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经营与管理 > 正文

调查:比尔-盖茨完全符合人们对社会精英的期望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8日 09:20 北京青年报

  李佳 纪秋发

  调查显示:

  比尔·盖茨完全符合人们对社会精英的期望———八成公众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

  公众从他身上看到一个成功富豪的崇高形象———既富裕又不乏同情心、靠勤奋加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或钻法律的空子

  2003年2月27日,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比尔·盖茨第8次来到中国。虽然访问时间仅有两天,但他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丝毫不亚于他在世界其他地方受到的热烈欢迎,并再次将公众和媒体的眼光紧紧吸引住。

  作为财富和天才的象征,盖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似乎只有英雄可以媲美。在中国公众的眼中,他的代名词还包括“美梦成真”、“白手起家”、“绝顶聪明”等颇多解释,这与国人传统思想中经过几代人勤俭持家而致富的观念截然不同。而在近两年同样引起国人狂热追随和崇拜的老外,恐怕只有霍金和纳什了。盖茨的令人瞩目是因为他仅仅依靠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几项技术,在短短几年间成为拥有407亿美元的全球首富;霍金和纳什的声名同样是因为天才的头脑并为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盖茨的成功给了无数拥有梦想和智慧的青年人对未来和财富的无限憧憬。这个当初没有什么背景和资金的穷小子,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当年甚至大学尚未毕业,也同样能成为世界顶尖的大富翁,我们为什么不行?而霍金和纳什的成就也将人们钦佩的目光引向那些多少年来安于科研、埋头实验的科学家们———他们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但他们依靠过人的头脑和才华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他们同样是值得人们崇拜的偶像。更与众不同的是,霍金和纳什都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而取得伟大的成就———前者只有大脑能够正常活动,后者曾经身陷精神分裂症30年。

  这两个具有传奇经历的人物最终均是依靠自身努力和顽强的与命运抗挣的精神取得一般人不可望其项背的成绩,他们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论是如神话般崛起的科技新富,还是为人类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当他们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的同时,很多中国公众也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财富英雄或科学巨匠?中国没有出现这些神奇人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传统思维面临信息化的社会是否应该来一番大改变?我们是否应创造出一种更为宽松而和谐的社会环境,容许拥有梦想和才华的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创业和生活?

  为此,本报与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舆论研究部推出了这项关于科技英雄与科学家的专项调查活动,以期了解公众对他们的一些看法。

  -94.1%的人知道盖茨是全球首富

  调查表明,92.6%的被访者知道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这个人的大名。在这些知道比尔·盖茨这个人的被访者中,提及最多的是他所拥有的财富,94.1%的人提到“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这一项;92.6%的被访者知道他是微软公司的董事长;87.2%的被访者提到“他在软件设计方面具有很高的天分”;还有86.7%和86.2%的人知道比尔·盖茨“靠白手起家创建微软公司”和“创办‘微软’时大学尚未毕业”;3/4的人提到比尔·盖茨的“致富经历带有传奇色彩”;61.7%的人知道他“为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亿美元”;60.6%的人认为他“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

  可以看出,比尔·盖茨不仅在中国拥有赫赫声名,而且中国公众对这位居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的了解十分全面。

  -逾九成公众认为对机会的把握是盖茨致富的主要原因

  比尔·盖茨白手起家,在短短几年内位居世界首富,目前拥有的财富在400亿美元以上,无疑创造了财富的传奇,也激起了无数人对科技致富的翩翩联想。

  那么,公众对比尔·盖茨神奇般的财富积累是怎样看待的呢?从个人角度来看,90.1%的被访者把他的致富归结为对市场机会的精确把握;84.7%的人认为他之所以致富是“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实现的”;78.3%的人认为他是“靠个人的天才头脑致富的”。

  从外在环境分析,不少人认为美国的自由经济制度和成熟的商业运作规则也是比尔·盖茨成功的重要因素:68.5%的人认为“美国的自由经济制度是他致富的重要的客观环境因素”;67.0%的人认为“美国成熟的商业运作规则是他致富的重要保障”。

  从运作手段方面看,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靠不断收购竞争对手的技术或公司”是盖茨取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手段;51.2%的人认为他是“靠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垄断致富的”。

