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耀终于离职了。
虽然这也是一个“只差捅破玻璃纸"的故事————早在去年年中就有“高将离职"的“谣传"。
CEO进进出出本不是什么拍案惊奇,只是微软实在是太特殊了————微软中国一手举 着WINDOWS的胡萝卜,一手举起反盗版的大刀向“窃书不算偷的穷人"头上砍去————微软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实在让人不知如何是好的公司。
因为这样的双重标准,微软(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长驻中国之最大的公关公司,做微软中国之CEO,身份是非常之复杂的———任何一个有“创富"理想的职业经理人,也很难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专业知识分子不但没有成功转型为企业家,而是专职高级公关和盗版诉讼专家,做这样的CEO,实在不是一件爽事。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
重新翻开《逆风飞扬》,原来不太懂的一些原来有作秀之嫌的句子————现在反而成为————了解这条最新微软新闻的最佳注脚:
以下是引自吴士宏出走微软的四大理由,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高群耀心头之痛与困:
第一,微软在中国必须全面调整价格政策,尤其是OEM预装WINDOWS的价格必须调低;第二,反盗版的策略必须改变,搜捕和打击的对象应该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对中国本土的企业要重销售,轻打击;第三,微软在中国只能有一个面对市场的窗口…,而不是四个窗口:微软中国公司,微软中国产品研发中心、微软法律事务部、微软中国研究院;第四,总经理应该有人事权。
与短命的CEO吴士宏相比,高还是比较得意于自己“至少有惊无险的做了2年,还算不错"。但显然,高群耀业绩只能说是中规中距,既没有能够改变多少现实,也没有能够为微软挣得多少形象分,雪上加霜的是,去年12月28日,败走北京市政府招标案,对垄断中国市场的微软中国来讲犹如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而随后的市场影响也难以估计。
魔鬼总是藏匿在细节之中,发生在吴士宏和高群耀身上的退场悲剧,并非缘自个人能力之不支,而是一场微软文化和垄断利益的细节演绎。
文化之困利益之困
业界普遍认为,微软中国总裁之于微软帝国只是微小角色,只是微软在中国布局的四五条支线中的一条。实际上就是微软公司销售与市场部门在中国的首席代表,根本没有办法改变微软一向脱离中国市场现实、“高举高打"的市场策略,而作为这种策略的执行者,他的工作并不好干。所以高群耀的离去,和当初的吴士宏、杜家滨的离去没什么两样。
为什么是微软中国成为CEO们的滑铁卢?究其本质,就是CEO在遭遇微软特有的文化之困和利益之困。
“文化之困"缘自于微软文化中固有的傲慢与偏见。这在早期吴士宏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吴来自IBM,而IBM中国强调“团队精神"和总裁意志。IBM是全球科技专利最多的企业。而作为对比,微软是典型的“聪明人沙龙"和“技术跟随者",微软的发迹史就是一部聪明+幸运的商业兼并史(汪丁丁语),在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微软在创造了财富增长的奇迹的同时,也成就了伟大的美国式“大棒加金元"市场霸权。
当微软来到中国,它遭遇了盗版。虽然,在人均收入以万美元计的美国,某个微软产品卖不到100美元,而在人均收入300美元的中国,她的市场零售价超过240美元。高吴两位CEO要求调整价格而遭到拒绝,理由是“不能为了中国而乱了规矩。"
正是这傲慢与偏见,将CEO们拖入“利益之困"————微软之痛脚—盗版与国人之痛恨—垄断+高价已然形成激烈矛盾。在中国,有句老话叫“法不责众"。一个比本土美国还要贵上两倍的产品,很难不让中国的消费者不受便宜盗版的诱惑,高群耀全力以赴建立的AP打击盗版部队也很难战胜如此复杂的消费心理,取得最大霸权的市场胜利……
如此昂贵的价格如此激进的诉讼,微软中国之CEO,其衡量标准注定与一般意义的盈利能力无关,自然也没有办法和大多数CEO一样单纯靠销售业绩来确立自己在微软的官僚价值。
其之失也非人之过
因此,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微软在中国之所以“臭名昭著",非人之错,是“制"之过,也就是说,不是具体的某人失职,而是制度存在“缺失"。吴没有错,高又有何错?或许实在是到了需要重新咀嚼、检省中国区策略的时候了。
书再翻几页,便赫然见吴士宏女士的一句断语:“我仍然固执的认为,如果不根本改变在中国的一些重要策略,微软在中国的长期成功将难以为继。"
不过,下一步,我们倒是可以讨论一下,中国加入WTO,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大利好消息,之于微软中国新任CEO唐骏的意义。本报评论员刘晓希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