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小超人“变脸” 40亿港元豪赌内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11日 11:22 北京青年报 | ||
文/赵旭 是商业高手还是炒作天才,是徒有其表还是金玉其内,本报记者为您揭开电讯盈科从神话回归现实的秘密。 在广东黄埔军校旧址,一场特殊的培训日前落下帷幕。在三天两晚中,250名来自香港 他们在为进入内地市场提前做着准备。而这只是“小超人”李泽楷已经完成的40亿港币国内市场布局的一个小插曲。 在众多读者眼中,与李泽楷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声名显赫的家族背景和他翻云覆雨的资本运作能力,而对电讯盈科的错觉,则是一家包装着庞大外壳的虚幻故事。实际不然。日前,本报记者对电讯盈科的香港总部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该集团高层多方交流,发现了电讯盈科的真实脸孔。 在互联网狂潮中,电讯盈科的股票玩了一把忽上忽下的“蹦极跳”以后,许多人认为股价跌去90%是一个神话的破灭,但一些资深人士和对电讯盈科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则有另一番看法。李泽楷是聪明的,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在网络热潮来临时,把网络热情和理想发挥到极致,公司连续日进百亿。然后在网络大潮退去之前,利用从股市上筹集的资金迅速购买了香港电讯——这一香港的巨无霸实体。 当网络泡沫破灭时,李泽楷手中已握有了电讯实体,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电讯盈科的股价与最高峰值比,虽然跌了90%。但另一种眼光是,与公司上市时的原始价比,原始股东在两年之内,也就是在今天的价位上仍获得了近10倍的利益,从去年开始,电讯盈科的故事就逐渐从“神话”回归到现实。到目前为止,公司在完成了从互联网公司到电信运营商的转型之后,再次拉开向IT企业转型的序幕。 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裁员、债务延期、业务重组、压缩运营成本和吸引新客户,电讯盈科将自己从一个互联网公司转型到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今年3月20日,电讯盈科宣布2001年有18.9亿港元的纯利润,而2000年的数字是净亏损69.1亿港元。 “我们的目标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要建成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为亚洲提供全面信息技术和电讯服务方案。”不久前,公司商业市务董事总经理李子尚先生告诉记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变脸”--从电信公司向IT企业转型。 于是,内地市场就成为公司未来版图中的重要一块。事实上,为大中华地区的大企业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和综合通讯服务早已开始,布局是在悄无声息下进行的。李泽楷透露,电讯盈科在内地投资已经超过40亿港元。 虽然这些投资处于相对低调状态,但显而易见的是,相对于市场饱和的香港来说,内地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李泽楷说,“我们会更多地到内地投资,希望内地的IT业务能够成为盈科增长的强劲动力。” 34岁赢得小超人称号 与人们想象基本一致的是李泽楷的商业才能。1990年,24岁的李泽楷以1.25亿美元创建了卫星电视。三年后,他将卫星电视转手给默多克,净赚了8亿美元。 1999年3月,李泽楷获得了筹建香港“数码港”的项目。几个月后,他收购了香港一家小型电讯设备上市公司,并把“数码港”的资产注入该公司。 同年8月,该公司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李泽楷这时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创建“全球最大的宽带互联网企业”,公司要建设的“NOW”(Network of the World),就是要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向全球观众提供互动信息娱乐节目。 在互联网大红大紫之时,明确的互联网定位以及李泽楷的个人魅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公司的互联网定位让股价扶摇直上;自此,他被誉为香港“小超人”。 收购香港电讯开始第一次变身 对香港电讯的收购至今仍让众多人士津津乐道,此次收购也为公司的第一次转型--由互联网公司转向电信运营商埋下了伏笔。 2000年2月上旬,新加坡电信着手购买香港电讯,这让李泽楷突然发觉,香港电讯的宽带网络对自己的互联网和互联电视网极为有益,同时香港电讯有着1.4万名雇员,几百万客户和每年约40亿美元的营业额,这对于盈动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最为现实的收益。