  -“钦佩”是被访者对盖茨最主要的感情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已成为科技致富的英雄,他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和欢迎,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比尔·盖茨”热潮。就是在相距美国甚远且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中国,也不例外。

  那么,中国公众对比尔·盖茨到底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调查表明,“钦佩”和“崇拜”是国人对盖茨的主要感情。52.7%的人表示“钦佩”盖茨;51.2%的人“崇拜”他;48.8%的人认为比尔·盖茨是“自我激励”的榜样;42.9%的人坦诚“羡慕”他的成功与财富;甚至有11.3%的人对他怀有嫉妒的心情。

  -83.7%的被访者从盖茨身上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钦佩也好,嫉妒也罢,盖茨竟然引发了人们如此丰富的感情,我们从更深层次的内涵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或者说,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可以从这位全球首富的身上看到哪些积极向上的力量呢?

  83.7%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认为“比尔·盖茨的科技致富,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知识的巨大力量”;76.4%的人相信他“不是依靠投机取巧或钻法律政策的空子,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天才智慧走向成功的”;73.4%的人觉得“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后没有摆出一副大款的架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67.5%的人赞赏“比尔·盖茨成功后大力支持慈善事业,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富豪形象”;67.0%的人认为“比尔·盖茨的成功说明,一个公平竞争的、成熟的商业环境可以使普通人获得巨大成功”;65.0%的人认为“比尔·盖茨的纯真和孩子气的笑容让人感觉平易近人,展示了知识富豪的魅力”。无疑,比尔·盖茨完全符合人们对社会精英的期望,人们甚至在心中将他树立成为一个崇高的形象———既富裕又不乏同情心,靠勤奋加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或钻法律的空子。

  -逾一半公众认为我国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盖茨这样的科技巨富

  目前,中国一些高科技公司通过上市、融资,也造就了一批百万级、千万级的富翁,但与比尔·盖茨的成功还是无法相比的。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有可能出现像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巨富吗?

  调查表明,44.8%的被访者相信,这种事情是可能出现的;55.2%的人则认为不可能发生。

  在这些认为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像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巨富的被访者中,78.6%的人提到“中国目前还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和金融保障机制”这个原因;75.9%的人认为“我国相关的经济法规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科技致富缺乏有力的保障”;提到“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完善”和“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薄弱,通过科技致富的大环境不成熟”这两个原因的比例分别为74.1%和72.3%;另外,49.1%的人认为“中国目前更趋向于农业之国而非科技或工商业之国,缺乏造就盖茨这样科技巨富的社会大环境”。

  比尔·盖茨的成功固然与他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及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美国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及成熟的商业运作机制也是重要的客观环境因素。而这些客观因素在目前的中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霍金和纳什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分别为63.5%和18.2%

  与比尔·盖茨相比,公众对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著名科学家如霍金、纳什等人,了解要少的多。在调查中有63.5%的被访者知道科学家霍金,而知道纳什的被访者仅有18.2%。

  在知道科学家霍金的被访者中,88.4%的人对霍金“作为一名科学家,身残志坚,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天才的智慧”感到钦佩;85.3%的人知道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而全身肌肉萎缩,仅有大脑可以正常‘运行’、几个手指可以活动”;82.2%的被访者对霍金的印象为“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幽默风趣,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74.4%的人知道霍金“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此外,62.0%的被访者知道霍金“最重要的理论成就是与彭罗斯一起推断出黑洞理论,并获得1988年沃尔夫物理奖”;58.9%的人知道他“著有《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等著作”;31.8%的人知道“埃洛尔·莫雷斯导演的《时间简史》讲述了科学家霍金的一生”。

  在知道科学家纳什的被访者中,83.8%的人知道他“年纪轻轻就罹患精神分裂症,随后30年中沉溺于幻想,后又奇迹般从疯癫中苏醒”的传奇人生经历;81.1%的人知道科学家纳什“被认为是数学奇才,21岁便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78.4%的人知道他在1994年“因21岁时创建的‘可能出现互利的博弈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75.7%的人知道“根据他的一生经历拍摄的《美丽人生》电影获得奥斯卡大奖”。

  -公众认为“对待科学严谨和不急功近利”是霍金、纳什成功的主要原因

  与比尔·盖茨富可敌国的财富相比,科学家霍金、纳什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巨大的科学成就,同样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他们的成功的呢?

