办公厅2000年年底有文件规定,大型企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到现在为止,有多少单位建立了?即使建立了,信息主管是有真才能,还是挂名的?很值得疑问。国家多少投资,都变成闲置资产,而IT设备在摩尔定律和贝尔定律的作用下快速贬值,几乎是一年就要贬值40%,有多少人在关心?设备利用不足,其结果就是严重的浪费。 仅仅从目前的政府采购方面来说,大量采购的是P4级别的电脑。本来么,按照目前的使用要求来说,大部分人根本用不了这么高档的机器。何况P4也未必比PⅢ合用。例如据PCWorld杂志测试,装备PIII-M1.2GHz的戴尔Inspiron 8100笔记本在PC WorldBench 4性能测试中得101分,高于另一台P4-M 1.7GHz Inspiron 8200笔记本的98分。在Photoshop和AutoCAD测试中,也都是PIII-M略占优势。由于目前大部分软件是为PⅢ优化的。因此,如果主要用于运行办公系统软件,相同或接近的CPU频率,PⅢ的性能远远超出P4。但是,赶时髦、攀档次是普遍的现象。将来P5、P6上市,我们的采购照样也不会拉下。 同时,由于政府采购部门缺乏真正的采购专家和咨询专家,缺乏懂得各类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性能和价格走势的人,往往就造成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不经济,由此造成很大的浪费。并且,由于摩尔定律的关系,目前“钱与‘粮票’配套”定死的方法,也使得一些单位买进过于高档的设备。例如,每年的采购预算报告在11月份要上报。这样,2000年11月上报,2001年初批下的1.1万元1台配备17寸平面CRT显示器的P4计算机,到2001年年中可能0.7万元就能买到,如果年中采购一半,到年底,1.5万元(加上节余)差不多就可以买2.5台P4电脑,但按规定只能买1台!节余的钱不准买打印机等外设。这就“逼迫”大家去采购远远超出使用需求的高档计算机。再如,你要投影机,他批给你投影仪,你又不能不买(不买白不买),买了以后基本就等于没用。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前一段时间,IT领域包括网络领域,将人才的价码炒得很高,这在客观上也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造成不利。我们是否能够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一些特殊的政策?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决。所以,一方面是得到人才很不容易;另一方面是有了人才也不会好好使用。这就使得我们很可能在搞电子政务方面“做模样、报政绩”而不讲究实效。买进几千万元的设备放在那里,用也是在用,但利用不足,这些都没有人会负责,让它慢慢无形损耗、慢慢烂掉,追究不到谁的责任。但是,谁要想在制度上做一点变动,恐怕就很难。 我曾多次在各种场合的讲课中提到,信息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是情报力,因为现在我们面对的往往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所谓情报力,就是能够抓住关键的一、两条信息并准确预见未来的能力。有些事情,全面分析太累人,罗罗嗦嗦也未必得出正确的结论。例举那么一、两道难过的坎,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三、办公效率提高勿庸置疑 我们看到了许多问题,但还是不得不往前走——被世界的潮流拖着走。我们看到许多问题,如果能够去解决,这是值得庆幸的。甚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新的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所以,不要怕将问题摆上桌面。掩盖问题,或者看到问题不去解决,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有人怀疑,搞电子政府是否值得?是否能够产生效益?效益又如何计算?在现在这个时代,不用计算机和网络办公,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能持久的。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实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必然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究竟会产生多少效益?这是领导很关心的问题。这方面,有些可以测算,而且不难举出很多例子;有些不可能测算。还有些则可以将测算方法做得花巧一些来骗人。 为什么我要说有些不可能测算?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你去问每一个人,尤其是象我们这样专门写文章的,买了计算机以后,工作效率提高了多少?我们只能说肯定提高了,甚至提高了很多,但要量化到精确,肯定是胡说。每一个人是一个小小的胡说,合在一起有可能接近真实,也有可能形成一个更大的胡说。再如,那些证券交易公司,前年买了不少计算机,2000年到2001年6月份,股市一直在涨,证券公司效益好,你就说成是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那些证券交易公司买了更多的计算机,可是,股市是熊市,证券公司效益不好,你怎么判断信息化的效益?过去,我们就是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要说一件事情好,什么好的都记在它的账上;要说一件事情不好,什么坏的也都计算在它的头上。其实,已经看清了目标,再去评估达到目标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问题不是应当不应当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才更好。 四、“老生常谈”仍然是必需的 其实,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差不多20年前就已经遇到了。 周宏仁先生一直强调,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这是很正确的。信息化不是买了设备、铺设了网络、叫人家帮你建设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就算完成了。在这些基本条件有了之后,只是有了一个基础,更大的问题是应用,而且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应用”。软投入比硬投入更重要! 从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言,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有相近的地方。那就是:管理信息系统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即,在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基础之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因此,在信息化之前,管理系统的框架和系统内部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按照正确的做法,在“信息化”之前,管理系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理清内部关系,并使之处于一种长久稳定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机构的内部组织在未来几年中会有频繁的变动,就很不适宜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我在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卷的时候,经常会出这样一个选择题: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以后,最难调整的是:⑴计算机硬件系统;⑵网络线路系统;⑶已经应用了多年的管理信息软件系统。准确的答案应当是⑶。因为,搞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集成和平台建设,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根据职能部门的组织情况和分布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内容设计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会因为职能部门的改组而变得不合实用。如果要调整,有时其代价比重建还要高。编过软件的人都知道,与其修改别人写的软件系统,搞清里面“乱七八糟”的逻辑关系,往往还不如自己重新写一个,可以更少费一些精神。而多年使用积累的子系统数据库,是一种带有“锁定”意义的财富。一旦组织结构发生变动,改造和转移的成本就非常之高。而在硬件方面,不论是计算机还是网络系统,尽管调整起来也有很大代价,尤其是网络重新布线,原有的网络线路全部报废。但是,至少“切换”是很快的。而软件系统的调整就要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进行。 五、最看好的是“民主化”进程 电子政府的实现为政务公开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有利于人民大众参政议政,使政府与人民大众更为贴近。 例如www.shanghai.gov.cn“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有“公众监督”栏目,接受各类投诉。还有“市长之窗”栏目,市长之窗介绍了各位市长的分工并开设了各位市长的信箱,接受市民和全世界的来信和建议。 我试了一下,6月12日下午发出的信,给陈良宇市长的。13日上午收到了回信:不管这封回信的质量如何,至少没有石沉大海啊。 本文原载与《网络与信息》杂志2002年第七期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