于是,李泽楷决定加入这场几成定局的并购战。 仅仅用了48小时,李泽楷通过配股筹集到10亿美元,又神话般的赢得120亿美元贷款。2月29日,盈科数码动力成为香港电讯收购战的赢家,5个月后,收购正式完成。改名为电讯盈科的新公司在香港股市由原来的第六位升至第三位,超过和黄和长实,成为除日本软件银行公司外,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互联网公司。 事实上,这时的电讯盈科已经不能算是互联网公司了,其旗下的香港电讯在香港固定电话网市场占有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有关人士称其在香港的地位就相当于当时中国电信在内地的地位。 互联网蓝图被大幅度修改 但李泽楷有着更远大的互联网商业蓝图,按照他的描述,通过卫星向计算机用户提供电视节目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电讯盈科的全球宽带网络终于开通了国际服务--通过互联网从伦敦向香港传送英文节目。然而这项业务并不顺利。在用户数目、后续投资、内容、赢利等方面的发展,均遇上困难。 特别是到了2001年3月29日,电讯盈科公布自2000年8月购并香港电讯后的首次财务业绩报告,公司亏损超过69亿港元。电讯盈科自此开始削减成本,专注于自身的核心项目--电讯业务。 2001年7月初,在沉寂多时之后,李泽楷终于宣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重组计划。当时,重组是唯一的选择。他明白,电信是自己主要的收入来源,1.4万名员工中有1.2万名受雇于香港电话固网内,其固网在香港市场享有九成二的占有率。于是,李泽楷痛下决心,大大缩减对于互联网的投资计划。去年7月,他决定未来两年内对于互联网业务的投资不会超过1亿美元,比以前减少了一半还多。 与此同时,李泽楷宣布将网络业务部分“变身”为传统电视,并放弃网上广告的盈利模式。其初步发展策略是以收费服务为主(去掉),将包括宽带及窄带互联网业务、互动电视及NOW宽带供应服务等服务统称为互联网业务,其初步发展策略是以收费服务为主。 把非主流业务和冗员同时裁掉 电讯盈科执行董事马时亨具体地参与了集团的业务调整。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在2000年8月盈动与香港电讯合并时,两家公司面对以下几种挑战:一是香港电讯仍未能完全脱离专营年代的运作模式;二是香港电讯仍未贯彻”以客为尊”的企业文化,依旧专注于技术发展;三是新公司有许多仍在投资期的非主流业务,在市况欠佳下前景并不明朗;四是公司的贷款还款期比较短。 “整合业务,专注发展优质资产,就是要精简非核心业务,”马时亨告诉记者,一些非主流业务于是结业,2001年内,电讯盈科精简了近千个职位,结果令公司的营运成本(折旧及摊销前)降低了9%。 在成本下降的同时,公司的经营效率提高了,”2000年合并时有1.5万人,到2002年4月底,公司有1.35万人,但客户服务依然保持水准,”马时亨强调。更令人鼓舞的是,通过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等各种融资方式,李泽楷将电盈的债务从2000年的750亿港元减少到480亿港元,平均还款期限从去年的一年半延长到6年以上,大大改善了公司短期内的财务状况。 与相关人士描述的基本一致,在电讯盈科香港总部,记者看到,从固网、移动、到宽频,到资料中心、海底光缆、到数码港,公司形成了一系列为拓展现代信息市场的基础工程,与过去的截然不同。 数字更有说服力。2001年是电讯盈科成立后的头一个完整业务年度,路透社的分析师普遍预测电讯盈科2001年的利润为1.705亿美元。然而电讯盈科的表现出乎预料。2002年3月20日,电讯盈科宣布,2001年的净利润为2.43亿美元。 第二次转型是被逼出来的 “2002年整个全球经济不好,做生意很难,公司最重要的目标有三个:提高生产率;加紧向IT产业进军;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在业务方面,IT业务被当作一个重头戏提了出来。 从一家互联网企业,转型为一家电讯企业,然后转型为一家IT企业,现在的电讯盈科,可以看作是第二次业务转型--向IT企业转型。 “第二个转型是被逼出来的”。2001年电讯盈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香港本地电话业务,但该行业发展缓慢,且竞争激烈,发展余地不大。电讯盈科商业市务董事总经理李子尚为记者画了一个图,图中显示,电话业务的收入逐年呈下降趋势,而成本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只能保持不变了,这样利润就会越来越低。“只有靠新业务,才能把收入提高上去。”新业务就是IT业务,电讯盈科未来瞄准四大业务:系统集成、软件应用、业务外包、整体解决方案。“我们(指原来的香港电讯)是最大的IT用户,此次转型就是把以前的经验变成产品出口。技术和对客户的理解上,没有问题,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一面。”李子尚说。 事实上,任何一次转型都不容易,执行起来会有许多困难。“我们目前面临的有两大难题。一是思想上的转变,就象以前中国的国有企业一样,当年的电话公司收入稳定、利润很高、投资很大。