  在知道科学家霍金或纳什的被访者中,96.2%的人相信,他们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对待科学具有严谨的态度,不急功近利”;95.4%的人认为他们的成就是与国家的支持分不开的,“他们的国家为这些科学家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88.5%的人认为“他们身处的学术氛围宽松、自由,让他们可以塌下心来做学问”;87.0%的人相信“他们对所从事的专业充满热情”;84.0%的人相信“他们拥有天才的头脑和过人的智慧”;82.4%的人认为“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

  -逾3/4公众认为“国内条件不先进”是中国尚未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从来就不乏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卓越科学家。但迄今为止我国仍旧没有一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也没有出现过像霍金、纳什这样可以引起不同国家民众推崇和了解的科学家。这也让调查中76.4%的被访者感到颇为遗憾。

  那么在公众的眼里,究竟是哪些具体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76.8%的被访者认为,国内至今没有出现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巨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的科研条件不够先进”,这也是提及率最高的一个原因。61.6%的被访者认为“科研单位以每年能拿出多少学术论文等量化要求来评判科学家的水平和决定他们的职位,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是无法产生卓越的科学人才的”;60.1%的人认为“我国科学家们普遍的生活水平和待遇还改善得不够,他们无法真正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科研”;59.1%的人提到“国内的学术氛围太过浮躁,抄袭他人论文的情况屡见不鲜,让真正想做学问的人无法安心”;56.7%的人认为“我国科学家们所作出的贡献与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称,影响了科学家们科研的积极性”。仅有16.7%的人认为“我国本身就缺乏霍金、纳什那样的天才人物”。

  在多数被访者看来,我国没有出现霍金、纳什这样天才人物的原因,并非我国科研人才本身缺乏实力,而是缺乏一个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技环境。这种宽松的环境不仅指优越的生活条件或衣食无忧的物质环境,而是指一个容许他们可以潜心研究课题,不必为每年作出多少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而打扰的学术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人们普遍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认识,更需要社会决策者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调查技术报告

  -调查设计:赵维李佳纪秋发

  -调查执行: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舆论研究部

  -执行说明:2003年3月3日至5日,勺海市场研究公司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居民家庭中随机调查了203位对科技方面的发展及科学家事迹比较感兴趣的居民,了解他们对科技英雄与科学家成功的一些看法。这些被访者的年龄在20岁至6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例大约为1:1。


评论】【IT业界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任你邮印象30,30M大空间+彩信相册,免费试用!
  快感体验尽在天堂《冰镜湖》 特別邀请传奇玩家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奥斯卡 T508手机 首饰
 

  新浪精彩短信


新闻冲浪知天下事
赢MP3、彩屏手机

缤纷天地无限下载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Twins ] 风筝与风
[光 良] 握你的手
[许慧欣] 特别来宾
[和 弦] 给我感觉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产业资讯诚招代理!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全电动注射机
卖:安康年金保险
企业推荐
 上海越臣服饰公司
 苏州张玲时装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免费讲座英语PMP
   手机有礼武汉分类
   春季旅游江苏行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铃声 图片 订阅 言语传情 游戏 职业特工队 爱情快递
· 赢彩屏手机,订新闻冲浪!
· 独家射雕英雄传彩图
· 两性学堂 和爱人共享激情时刻!
· 缤纷春季,让手机也“缤纷”一下
· 每月5元!“激情男女”尽享狂野浪漫
· 海湾战云密布 聚焦美伊最新动态
· 百变铃声千变酷图 每月5元轻松拥有
· 点歌祝福传递柔情蜜意 语音祝福
头条新闻
(30元/月)
新闻冲浪
(8元/月)
激情男女
(5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自写短信 精彩专题:短信宝贝可爱秀 诱惑的青春 生日祝福 韩国PUCCA卡通
  你想让你的爱情开花结果吗?短信宝贝,让你们体验爱情的甜蜜,儿女的可爱,家庭的温馨。发送0到888808,即可注册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