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川 北京报道
在半年多时间内,联想通过资本运作,一举吞并两支软件办件开发队伍、三家系统集成公司,建立起近千人的IT服务部门。但这座“积木”式的未来支柱,能撑起联想战略转型的大局吗?
“全面整合”发令
12月3日,联想今年并购的汉普、智软、中望几家企业高层齐集北京,亮相联想自己举办的技术盛会“LEGEND WORLD”。
一年以前,当杨元庆发布了联想未来三年发展战略的时候,“IT服务”这个新的名词还是第一次进入联想的战略层面。而今天,联想负责IT服务业务的副总裁俞斌宣布:仰赖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以基础平台、水平应用(汉普)、营运外包为“三横”,以银行、电信、政府、保险四个行业为“四纵”,联想IT服务已经初步搭建起“三横四纵”的业务布局。
IT服务业务是过去一年半里联想向服务转型的成果。
2002年3月,联想入股汉普,正式加入管理咨询业的“战国时代”;
2002年4月,联想和广州智软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切入保险IT服务业;
2002年5月,联想成立基础平台和信息安全事业部,推出基础平台建设服务;
2002年10月,联想吞并中望商业机器有限公司,以此进军电信IT服务。12月初,一位副总裁告诉记者,前期融合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新公司即将宣布成立。
对此,俞斌颇为自豪地称之为“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但是,如此迅速地扩张暂时还没有看到成果。联想IT服务部门的业绩还远远低于大众的期望值:2002年。IT服务的收入可能还占不到联想集团的1%,而杨元庆定下的目标是三年内冲到15%。
联想的难题
联想IT服务部门的长远的目标是所有进入领域的前三名,银行、电信、政府、保险“四纵”目前离这一目标还远,基础平台、水平应用、营运外包“三横”也刚刚起步。
联想IT服务经营管理部的总经理彭巍坦承,如果从企业长远目标来说,说成功还为时尚早。
联想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消化”这些刚加入的“服务新兵”,将其改编成一支“用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新军团。
众所周知,联想原来的主业基本集中于制造领域,并不适用于IT服务。彭巍坦说,联想“IT服务群组”的流程是“拼装”出来的,“我们集合现有长期从业人员的一些经验,然后再借鉴整个业界的一些传统做法,包括请一些咨询公司帮我们做一些诊断”。
除了流程以外,联想的难题其实在“人”身上,如何在尽量不影响业务推进的情况下,完成全面重组?
但是,与外界期望的大规模全面整合相反的是,在从并购汉普开始的180天,联想却一直静悄悄地没有大动作。
“融合工作正是未来管理的地基工程。”俞斌说道。
180天:融合什么
“刚刚做汉普的时候,是我们第一个融合的案子,谁都没做过,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是两眼一抹黑。”彭巍的同事韩志勇如此回忆刚开始的阶段。
“我们不想给新公司这种感觉,联想带着枪支进入我们公司了,所有的东西必须改头换面,按照联想的东西来做”,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联想管理层使用“融合”而不是“整合”这个词来定义并购后180天的管理。
联想的方法是先成立相关的融合小组,从战略、资产、人力、财务等不同的方向着手,用两三周左右的时间制定出计划,其后则大部分时间在执行及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以中望为例,从联想拿下到现在已经有三个月了。三个月里,双方成立了九个小组,针对市场、技术、财务、人力、行政等领域分头推进,到正式宣布合资时,融合小组已经工作了一个多月。
“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因为外界一直认为联想是很强势的,但后来,联想主要是提供一个问题清单。基本没有派驻人员”,汉普营运总裁罗耀兴回忆说,他当时有过这样的担忧:联想如果要强行推行自认为正确的想法怎么办?
但后来到100天左右,罗耀兴发现融合基本完成,提前结束。
让融合双方记忆深刻的是“SPARKLE(火花)事件”。
融合小组在办公区做了一个宽松、开放的讨论区----命名为SPARKLE,顾名思义是大家一起来交流思想,一起来碰撞火花的场所,里面放有音响设备,冰箱里放一些饮料、食品等,旁边有一个放钱的小盒子,还有一个登记的表格,冰箱贴一个“取货请付款”的告示。融合小组的成员每人凑一百块钱,作为前期的运作资金。
在执行的过程中,彭巍们发现前期亏损了。有的同事不一定愿意去付钱,有的同事也不一定愿意去登记,遇到这种情况,融合小组并没有惩罚任何人,也没有换成售货机,相信大家一定会自觉付账。
半年左右的时间后,SPARKLE真的开始盈利了,因为没有人找钱,大家一般都采取四舍五入方法付钱。
而彭巍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家在付钱的一刹那,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考验,这是一种成人式的管理,需要成人的自律、自强、自信,自我的陶冶其实是最好的。
也正是这种看似空泛的融合表现出联想包容的心态,智软的总经理王太权回忆说,在融合期间,他听得最多的话是:“集团给的意见都是建议”,这无疑是“融合”的巧妙之处。
实质性整合阶段
而现在,半年前联想先期并购的汉普已经走出了“融合阶段”,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业务流程重组。
11月22日,汉普运营总裁罗耀兴告诉记者,汉普目前已经着手合并后的最大调整,原因很简单,其一:当初合并时并没有解决流程问题,划分资源时也采取了主要按产品的办法,比如按SAP、ORACALE品牌的方式来划分,原来联想的一个小团队对SAP很熟,在新汉普依然做SAP,但从目前看,用户的需求越来越成熟,按产品牌划分的方式已经不合适,需要按客户的业务划分;其二,为未来整个联想IT服务部门业务流程重组铺路。罗耀兴估计“春节前就能调整完毕”。
这种调整其实也是汉普一直渴望的,但是“心有余而无力”:原来汉普只能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比如企业财务等。汉普一直希望能扩展到总裁张后启所提出的“全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联想的资源加入汉普后,新汉普足够的人力资源使这种调整变成了可能。在源源不断有新的公司加入以后,汉普作为IT服务价值链的高端,整合首当其冲。
一位联想IT服务群组的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在制定整个IT服务群组的整合计划,12月内完成。“接下来是未来战略和业务流程的改造,进一步跟IT服务群组整合业务”,来自中望的融合小组成员张剑告诉记者。
类似的方法为新公司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融合后的企业或团队之间自然而然开始寻找彼此业务互补的地方,比如汉普作为管理咨询开始与智软、中望的业务咨询队伍接触,考虑其业务如何重新组合。
“我们已经和汉普组队拿下了好几个大单”,智软总经理王太权难掩兴奋地说道。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