而IT公司利润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投资主要在人才上。”李子尚说,公司把人员从电讯公司转型到IT行业中去,特别是系统集成业务中,“由于每一个项目是独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要一个门口招聘,一个门口精简人手。” 未来的发展“押宝”在内地 IT业务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在中国内地,在所有电讯盈科高层管理者眼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面向内地的IT业务已经开始展开。去年下半年,就在大刀阔斧地重组的同时,李泽楷开始致力于一项新的业务:内地的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行业恰恰是目前增长最快--保持每年50%以上增幅--的行业之一。去年,电讯盈科以系统集成服务为首的商企电贸业务增长最快,达45%,李子尚说:“信息科技业务是电盈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底业务收入要达到总收入的15%。” 电讯盈科的IT业务,将客户定位于四大类:石化、银行、政府、国企,同时把亚信、EDS、IBM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2002年2月28日傍晚,李泽楷专程飞抵北京,宣布其旗下电讯盈科正式与中石化合作,成立“石化盈科信息技术合资公司”。新公司的主营业务被设定为设计与开发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客户关系管理技术,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维护。未来走向设计承接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系统集成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 而几乎与此同时,公司与中移动签约ERP项目。相关人士分析,这些只是李泽楷将业务挺进内地市场的其中一步。今年其业务将大举向内地转移。李泽楷也明确表示,相对于市场饱和的香港来说,内地的发展空间非常大。“IT业是一个潮流,不是三年、五年就结束,而是一个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持续发展市场。” 更换二号人物意在加速IT布局 “与中石化的合资公司,中移动的ERP项目,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智能身份证(港称智能身份证)项目,这三个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电讯盈科转型IT企业的初步成功。”李子尚坚定地说。 据了解,目前电讯盈科公司IT部门有1700人,IT业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到今年底预计将达到15%。“我们希望在3—5年内,能够超过25%或者是50%。那时,我们就是中国一家实力雄厚的IT公司了。” 在记者问到公司与联想的转型有什么不同时,李子尚说:“我们与联想不同,大家各有所长。因为在香港,客户都是我们的,对客户很了解,有基础,我们是内部转型。联想是利用收购,从外部来转型。” 4月上旬,麦柏乔(Michael Butcher)———这位朗讯科技的前全球营运总裁担任集团第二把手。电讯盈科看中的是他在软件与系统整合技术以及业务发展方面的丰富经验。但他究竟能否在内地的IT市场一展鸿图,业界人士看法不一。 阻击将首先来自本土企业 尽管内地系统集成市场在高速增长,但是竞争已近白热化,行业的利润空间也被大大压低。若要取得更大的利润,企业就必须能够定制应用软件和提供更高端的咨询服务,降低硬设备所占的比重。但是与专业的软件公司相比,电盈开发的那些软件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而且,在金融、多媒体、电信及制造业的企业领域,电讯盈科必须面对行业内的系统集成商的挑战,它们有电盈不可比拟的行业优势和人脉资源,而且,在争夺大客户方面,电讯盈科还得面对IBM、ORACLE等国际巨头以及联想、神州数码等国内IT企业的竞争,无论在核心软件、咨询顾问,还是本土化方面,这就使其竞争优势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当然,与行业巨头成立合资公司或者直接收购不失为快速进入市场的方法,这就是李泽楷的中石化模式。但电讯盈科的高层管理者对公司未来在内地市场的投资、合作计划十分谨慎,除了说将增加投资与合作之外,具体细节拒绝透露。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打入广州和北京之后,上海又成为下一个城市目标。马时亨说:“2001年国内市场的收入占整个公司的4%,未来不仅这个数字会提高,在内地的投资也会比香港多。”对于在内地的收购与合并,马时亨称公司会很小心谨慎,可能会买公司,但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